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敦煌莫高窟
是我國現有保存下來的眾多佛教藝術石窟中,開創年代最早,內容最為豐富多彩以及保存比較完整的石窟藝術。莫高窟,俗名千佛洞,位于甘肅省敦煌縣東南25至30公里處,界于鳴沙山和三危山之間的河谷斷崖上,南北迤邐一千六百多米。石窟上下五層,高達十余丈,高低錯落,鱗次櫛比。據武周圣歷元年(698)《李啟讓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樂僔和尚創鑿洞窟,法良禪師繼續建造。所以,莫高窟當始鑿于公元4世紀中葉,歷經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初、西夏各朝,迄于元代,為時千年,鑿窟累累,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 000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五十身,唐宋木構建筑五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建筑、繪畫、雕塑組成的綜合藝術。
莫高窟的窟形可分三種。早期窟多是在一個平面四方形窟內的中央偏后處豎立一個四方形的中心塔柱直承窟頂,塔柱四面各有佛龕,是塑像所在,窟頂前部呈兩帶橫斜坡狀,如人字形屋頂,即“人字披”。人字披上或畫或塑以屋椽之形,模擬屋頂,人字披后為平頂,上飾斗八藻井以裝飾。這是源于印度支提窟的窟形,因而也稱“支提窟”,但與印度之支提窟又有區別。印度的支提窟其平面為里圓外方呈馬蹄狀,中央設舍利塔,石柱并列于周圍,用于佛徒禮拜。我們的窟形融入了中國建筑的形制,任人瞻仰,宣揚佛法。第二種窟形是覆斗形窟,窟內無中心塔柱,佛龕設在石壁中央,窟頂作方斗形,中為藻井。此窟形式源自印度的“毗河羅”,主要為隋唐時所建,數量最多,占百分之九十。第三種窟形只是在覆斗形窟的基礎上略有變更,它的四壁無佛龕,窟內稍后置佛壇,壇后豎立一背屏者,背屏直承窟頂,屏前壇上置塑像,窟頂仍為覆斗形,其四隅或有一凹槽以為四天王畫像處,這種窟形多見于晚唐五代初幾個大型窟。因莫高窟的石質是砂礫巖,故未成為石刻藝術,只能在鑿窟之后壁面涂泥抹光施以壁畫,以佛龕內外彩塑神像為全窟的精典所在,而彩塑、壁畫位居其次。
莫高窟現有圓雕彩塑兩千多軀,屬于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者三百多;用模印制成,貼在四壁或柱龕上部的影塑小千佛約千數。從題材內容看,彩塑題材較簡單,不過是釋迦牟尼佛的趺坐、半跏坐、依像,或與彌勒、多寶佛的對坐像。就其活動內容看,則有禪坐、說法、思惟、苦行或降魔;其次是菩薩脅侍像:有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以及作為菩薩身的彌勒;再次則是佛弟子比丘像,最多的是大迦葉和阿難,以及天王、力士等。浮雕方面除早期的小千佛之外,最多的是飛天、伎樂和作為龕楣裝飾的龍和忍冬卷草的高浮雕。從其形象造型、服飾與作風看,約是5世紀末葉之前,即北魏早期十六國時代,造像的面型多豐滿而橢圓,鼻梁高直通額際,即“通天鼻”者;眉長眼鼓而唇薄,均能看出含有西域形象的特點。其衣著或袒肩或通肩,衣紋細密而合體,菩薩高冠大髻,掮肩長裙與裸其上體等等,都可看出有“曹衣出水”之趣和犍陀羅作風的影響。然而其形象的情感和整齊的衣紋和圓中帶平的處理手法,顯然又是漢代雕塑的傳統發展。自從魏孝文帝改革以后,漢化趨勢更明顯,“秀骨清像”的面相成為流行造型。塑像表現的內容增加了,性格類型化逐漸顯著,如佛的莊嚴慈祥,力士的威猛粗獷,菩薩的清秀恬淡,飛天的飄逸閑暢等,從這些形象上可看出當時士大夫階層中風靡的“通脫瀟灑”的風貌,這也是向漢民族化方向邁出的一大步。
莫高窟時代演進的概勢可分四個階段。首先是十六國時代,此時的雕像及壁畫均表現出古樸的作風,濃郁的異域情調,這在整個石窟藝術中都是最突出的。例如第275窟,為覆斗型小窟,正中七大龕各有塑像一身,中央較大的塑像為獅子座上的交腳彌勒,兩壁上方各有三個小龕,小龕形式有作中國式屋頂、左右兩闕的,其中各塑彌勒菩薩一身,壁畫執麈尾人二身。其次到了北魏,代表窟第254號,這是一個南北長6.7米,東西寬9.5米的支提窟,其中心柱的四面和南北兩壁共有17個佛龕,塑佛菩薩十七鋪二十六軀,中柱上部有影塑千佛一百多軀,四壁的壁畫上部各有一排伎樂供養菩薩和賢劫千佛,下部又各一排金剛力士,無論石刻、壁畫,作風與從前的均不相同,色彩濃重起了變化,筆法趨于嚴謹而工整,儼然如古典法畫的風格,表達了明顯的構圖意向和獨具一格的特色。接下去是西魏時代,從壁畫內容形式看,這時仍以故事畫為重點,宣揚佛法無邊的思想,同時中國傳統神話題材與形式有了明顯地呈現,較前窟更見典雅飄逸之風,線條與設色上卻更向民族化邁進。最后是北周時代的窟龕,壁畫的內容更加繁縟細密,形式上已配列于窟頂,這在此前的元魏是沒見過的,顯然這已是向隋過渡的洞窟了。所有洞窟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第428窟,這是一個大型支提窟,南北寬18.8米,東西長13.8米,中心柱龕四面有佛菩薩塑像四鋪二十二軀,四壁上部另有影塑千佛很多。四壁壁畫較完整,內容主要是佛傳和佛本生故事,其中《薩陲太子本生圖》所描述的故事為人們相傳。壁畫的作風以粗放豪健見稱,設色濃重,用筆簡略有力,手法自由而純熟,承漢晉繪畫之某些因素,但其作風之嚴整、勁健甚為不同。如山水人物相兼的“如鈿飾犀櫛”,上色方面“伸臂布指”、“刷脈鏤葉”的形式,以及人物禽獸高出山峰許多的“人大于山”之勢都很顯然。可見,六朝的山水畫形式和中國傳統的人物故事畫的連環畫法在此無形地結合在一起。
敦煌莫高窟藝術,是受外來的沖擊和民族傳統相交互作用的復雜現象,它把一部中國中世紀文化史具體而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尤其它所處的時代,是中國藝術發展史上最精華、最有變化的時代,而敦煌又地處邊陲,是中西交通的咽喉樞紐,是中西政治、經濟、文化等彼此交流影響的橋梁,因而能較早接受外來文化藝術,加之此地氣候干燥、人煙稀少,這有利于保存這些藝術瑰寶。所有這些條件,促進、形成、保護了莫高窟這個中國極珍貴的文化遺產,為我們研究欣賞古代的藝術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也為世界的文化遺產寶庫增添了異彩。
上一篇:圖書編輯出版·政書
下一篇:杰出人物·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