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戲曲·京劇
戲曲劇種。流行于全國各地,有近二百年歷史,產生于清乾隆年間而形成于道光之后,淵源于徽、漢兩調。乾隆五十五年起,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相繼進京演出,吸收秦腔、昆曲等劇目和腔調,獨尊北京劇壇。漢調藝人于嘉慶、道光年間進京,加入徽班,促成徽、漢兩調的合流,演變為早期的京劇,時稱“皮簧戲”。百余年來,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其中在演唱和創腔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如生行的程長庚、余三勝、譚鑫培、馬連良、周信芳等;旦行的時小福、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等;凈行的何桂山、劉永春、裘盛戎等;以及戲曲音樂家侯長山、徐蘭沅和楊寶忠等。京劇成為皮黃聲腔中的代表劇種。京劇的西皮、二黃,是板腔體中發展得比較完整的戲曲腔調。各種板式以原板為基礎,通過曲調變化、速度變化、節奏變化和拍子變化等,演化出一系列不同的板式。西皮有導板,回龍、慢板、原板、二六、流水、散板等基本板式,及近似慢板的快三眼,屬于散板類的滾板和節奏鮮明的垛板等。二黃有導板、回龍、慢板、原板、散板等基本板式,還有快三眼、滾板、垛板以及在起唱的方式上區別于原板的二黃碰板等。由于行當的不同,西皮和二黃的各種板類的唱腔,可以分為大嗓腔和小嗓腔。西皮和二黃都有反調,包括反西皮和反二黃。兩者分別由西皮和二黃移低純四度演變而成。反西皮有散板和二六等板式,反二黃有導板、回龍、慢板、原板、散板等板式。西皮和二黃的腔調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西皮比較明朗流暢,帶有歡快興奮的特色,常用以表現喜悅、激動、高昂的情緒。二黃則比較沉重、深厚,常用以表現回憶、沉思、憂傷、嘆息等情緒。反西皮和反二黃比較低回,帶有柔和、陰暗的色彩,常用以表現悲涼、憤怒和痛苦的感情。唱腔除西皮、二黃外,還兼有南梆子、四平調、昆曲、高撥子及民間曲調。伴奏分文場、武場。文場有京胡、京二胡、月琴、南弦子、嗩吶、笛子等;武場有板、鼓、大鑼、小鑼、鐃鈸等。唱念發音講究以“湖廣音”的“中州韻”為規范。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程式性、虛擬性很強,形成獨特的表演風格。
上一篇:雕塑·云岡石窟
下一篇:繪畫·人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