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魏晉南北朝散文·南北朝散文·酈道元·水經注·三峽(節選)
江水又東,經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其間三十里,頹巖倚木,厥勢殆交。峽中有矍塘、黃龕二灘,夏水回復,沿溯所忌。其峽蓋自昔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后疏鑿” 者也。
江水又東,經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江水歷峽,東經新崩灘。其下十二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沂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 則素湍綠潭, 回清倒影。 絕巘多生怪柏, 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江水又東,逕西陵峽?!兑硕加洝?曰: “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
山松言: 常聞峽中水疾,書記或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見耳聞不如親見矣。其迭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瞻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有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
****
本篇選自《水經注》第三十三、三十四卷《江水》篇。
“江水”,指長江。“三峽”,是長江上游重慶、湖北兩省市之間的矍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它在今之重慶奉節與湖北宜昌之間。本篇所記的三峽風光,是長江沿岸地理狀況的幾個片斷。文中對三峽奇麗的山川形勢,以及四時的不同景色的描繪,文辭簡潔而生動。
《三峽》注文,一般選本都從“自三峽七百里中”開始,刪去前邊記述矍塘峽和巫峽二段文字,并略去記述西陵峽的最后一段,殊為可惜,今特予補選入編,使“三峽”以完整面貌示人。
****
本文分四大段,即:
第一段(1節):首寫矍塘峽;
第二段(2節):繼寫巫峽;
第三段(3-6節):總寫三峽:
第一層:三峽總特色——高、連、長、窄;
第二層:夏季三峽——水漲流速,交通阻斷;
第三層:春冬三峽——春水潺緩,冬江枯竭;
第四層:秋季三峽——林寒澗肅,高猿長嘯。
第四段——(7-8節):最后寫西陵峽。
第一層:西陵峽景色:
第二層:“山水美”鑒賞者之言
以下分段詮釋,并間以剖析——
第一段:首寫瞿塘峽
江水又東,經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其間三十里,頹巖倚木,厥勢殆交。峽中有矍塘、黃龕二灘,夏水回復,沿溯所忌。其峽蓋自昔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后疏鑿” 者也。
一、詮詞釋句:
廣溪峽——即今之矍塘峽,在今重慶奉節東。
郭景純與夏后——郭景純,即郭璞,字景純,東晉人,他雅好經術,博學高才,并善天文、五行、卜筮之術,為古籍作注者甚多,如《山海經注》等。夏后,即夏禹。后,指君主。
頹巖倚木——頹巖,指似要傾倒之危巖。倚木,倚斜之樹木。
厥勢殆交——它的趨勢幾乎是互相交錯的。
沿溯所忌——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均為船家顧忌與畏懼。
二、略述大意:
長江又向東流,經過矍塘峽,這是三峽的頭一個峽。此峽長達三十里,其間有似要傾倒的危巖,有相互交錯的古木。峽中還有兩個險灘,一名矍塘灘,一名黃龕灘。夏水流至此,往返回漩,不論上行或下行的船家都很害怕。據晉人郭璞所說,巴東之峽,是由夏禹開鑿疏通的。
第二段:繼寫巫峽
江水又東,經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江水歷峽,東經新崩灘。其下十二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一、詮詞釋句:
巫峽——因巫山得名。一稱“大峽”,長江三峽之一。峽長約八十里,自重慶巫山縣大寧河口,東至湖北巴東縣官渡口。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而過,峽谷特別曲折幽深。著名“巫山十二峰”并列江邊,以神女峰最奇。
杜宇——傳說中古蜀國的一位帝王。
新崩灘與大巫山——前者,是地名,水淺多崩巖礁石,甚險。后者,即巫山,位于今之重慶、湖北兩省市邊境。北與大巴山相連,東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1500米,長江穿流其中,成為三峽。
抗峰岷峨與偕嶺衡疑——抗峰,即峰峰爭抗。岷,指岷山;峨,指峨眉山。偕嶺,意即嶺嶺相比。衡,指南岳衡山;疑,亦作“嶷”,即九嶷山,也名蒼梧山。
二、略述大意:
長江又向東流,經過第二峽——巫峽,其中有金盔銀甲峽和鐵棺峽。據說它是古蜀王杜宇為了疏通長江而開鑿的。江水流出峽的東邊,有一個多崩巖礁石的淺水灘。離此灘以下十五里處有一座大巫山。它不僅在三峽群山中數最大,還可以與高大的岷山、峨眉山爭高低,也可同南岳衡山和著名的蒼梧相比。大巫山兩旁群山,儼如它的羽翼,高峰與青云相齊,從霄漢上才可分清誰高誰低。此峽首尾長達一百六十里。所以稱它為巫峽,是因山而得名。
