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歷法·太陽黑子的記錄
太陽黑子被稱為太陽上的風暴,因為太陽黑子的溫度要比它周圍的低,所以在地球上觀察時看到太陽黑子好像是黑暗色的。我國古代最早的太陽黑子的記載,有人認為是《周易·豐卦》中的“日中見斗”“日中見沫”,但現在仍有爭議。在戰國時期及漢代有不少記載與太陽黑子有關。如成書于公元前140年《淮南子》中有“日中有跤烏”的記錄,這是對太陽黑子的形象的描述?,F在,全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太陽黑子的記錄見于《漢書·五志行》:“(漢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己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睂μ柡谧映霈F的日期,形狀,大小和位置都作了完整的記錄。不管怎么說,中國古代對太陽黑子的觀測至少比西方早近1 000年,而留下的文字資料則更多。西方對太陽黑子的記錄直到公元807年才有,而且認為是行星從太陽表面掠過,直到公元1610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才在望遠鏡中看到了太陽黑子。我國僅從漢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到清末,在我國歷代史籍中就可找到二百七十多項太陽黑子的記錄,記錄的內容包括黑子的形狀、數目及持續的時間等等。
我國古代對太陽黑子形狀的描述,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圓形,如李、如桃、如錢、如栗、如環;第二類,橢圓形,如瓜、棗、雞卵、鵝卵;第三類,不規則形,如人、如鳥、如飛燕、如飛鵲等。第一類是剛出現的黑子;第二類可能是雙極黑子。根據天文學的知識可知,雙極黑子中在太陽圓面西邊的叫“前導黑子”,在太陽圓面東邊的叫“后隨黑子”,在它們之間還有無數小黑子填充其中,所以我們肉眼看起來,好像連在一起,為橢圓形;第二類是大的黑子群。這三個類型,實際上代表著黑子發生、發展和消亡過程中的三個不同形態。對于太陽黑子的分裂現象,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也早就注意到了,如《明史·天文志》中記有:“熹宗天啟四年(1624)。正月癸未,日赤無光,有黑子二、三蕩于旁,漸至百許,凡四日?!闭f的是太陽黑子分裂的現象。我國古代天文學家還有對黑子進行分類的思想,如在唐《開元占經》卷六所引《太公陰秘》一書中,把太陽黑子分為六類:烏見者,雙烏見者,入斗者,烏動者,黑氣若一若二至四、五者,有黑氣。這六種不同的形態,實際上就是太陽黑子從開始出現到消失,所經歷的一系列發展階段上的六個不同形態,基本上符合太陽黑子群的發展過程,與西方近代一些學說基本上相似。
太陽黑子存在的壽命長短不一,有的存在不到一天,有的可存在一個多月,甚至半年之久,這在我們古代的一些典籍中也記載得細致入微。如《宋史·天文志》記載的公元1131年出現的黑子:“二月己卯,日中有黑子,如李大,三日乃伏?!标P于對太陽黑子本質的認識,王充在《論衡·說日篇》中說:“夫日者,天之火也……”“黑子是日氣也。”他在《論衡·詰術篇》中說:“火,日氣也。”由此可知,在王充看來,太陽黑子也是一種火。這種認識在古代實在是難能可貴的。我國太陽黑子的記錄,為論證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提供了有利的佐證,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太陽物理性質的了解,顯示出了很強的科學性。我國古代對太陽黑子的記錄,在今后的研究中,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歷代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
下一篇:古代教育·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