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論·辛棄疾
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于女真人之手。其祖父常攜其“登高望遠,指畫河山”,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二十二歲時,聚眾二千人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義軍,為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1162),耿京派他奉表歸宋,授承務郎。北歸途中聞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即率五十余騎,馳入五萬之眾的敵營,生擒張安國,率眾渡淮,歸于南宋。因此之故,得任江陰簽判。此后通判建康府,知滁州。葉蘅為相,力薦他慷慨有大略,歷任提點江西刑獄,湖北轉運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等地方官。因言去職,閑居上饒幾達二十年,晚年又曾一度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因積極主張并籌備策劃抗金之事,終遭劾去職。開禧三年(1207)朝廷欲再度起用,無奈年老體弱,于這年秋天溘然長逝。一生以功業自許,力主抗金,欲“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曾寫下《美芹十論》,條陳抗金北伐之策。但終不見用于朝廷。滿腔忠憤之情,一瀉于詞,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寫出了英雄有心報國的豪情和無路請纓的悲憤。
其詞內容廣泛,凡能入文入詩者,他都寫入詞中。在語言上,廣泛地運用經、史、子及前人詩文中的語匯、成句、典故,多能用得恰切自如。風格多樣,秾麗、俊逸、清新、嫵媚、沉郁兼而有之,尤以豪放得與蘇軾并稱“蘇辛”。況周頤評他的詞“其秀在骨,其厚在神”,陳廷焯則以“詞中之龍”許之。作詞六百余首,有《稼軒長短句》。近人鄧廣銘著《稼軒詞編年箋注》,附有年譜,采輯之富,為歷來治辛詞者所未有。生平事跡,見于《宋史》。
上一篇:舞蹈·踏歌
下一篇:古代典籍·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