寫巫峽內容,比上邊矍塘峽豐富:既寫了巫峽的來歷,又寫了峽中的險灘;還寫了峽之“身長”和峽上矗立的大巫山。其巍峩之姿,令人望而咋舌。以下進入第三段,是本文的重點,是寫得最精彩的一部分。
第三段:總寫三峽
第一層:三峽總特色——高、連、長、窄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一、詮詞釋句:
自與七百里——自,有“在”的意思。七百里,現在計算約四百余里。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山峰一個連接著一個,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略無,全無。闕,同“缺”。
嶂、自非、亭午、曦月——嶂,似屏障一般的高峰。自非,若非。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指日月。曦,日光。
二、略述大意:
在三峽四百里中,兩岸連接著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懸崖,片片峭壁,把天空與日光都遮住了。若不是在中午或半夜時分,就別想見到太陽與月亮。
從這個描述可以看到三峽總的特點是四個字:高、連、長、窄。其中寫“高”最傳神:重峰迭嶂,山上壘山,還不高嗎?且又以隱藏了天空,遮蔽住太陽。用曲筆再渲染其高?!爸亍迸c“疊”,是就其山勢本身,狀其峰高,是俯瞰視角;而“隱”和“蔽”,用“天”與“日”來襯托山高,乃仰視所見。最后,以總結式形象地呈現了三峽的特點:亭午見日,夜半見月。怎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就是因為:
“兩岸連山”——只一岸有山,不至有此形勢;
“略無闕處”——如山連有缺,可從缺處見到日月;
“重巖疊嶂”——巖嶂雖疊而不高,不必在那時才見日月;
“三峽七百里”——如若三峽不長,不窄,此時不見,他時也可見到太陽和月亮;
這樣,一經剖析,高、連、長、窄的三峽總特點,給人的印象就特別深刻。這段大寫了“山”,目的為了以下寫“水”——
第二層:夏季三峽——水漲流速,交通阻斷
至于夏水襄陵,沿沂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一、詮詞釋句:
襄陵——襄,上,溢上。陵,山陵,大土山。這句說,夏天水漲大水漫上了山陵。語出《書經·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
沿訴——沿,流順而下。泝(sù素),逆流而上。這是說下水、上水所有船只都被阻,不得航行。
或、王命、宣——或,有時。王命,朝廷文告。宣,宣達。
白帝與江陵——白帝,城名,即白帝城,于今重慶奉節東。江陵,即今湖北江陵。
乘奔御風——奔,是跑得最快的馬。此動詞名用。御風,即駕風。
不以——有三解:一說不為、不算;二說,即“無此”;三說,清人校刊后,認為應作“不似”。
二、略述大意:
到了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大土山時,一般情況,上下船只都被阻擋,不得航行。有時朝廷命令急需下達,此時,只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可到達江陵。這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按今計算,約七百里),即使騎著駿馬,駕著長風,也無此快速。
這節文字著重寫夏季三峽之水,情景是:水漲流速,交通阻斷。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上邊寫山時已作了鋪墊,以便更好地寫夏水之盛——由于“山高”,水流落差就大,水勢自然湍急;由于“山連”,水盡貯河漕之中,自然漲滿,顯得水大;由于“峽窄”,水之單位流量則大,因之水流急速。
水勢大,水流快,也有一個好處:一般情況,只給行船者帶來困難與危險,只得停船,交通就斷絕了,但在特殊情況下比如有“急緊王命”,也能急速航行;朝暮之行一千二百里,即時速一百里。
第三層:春冬三峽——春水潺緩,冬江枯竭
春冬之時, 則素湍綠潭, 回清倒影。 絕巘多生怪柏, 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一、詮詞釋句:
素湍綠潭——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深潭。
回清、絕巘、懸泉、飛漱——回清,回旋的清波。一說,回射著光波。絕巘,極高山峰。巘(yǎn衍),山峰。 懸泉,此泛指大小瀑布。 飛漱,飛流沖蕩。漱,沖刷。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是說,水清,樹榮,山高,草茂,實在趣味無窮。
二、略述大意:
在春、冬兩個季節,白色急流,回射著清光,深潭泛起清波,還倒映著景物之倩影。在極高的山上長著奇怪柏樹,在山谷里,時見懸泉飛瀑沖蕩著晴空。水清,樹榮,山高,草密,真是趣味無窮。
這里敘寫三峽之春景與冬景,與上夏景大不相同:夏水急猛多險,春水潺緩多姿。而且在春、冬兩季中。也各有特色:冬水枯窮,故有“素湍綠潭,回清倒影”之妙;春潤物鮮,才有“懸泉飛漱清榮峻茂”之姿??傊憾龒{,山肅,泉飛,水奇,樹怪,有色有聲,有動有靜,峰谷相依,山水相映,呈現了一幅既清榮又峻茂,富有特殊美感的喜人畫圖。作者最后抒發了贊美之情:“良多趣味!”
