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歌·何白》鑒賞
何白(1562-1642)字無咎,號丹邱生,又別號鶴溪老漁,溫州樂清(今浙江樂清市)人。后移居郡城積谷山下,經歷了嘉靖、隆慶、萬歷、泰昌、天啟和崇禎六帝,于崇禎十五年(1642)病逝于家,終年八十一,葬于瞿溪金巖。
他畢生布衣,未有功名爵位,但為生活,四處依人作幕。在此期間游歷了大江南北,結交了當時文壇著名人物王世貞、吳國倫、陳繼儒、胡應麟和李維楨等數百人,廣為交游,增長才識。他的詩歌無所師承,轉益多師,成就了自己。但朱彝尊說何詩出于“七子”,與俞安期詩風相近。而詩人自己卻批評七子“斤斤步趨漢魏,字字臨摹初唐,”缺少生動氣韻;對公安派的“獨抒性靈”,也認為取材太雜;至于竟陵詩派幽峭枯澀詩風,更不同意。他主張寫詩“必先尋佳韻,”題韻適宜,韻腳穩妥,才可免除牽強搭湊之失。王錫贊序其集云:“汲古詩有雄視一代之概,……山人不求榮達,其時于麟(李攀龍)、元美(王世貞)強臺獨占,迭主齋盟,脫以山人出而馳騁其間,當亦如蘇長公視山谷為畏友也。”李維楨在《何無咎詩序》中更贊曰:“上下古今,三百篇之溫厚和平,《離騷》之凄惻篤至,《兩京》之渾樸,建安之高華,六朝之工麗,唐人之秀朗,靡不厭飫而枕籍之。”何白亦善書畫,甬、溫博物館存有真跡。著有《汲古堂集》和《汲古堂續集》。
上一篇:《兩宋詩歌·翁卷·京口即事》鑒賞
下一篇:《兩宋詞·盧祖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