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文集·古文辭類纂
桐城古文的“權威選本”。因其兼收古文和辭賦,故稱 “古文辭”; 因其分類編排,故稱 “類纂”。《古文辭類纂》是中型選本,全書選錄先秦至清代七百七十四篇文章,按文體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十三類,每一類都有小序說明這一文體的源流演變,每一篇文章都有評點。編選者姚鼐 (1732-1815)是清代桐城古文的大師,這部《古文辭類纂》就是體現 “桐城義法” 的范本。“義法”是桐城祖師方苞所總結的古文秘訣,“義”是指要言之有物,“法” 是指要言之有序,什么叫 “有物” 和 “有序”,以及姚鼐歸納的 “神理氣味”、“格律聲色”、“陽剛陰柔”等,這些問題就是 《古文辭類纂》要通過具體的范例來闡明的。《古文辭類纂》 的特色就在于其鮮明的 “派性”。選錄的重點在先秦兩漢、唐宋八大家、明歸有光、清方苞、劉大櫆等人的作品,而對魏晉南北朝作家 (辭賦除外) 及南宋、元代、明初中期的作品一概不予選錄,明清兩代只選歸、方、劉三家。顯然,選編者的目的就是體現出 “桐城義法” 一脈相承的 “文統”。客觀而論,盡管《古文辭類纂》 有這種或那種缺點,但還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在眾多的古文選本中,《古文辭類纂》具有相當的競爭力。姚鼐編成此書后,并未刻印,但其弟子競相傳抄,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當嘉慶二十五年 (1820) 首次刊刻時,姚鼐已經去世五年。近代許多名家不但熟讀此書,而且有非常精彩的評點。民國年間上海刊行的 《評點箋注古文辭類纂》就廣泛收集了這些評點。《古文辭類纂》 的流行,擴大了桐城派的影響,也證明桐城派的理論主張有相當的市場。晚清王先謙和黎庶昌分別編有《續古文辭類纂》、民國年間蔣瑞藻編有《新古文辭類纂》,可見其影響深遠。
上一篇:文學·文集·古文觀止
下一篇:史學·史部·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