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國家·華夏
先秦中原民族及其國家的稱呼。“華夏” 之名起于西周,當時居住在黃河中下游文明中心地區的民族自稱為 “華”、“夏”、“諸華”、“諸夏” 或 “華夏”。“華” 的意思是 “華美”,“夏” 的意思是 “大”,《春秋左傳》孔穎達疏: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可見 “華夏” 與 “中國” 一樣,反映出古代中國人在文化上的自豪心理。這并非 “夜郎自大”,事實上,當時華夏文明的確比周邊蠻夷之國要發達得多,因此,華夏和蠻夷就不僅僅是民族或國家的概念,而同時也代表兩種層次的文化。華夏指先進的文化,蠻夷則指相對落后的文化,類似現代 “發達國家” 和 “第三世界” 之類的概念。蠻夷之國如果在經濟文化上發達起來,也可以甩掉蠻夷的帽子,躍入華夏的行列。如南方的楚國,原來曾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連楚國君主也自稱是 “蠻夷也”,孟子也曾將楚國學者稱為 “南蠻鴃舌之人”,但到戰國時代,楚國就已經以“華夏” 自居了。西方的秦國原來也屬于蠻夷之國,最后也變而為華夏。春秋戰國時代的主旋律,就是蠻夷的華夏化,中原周邊地區的蠻夷被同化、融合,與文化先進的中原民族逐漸形成為一個民族共同體。也就是說,所謂華夏,實際上是中原民族與周邊蠻夷異化而又同化的產物。漢代以后,在古代華夏民族的基礎上,便形成了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
上一篇:倫理學·修養·十六字心傳
下一篇:政治學·國家·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