哲學·人物·嵇康
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字叔夜,原姓奚,祖籍會稽 (今浙江紹興),因避怨遷至譙國铚縣 (今安徽宿縣),铚有嵇山,因指山為姓。嵇康幼年喪父,由母親和長兄撫養成人。他為人瀟灑,“美詞氣,有風儀”,時人形容為“龍章鳳姿”。又博學多才,尤喜《老》《莊》,曾自謂:“老子、莊周,吾之師也。” 但他卻不喜歡將 《老》 《莊》 當作學問,向秀想注釋 《莊子》,他卻說: “《莊子》的意思就是叫后人活得快樂,你去注釋它,不正妨害了作樂嗎?”嵇康追求的是清靜無為、逍遙自然的人生境界。所以,盡管他后來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公主為妻,并拜中散大夫,卻并不熱衷政治,更不想介入曹氏和司馬氏之間的矛盾。他醉心于道家的修煉,常一個人到山中采藥,留連忘返,山中樵夫竟將他當作神。此外,則彈琴詠詩,自得其樂。嵇康寓居河內之山陽(今河南焦作市),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等人慕名而來,常共游于其園宅外的竹林,時人號為 “竹林七賢”。以嵇康為精神領袖的 “竹林七賢”,是繼何晏、王弼之后最有影響的玄學名士,以放達灑脫、不拘禮教知名于世。與許多清談名士有所不同,嵇康與政治保持距離,不僅僅是避禍,也因生性酷好自由,不能忍受官場的束縛和應酬。山濤從吏部郎任上轉他職,推薦嵇康自代,嵇康就寫了那篇千古妙文《與山巨源絕交書》,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甚至不惜說自己“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嵇康有一奇怪的愛好,喜歡打鐵,經常和向秀共鍛于園宅中的大柳樹下。貴公子鐘會想結交嵇康,專程前往,嵇康卻不理不睬,繼續打鐵。鐘會非常尷尬,正要灰溜溜地離開,嵇康卻問: “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鐘會說: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后來,嵇康的好友呂安被誣告下獄,牽連嵇康,嵇康也被逮捕。鐘會便鼓動司馬昭趁機殺掉嵇康,說: “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不用擔憂天下,卻要仔細嵇康。” 又說: “嵇康和呂安言論放蕩,非毀儒經,帝王者所不宜容。” 司馬昭便決定殺嵇康。在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集體請愿,要求赦免嵇康,被拒絕。嵇康雖然博學,善談理,卻不是何晏、王弼那樣的著作家或學問家,而以其率真大膽的思想見長。如當時司馬氏宣揚名教,他則主張 “越名教而任自然”; 正統士大夫鼓吹 “六經如太陽,不學如長夜”,他則說: “六經未必為太陽,不學未必為長夜。”他身后雖只留下 《養生論》、《釋私論》、《難自然好學論》、《聲無哀樂論》等寥寥數篇談玄析理的文章,但卻足以使他躋身于中國一流思想家之林。
上一篇:政治學·人物·岳飛
下一篇:文學·流派·常州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