第四層:秋季三峽——林寒澗肅,高猿長嘯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一、詮詞釋句:
霜旦與屬引凄異——前者,是指下霜的早晨。后者,屬,連續,引,延長。意說連續不斷,單調凄清怪異。
哀轉久絕——悲哀宛轉,很久才消失。
巴東——郡名,即今重慶云陽、奉節一帶。
二、略述大意:
在秋天,每到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林澗之間充滿清冷肅穆之氣。高處猿猴拉長聲音地叫,其聲連續不斷,非常凄厲??展葌鱽碓持芈暎疝D,久久才能消失。所以,有一首漁歌說:“巴東三峽,巫峽最長,一聽猿猴幾聲哀鳴,眼淚沾濕衣裳。”
這里寫秋天三峽景色:秋山蕭瑟,江枯猿鳴,文中雖未點明“秋”字,但以“霜旦”暗示:秋已到人間。這時的長江三峽最有代表性的是什么呢?作者巧選了“猿鳴”。因它是重點描寫對象,于是九句中用了五句來描繪,直描與旁引齊下。作者在著力寫“猿鳴”時,沒有忘記自己是為《水經》作注,重點在山水,不是風物。因此,讓人在猿鳴中能進一步體察到三峽之山高、嶺連、峽窄和水長的基本特色。
第四段:最后寫西陵峽
第一層:西陵峽景色:
江水又東,經西陵峽。《宜都記》 曰: “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一百許里。山水迂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五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strong>
一、詮詞釋句:
西陵峽——亦稱巴峽,長江三峽之一。它是米倉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和宜昌峽的總稱。西起湖北巴東縣官渡口,東至宜昌南津關,長為三百余里,為三峽中最長之峽。兩岸峭壁巉巖,以牛肝馬肺峽最險。
《宜都記》——袁山松有《宜都山川記》,此《宜都記》或系指此。
其石彩色形容等二句——是說石頭的顏色形態,很多有類似某種東西的樣子。
林木高茂二句——林木高大茂密,一年四季都如此。略盡,歷盡。
泠泠——形容聲音清越。
二、略述大意:
長江再向東流,流入了西陵峽。據《宜都記》記載:從黃牛灘東進入西陵河界開始,再至西陵峽出口,共長一百多里。山水迂回曲折,兩岸高峰重重疊疊,不在中午或夜半,就見不到太陽和月亮。岸上的峭壁,有的高達一千多丈,絕壁上石頭的顏色與形態,大都形如各種物類。那林木高大繁茂,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其間,猿的鳴聲極為凄清,常在山谷中回蕩,清越之音延綿不絕。這西陵峽就是長江三峽中的一峽。
第二層:“山水美”,鑒賞者之言。
山松言: 常聞峽中水疾,書記或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見信聞不如親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瞻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有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
一、詮詞釋句:
山松——即袁山松,東晉人,博學能文。曾為吳郡太守,著有《后漢書》百篇。
書記、臨懼、踐躋——書記,書本記載。臨懼,言登臨此境者心懷恐懼。踐躋,即登臨。
疊崿、蕭森與難以辭敘——疊崿(è諤),重迭的山崖。蕭森,樹之高長竦立之狀。難以辭敘,很難用言辭來敘說,即難以言傳。
離離蔚蔚與彌習彌佳——前者是說榮盛之狀。后者是說,愈來愈感到佳美而親近。“信宿”,猶言兩晚。再宿,曰“信”。
驚知己于千古——這句是說,千古以來山水之神逢此山水美之探幽者,亦當驚以為知己。
二、略述大意:
這一節文字,描繪西陵峽的景色是以“駁論”形式出之。借袁山松之口說:不管書本上記載或人口傳說,沒有人稱西陵峽有“山水之美”的,均以恐懼告誡游人。作者則用自己探幽攬勝所得的感覺來駁斥了上述論調。在這些記敘中,文辭簡潔幽麗,描象繪形繪色,擬聲清厲感人,述悟親切深邃,特別是在篇末,以“山水美”的探索和鑒賞者為榮,更顯示了作者迷戀大好河山的強烈情愫,令人敬佩。
