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先哲、學術流派·荀子
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名況,時人又尊稱其為荀卿(漢時避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趙國人。15歲時游學于齊,到當時以學術聞名于天下的稷下學宮學習,廣泛接觸了各主要學派的學說。經過分析比較,最后尊孔而學《詩》、《書》。之后,他曾游歷于楚,考察于秦,議兵于趙。齊襄王即位后,再次回稷下講學,成為一時大師,三次被推選為“祭酒”(學長)。后來,因受讒言所害,離齊之楚,被春申君任為蘭陵令。春申君被害,他被免職,并以著書終老其間。門下弟子不多,韓非、李斯很有盛名。
荀子的學術源于儒家,但又吸收和總結了先秦的進步思想,建立了一個較完備的樸素唯物主義理論體系。他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說”相反的“性惡說”。這是他政治思想的出發點。他認為人初生出來就有利欲之心,本性都很壞,如果任其發展,就會帶來不可收拾的惡果。由惡到善,是后天學習、改造的結果。在天道觀方面,他站在唯物論的立場上,反對“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錯誤思想,強調“制天命而用之”。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這個人定勝天的思想。在認識論方面,提出了“行貴于知”的觀點,認為理性認識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在政治上,主張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主張禮法兼治,王霸并用。強調尚賢使能,唯材是舉。反對復古倒退的“治先王”,而要“法后王”即效法當今的文武周公之道。在君民關系方面,他認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痹诮洕希岢鰪姳竟澯?、開源節流和“省工賈、眾農夫”等主張,用法治來約束國家財政、徭役等事務,積極發展農業生產,保護和限制工商業,打擊工商業的欺詐投機行為,從而實現民富國強的愿望。《漢書·藝文志》著錄《孫卿子》32篇,其中《大略》、《宥坐》以下6篇,可能是他的門人弟子所記錄整理,也可能是后人偽托,今并存。荀子的學說博大精深,在戰國諸家中首屈一指,漢初儒學諸家大多與他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荀子不僅在儒家學派的發展中承前啟后,而且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也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
上一篇:古代教育·荀況
下一篇:書法楹聯·蔡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