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先哲、學術流派·司馬遷
西漢時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旅行家。字子長。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縣)人。父親司馬談,是一位精通天文歷算、諸子百家、文學歷史等學問的太史令。司馬遷少喜讀書,“年十歲則誦古文”。20歲時出游,遍覽名都大邑、古跡名勝,考察風土人情。回京后,任郎中。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承父職為太史令,盡覽官府所藏豐富的圖書典籍,同時繼續游覽,“西至空峒,北過逐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太初元年(前104)開始《史記》的寫作。同年,參與修訂《太初歷》。天漢二年(前99),因替李陵降匈奴一事辯解而觸怒武帝,被捕入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史書寫作,歷時12載,于征和二年(前91)完成。約在武帝后元二年(前87),司馬遷離開了人世,《史記》由外孫楊惲保存,留傳于世。
司馬遷一生,在于他忍辱負重,完成了聞名古今中外的歷史名著《史記》。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當時稱《太史公書》,三國后通稱《史記》。全書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包括約三千多年的歷史,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組成,內容涉及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及科學技術等許多領域。《史記》不僅是一部歷史學巨著,真實地給歷史以本來面目而且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它語言形象鮮明,故事生動活潑,被后世奉為史傳文學的典范。曾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秉筆直書”、“不虛美、不隱惡”的寫史風格,被后代史家奉為典范,被稱作“良史之才”。為紀念這位偉人,人們修建了司馬太史祠,宋代及解放后都進行了擴建和修繕,以供后世的人民參觀瞻仰。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論·司馬相如
下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呂不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