****
現在選講的《三峽》,是酈道元為《水經》中的《江水》一章所作的注文。它沿著江水的流向,描寫了長江三峽的壯美景色和險峻情狀,并又突出描繪了三峽不同季節的各種景色和雄峻面貌。它的這種融地貌敘述于文學描寫于一體的寫法,使人們看到了(體悟到)這一著作(指整個《水經注》)的偉大和內涵的豐富性。它既是一部科學的地理志,又是優美的游記散文集。
基于這個特色,我們不妨借此探討一下酈道元《水經注》在我國游記散文發展上的影響及其歷史地位。
在這里,先看看我國“游記文體”發展的小史——
一、先秦兩漢古代游記的萌芽。這是山水品格神化、君子化時代。
這個時期中還未出現完整意義的“游記體”文章,只有某些記游的精彩片斷。《論語·先進》的“侍坐章”中描寫: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在這里,我們把它看作“春游”的記述,是一則記游性質的小品,當然稱不上“游記散文”,還處于一種萌芽狀態。
二、魏晉南北朝游記散文初步形成。這是山水品格虛玄化和隱逸化時代。
這個時期的前期,即魏晉時代,相當完整的駢文游記已經出現,但獨立的完整的散體游記,卻未產生。在建安時,可以看到王粲《登樓賦》描摹了山水風物景象,但它只作抒發懷才不遇的一種手段,因此還不是完整意義的游記。
在東晉,可以見到我國最早的一篇游記文章,是東晉高僧慧然的《石門詩序》。但它卻是一篇富有玄佛氣色和結構比較完整的駢體游記。
還有玄言詩人孫綽的《游天臺賦》,可算是較早的一篇游記作品,但它只是“觀圖臥游”的虛幻游記。因此有人不予承認,而且也是駢體的。
這時期還有書信體的駢化游記文章,如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陶宏景《答謝中書(靈運)書》和吳均《與朱元思書》等等。
至此,游記文章已經紛紛涌現,但作為正式的“游記散文”作品,還是沒有獨立出現。
及至北朝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和酈道元《水經注》兩部著作的出現,才可從中見其一斑。因為兩部著作,特別是酈道元的《水經注》,其中大量的山川名勝和風土人情的精彩篇章,實際已成為山水名勝的紀游散文。但是,它還不是獨立的、完整的散文游記,只可視為帶有初期性質的游記散文。
還有謝靈運的《游名山志》和《山居賦》注文等,都屬于近似游記的作品。
三、隋唐游記散文的正式出現。這是山水品格學者化的開創時代。
這時期完整的獨立成篇的散體游記正式出現,并形成了我國游記文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它的始作者是新樂府運動先驅、古文運動的先行者元結。《右溪記》是其代表作,表現了從六朝初期特征的散體游記向獨立的、完整的游記散文轉變的過渡性質。真正完整意義的散體游記的獨立出現是在唐憲宗元和年間。這時文壇上,出現了幾位學者型散文大家的作品——
首先是白居易。他在大量賦詩之余,寫了頗多的游記作品。在江州司馬貶所寫了《草堂記》;在忠州刺史任上,又寫了《三游洞序》等等。
繼之是韓愈。他的散體游記雖然不很多,但頗具特色。著名的有早年貶官山陽時的作品《燕喜亭記》和晚年貶官潮州途中的產物《記宜城驛》等。
更重要的是柳宗元。他是這個時期游記散文最高成就的主要代表者。他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有:《愚溪詩序》、《游黃溪記》和《永州八記》等等。其中“八記”具有劃時代意義。柳文的開創性意義在于:它已完全脫離詩賦韻文范疇,使游記散文成為一種新體文學作品獨立發展;特別是它開創了一個游記散文、以山水抒寫政治感懷的優良傳統,對后世散體游記的發展,影響至深。
同散體游記并頭發展的還有駢體游記。如韓愈同榜及第的馮宿的駢體游記《蘭溪縣靈隱寺東風新亭記》等,比較有名。
還有一種日記式的“游記文”(包括駢體與散體),也在這個時期出現。較早的是韓愈門生李翱的《來南錄》,它敘寫了從西安到廣州行程數千里的“旅行日記”。這部作品,既有地理著述的文獻價值,又有頗呈文采的文學價值,開創了古代游記散文的一種新體裁。宋元以后,這種體裁頗多采用。
