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的主要內容,《金匱要略》導讀
《金匱要略》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研究雜病的專著。東漢張仲景 (見“傷寒論”)著,約成書于公元3世紀初。原為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組成部分,該論共16卷,前10卷論傷寒,后6卷論雜病。該論傳于從東漢至西晉很短的時間即因戰亂而散佚。后經西晉太醫令王叔和加以搜集編次,論傷寒的10卷流傳下來,書名《傷寒論》;論雜病的部分又一度失散,在諸家方書中可見到其內容。北宋初年(仁宗時),翰林學士王洙在翰林院殘舊書籍中得到《金匱玉函要略方》3卷。上卷論傷寒,中卷講雜病。下卷記述方劑和婦科疾病的診治,于是抄而傳之。北宋治平二年(1065),校正醫書局孫奇、林億等根據王洙發現的文本重新整理編校,因論傷寒的內容已有王叔和編次的《傷寒論》單行本,只取論雜病為主的內容厘定為三卷,改名《金匱要略方論》,即后世通行的《金匱要略》,簡稱《金匱》。該書迭經后人整理,書中附有一些東漢以后醫家的方論,但其主要內容是張仲景手著。宋代《宋史·藝文志》、《通志·藝文略》、《崇文總目》,明代《國史·經籍志》、《文淵閣書目》、《醫藏書目》,清代《八千卷樓書目》、《書目問答》、《經籍訪古志》等,均載有《金匱要略》著錄或提要。歷代刻本很多,目前國內所存最早刻本為元刻本,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其他版本還有:明《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明萬歷二十七年(1559)海虞趙開美校刻本,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文瑞堂刊本,日寬政元年 (1789) 芳蘭榭刊本,日大化三年(1806) 諧仙堂新刻本,1954年商務印書館鉛印本,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等。
《金匱要略》共3卷,分25篇,計有608節條文,論病60余種,載方262個。其內容主要有:
第1篇,條文17節,為全書總綱,主要論述預防、病因、診斷、治療的一般理論和原則。
第2-17篇,條文325節,論述內科雜病的診治。所論病證包括痓(痙)、濕、暍、百合病、狐惑病、陰陽毒、瘧病、中風、歷節、血痹、虛勞、肺癰、咳嗽上氣、奔豚氣、胸痹、心痛、短氣、腹滿、寒疝、宿食、風寒積聚、痰飲、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氣、黃疸、驚悸、下血、胸滿、吐血、嘔吐噦、下利等四十多種,對各病的癥狀、辨證、治則、治法均有精要說明。
第18-19篇,條文15節,論外科雜病。包括瘡癰、腸癰、金瘡、浸淫瘡、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等病的論治。
第20-22篇,條文44節,論婦科諸病。包括妊娠、妊娠嘔吐、腹痛、小便難,產后痙病、郁冒、大便難,產后腹痛、中風、下利,帶下、腹痛、轉胞、陰吹、陰寒、陰中生瘡、臟躁、吐涎、痞等病的證治。
第23-25篇,條文207節,論述雜療方、禽獸魚蟲禁忌并治、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等。
《金匱要略》是為中國臨床醫學奠定基礎的重要古典醫籍之一。在理論上,它繼承了《黃帝內經》的思想體系,運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學說作為辨證論治的理論根據。在病因學方面,總結了東漢以前的有關經驗,發展了《黃帝內經》的病因理論,明確地把病因歸納為三大類,“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這是病因學說中三因論的最早經典論述。在辨證學上,以臟腑病機的理論進行癥候分類,全書按病癥分篇,每篇對各病癥的病因、癥候、病位都作出具體論述,對于如何運用望、聞、問、切四診方法進行辨證作了簡明實用的闡述,是張仲景辨證施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治療學上,發揮《黃帝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開篇首論即問: “上工治未病、何也?”論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闡發了“治肝補脾之要妙”和“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余”的原則,使治未病思想在臟腑經絡辨證施治中具體化; 在具體治療方法上,已全面地使用了汗、吐、下、和、溫、清、補、消 “八法”,主張根據辨證施治原則靈活運用,一法可治多種病癥,同一病證可用多法施治,如書中記述對黃疸的治療可用汗、吐、下、溫、清、補、利小便等七種治法;同時,書中還介紹了針灸療法和多種外治法,如溫熨、坐藥、烙法、洗浴法、藥摩、鼻內用藥、吹耳、灌耳、浸足等,都具有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金匱要略》又是一部方論,它載方262首,用藥116種,表現出當時方劑學發展的水平。該書方劑的特點和《傷寒論》方一樣,具有藥味精煉、配伍嚴謹、主治明確的特點,被后世譽為 “眾方之祖”,或稱之為“經方”。其選方大都有較高療效,如大柴胡湯、瀉心湯、大建中湯、黃芪建中湯、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鱉甲煎丸、當歸生姜羊肉湯、半夏厚樸湯、厚樸七物湯、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甘麥大棗湯、酸棗仁湯、腎氣丸、麥門冬湯、桔皮竹茹湯、葶藶大棗瀉肺湯、黃土湯、枳術湯、括蔞薤白白酒湯、桂枝茯苓丸、溫經湯、膠艾湯、大黃牡丹湯、薏苡附子敗醬散、白頭翁湯、苓桂術甘湯、十棗湯等,都為后世臨床所廣泛應用,成為中醫方劑學發展和變化的重要依據。該書所運用的劑型,已有湯劑、丸劑、散劑、酒劑、洗劑、浴劑、薰劑、滴耳劑、灌鼻劑、吹鼻劑、軟膏劑、肛門栓劑、灌腸劑、陰道栓劑等多種。它表明,漢代的方劑學和劑型學已有相當的發展水平。
《金匱要略》是現存張仲景兩大論著之一,它和《傷寒論》一起構成仲景學說,是中國醫學史上繼《黃帝內經》之后又一發展高峰的標志。該書是對兩漢時代臨床經驗的重要總結,與《傷寒論》一起奠定了中醫學的辨證施治準則,為內科雜病學和婦產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創制了眾多療效可靠的方劑,是中國醫學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
歷代對《金匱要略》的研究和注釋頗多。較早的有元趙以德 《金匱方論衍義》,此書 “理明學博,意周慮審”,其詮釋較詳,但甚少流傳。嗣后的注本影響較大的有:清徐彬《金匱要略論注》(1671),程林《金匱要略直解》(167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1687),沈目南《金匱要略編注》(1692),魏荔彤《金匱要略本義》(1721),尤恰《金匱要略心典》(1726),該注本為多數醫家所推崇,吳謙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1742),黃元御《金匱懸解》(1756),陳念祖《金匱要略淺注》 (1803),唐宗海 《金匱要略淺注補正》(1893),高學山 《高注金匱要略》(1872)、陸淵雷《金匱要略今釋》 (1934) 等。此外,國外研究 《金匱要略》較為著名的有,日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1806),日丹波元堅 《金匱要略述義》 (1842) 等。
參考文獻
- 1. 清徐彬: 《金匱要略論注》,清光緒己卯年(1879) 上海校經山房成記書局藏版。
- 2. 清程林: 《金匱要略直解》,清康熙十二年癸丑年 (1673) 刊本。
- 3. 清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清光緒辛巳年(1881) 重鐫崇德書院藏版。
- 4. 清吳謙: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1956—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金匱要略語譯》,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
上一篇:《金光明經玄義》的主要內容,《金光明經玄義》導讀
下一篇:《金華叢書》的主要內容,《金華叢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