四,兩宋游記散文的鞏固與發展。這是我國山水品格學者化的成熟時代。
宋代的散體游記,是繼承著唐代的紀游與感懷相結合的傳統的,但游記中山水形象日益突出,游記特性更加明顯。比如——
蘇舜欽的《蘇州洞庭山水月禪院記》;
歐陽修《醉翁亭記》,是一種“題記型”的游記散文;
蘇軾《石鐘山記》和《赤壁賦》(后),它屬于文賦性質;
蘇轍《武昌九曲亭記》;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等。
以上這些游記作品,是屬于宋代“記游說理”一體的典型之作。
此外,還有一種用筆記體敘寫山水名勝及風土人文的作品,如蘇軾的《東坡志林》等。這為后世“筆記游記”文體開了先河。
又有一種登險訪道一類的游記文,如王得臣的《登蓮花峰記》等,是屬于傳奇體的游記。
南宋以后,游記散文的趨向,是名實相符的游記作品大量涌現,逐步與當今游記文的含義相符。
五、明代是游記散文進入突破的新階段。這是山水品格旅游化,也是山水回歸本體的時代。
旅游化傾向,是游記發展的一個突破性變化。說明山水品格已由先秦的神化、兩漢的君子化、魏晉的虛玄化、南朝的隱逸化和唐宋的學者化,逐步轉變為明清的旅游化,即進入了一個以欣賞藝術美為主體的新階段,使山水逐漸回歸本體(依倪其心、費振剛等人之說歸納)。
明代萬歷年間以前,游記文還是徘徊在唐宋傳統的寄慨、說理、記游各體之間。及至萬歷后至明亡,游記散文才有了一種新趨勢的出現。其基本特征是:視山水名勝為個人的審美對象,表現個人的審美情趣,具有超逸清高格調。這里的主要代表是袁宏道。他以廣游名山大川的旅行家身份,用鑒賞造物藝術的批評家態度,寫下了不少游記作品。其中著名的有《游盤山記》、《由水溪至水心崖記》和《天目》等;還有王思任的《剡溪》與記寫甌江支流——惡溪的《小洋》,以及姚希孟的《游洞庭諸剎記》等。這些作品,都表現了一種旅游化的新傾向。
此外,還有一種“地理體游記”。最杰出的代表是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它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學性的地理考察專著,也是古代游記的巨大成果。其中蘊含著科學家的快意,又有旅游行家的樂趣,不但可以看到種種奇觀妙景,更見出一位科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的意志與膽略,給人以啟迪與美感是多重的。這些以及以后的若干地理體游記文,均蘊藏有酈道元《水經注》傳統因子。
晚明最出色游記是“小品游記”。比如:張岱《陶庵夢憶》中的《西湖七月半》;朱國禎《涌幢小品》中的《普陀游記》和劉侗記載北京臥佛寺、櫻桃溝一帶的景色的《水盡頭》等等,都不妨一覽。
六、清代、近代游記文的全面發展。這是一個旅游化傾向加強,各體游記全面開花的繁榮時代。
這個時期出現了游記文(包括各體游記)發展的高峰,呈現一派萬紫千紅景象——
有學者型游記。如顧炎武的《五臺山記》,在記游文字中,雜有議論、考證等內容。
有遺民游記。如王夫之的《小云山記》等。這篇作品有描寫、有記敘、有議論,不是論述小云山之形勝,而是重在抒發一個愛國志士愛鄉、愛國的懷抱。
有客觀摹寫的桐城派游記。姚鼐的《登泰山記》、《游媚筆泉記》和惲敬的《游廬山記》等,就屬此類。
還有臺閣體游記和筆記式游記等。前者如田雯《游嵩山記》,后者如李調元的《霍山》、《西樵》等。
此外,還有著名的駢文游記,如洪亮吉的《游天臺山記》,等等。
于近代,龔自珍的雜感式的游記,是游記藝術的一個創新。比如《說京師翠微山》,則是用“說”的文體,以擬人化手法來寫游記,從中抒發自己的感慨。
中國古代游記文發展至當世,不論文體或內容,以及手法等各種構成因素,都會有必要的傳承,而更多的是發展與創新。它使自己進入一個與時代相吻合的新階段、新時期,促成游記文的發展新高潮。
上一篇:先秦(含秦)散文·諸子散文·孟軻與《孟子》·民為貴
下一篇:兩漢魏晉南北朝散文·南北朝散文·楊衒之·洛陽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