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的文獻·先秦兩漢文學研究資料與工具書·目錄類
1.《漢書·藝文志》等史志目錄
《漢書·藝文志》,《漢書》“十志”之一,簡稱《漢志》,1卷。本書系據劉歆的《七略》刪訂而成,著錄先秦至西漢典籍596家,13269篇,分為6略(大類)68種(小類)。書前有總序,下面按“種”、“略”著錄典籍,除載書名、篇數、作者外,有的還附有作者或內容簡注。每一“種”后有小序,“略”后有大序,介紹某類典籍的性質和學術源流。這是今存最古的分類群書目錄,也是史志目錄的代表,歷代學者都很重視。這部書對了解和研究先秦至西漢的典籍與學術源流很有幫助。研究和注釋《漢書·藝文志》的著作很多,今人顧實的《漢書藝文志講疏》和陳國慶的《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匯集歷代注釋成果,是比較好的注本,顧本對研究文史幫助更大。今分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出版。
《隋書·經籍志》,《隋書》“十志”之一,簡稱《隋志》,4卷。本書是在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公私書目的基礎上編著的。所著錄的典籍,包括存佚和釋道書在內共有6520部,56881卷。除了采用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外,其他體例均仿《漢書·藝文志》,共有47小類。前有總序,各類、各部之末,各有小序、大序。這是現存最古的一部四部分類法的史志目錄著作,對了解唐代之前典籍的流傳,考證學術源流很有參考價值。清人張鵬一有《隋書·經籍志補》,姚振宗和章宗源分別撰有《隋書·經籍志考證》,可以參看。
《漢志》《隋志》之后,《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和《清史稿·藝文志》等史志目錄,作用雖不如《漢志》《隋志》,但也有重要參考作用。
在二十五史中,只有上述七史有藝文(經籍)志,因此,后人一方面對這些著作做出補充考訂;另一方面,也為缺少藝文(經籍)志的正史補作。1936年,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將所有這類著作32種輯為《二十五史補編》一書,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中華書局1955年重印。該書匯集古今學者對歷代正史所增補或訂正的“表”、“志”等著作,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2.《文獻通考·經籍考》
元馬端臨撰,76卷。本書是《文獻通考》二十四考之一,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著錄元代以前的典籍,并輯錄《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諸家書目以及其他的評論資料,間有馬氏按語。這是一部輯錄體的提要目錄,對了解和研究元代之前的典籍很有參考價值。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年出版點校本。
3.《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四庫全書總目》,清永瑢、紀昀等撰,200卷。這部目錄著錄了《四庫全書》收錄的典籍3461種79309卷以及未收錄的“存目”書6793種93551卷,按四部分類法編排,每部、每類都有序,書目下有詳盡的提要。其提要記載作者及其爵里,論述各書大旨,考辨內容得失等,對了解及閱讀研究古代典籍均極有參考價值。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清永瑢、紀昀等撰,20卷。這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簡編本,分類與《總目》相同,但刪去“存目”書,并簡化了每部書的提要。這部書簡明扼要,便于初學,魯迅先生認為“其實是現有的較好的書籍之批評,但須注意其批評是 ‘欽定’的。”(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時至今日,此語仍未過時。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印本。
對《四庫全書總目》進行糾謬和補正的著作比較著名的有胡玉縉、王欣夫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初版、上海書店重印版)和余嘉錫的《四庫提要辨證》(中華書局版)。此外,李裕民的《四庫提要訂誤》(書目文獻出版社)、崔富章的《四庫提要補正》(杭州大學出版社)、楊武泉的 《四庫全書總目辨誤》(上海古籍出版社),對二家未及之失均有補正,可參看。
4.《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
邵懿辰著,邵章續錄。中華書局排印本。本書是一部版本目錄。《四庫全書總目》記載版本,全仿劉向《別錄》之法,而不記刊刻時間、地點和版本特征;《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則沒有版本記載。本書將編者所見所聞的各種版本記于《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所收各書之下,《四庫全書》未收或后出之書也間記于后。這部書對于了解各書的不同版本很有參考價值。
5.《販書偶記》《販書偶記續編》
《販書偶記》,孫殿起編,原由中華書局、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書收錄作者經營書店中所見的清代中后期的著作,大體上可作為《四庫全書總目》的續編,同時也兼收少量《四庫》編纂之前已有而未被收入的著作,或《四庫》已收而版本不同的著作;還有少量辛亥革命后至抗戰之前的著作。全書按《四庫全書總目》的分類編次。
《販書偶記續編》,孫殿起、雷夢水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書編纂原則和性質與《販書偶記》相同。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將二書合為一冊出版。
6.《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本書系1931年至1945年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利用日本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邀請七十余位學者撰寫的四部典籍提要。入編的原則是:《四庫全書》編纂以前之書而《四庫全書》未收入者,佛、道、禁毀、明人著作,小說戲曲等均予收錄;《四庫全書》編纂以后之書,包括修《四庫全書》時已印成因不知或未及收入者;雖《四庫全書》收入,但以后發現有更好、更完整的版本,就原《提要》改作者。共完成《提要》兩萬余篇,稿本藏于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其中已打印的稿件有10070篇。1972年,臺灣商務印書館據日本所藏打印稿整理出版。1993年,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據手稿整理,由中華書局出版經部提要排印本。上述兩書錯訛較多。1999年,齊魯書社將手稿全部影印,這是目前最好的本子。中華書局即將出版據全部手稿重新整理的標點排印本。
7.《書目答問補正》
清張之洞編,近人范希曾補正。張氏所撰《書目答問》,原為指導初學者“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的導學書目,共著錄典籍二千二百余種。每書下有簡要的說明,并注明版本。本書針對初學者,簡明扼要,問世后大受歡迎。但本書在版本著錄等方面有一些闕失,有許多人對其進行研究和補正。近人范希曾在前人的基礎上作《書目答問補正》,糾正了原書的一些闕誤,大量補充了版本方面的記載。這部書至今仍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史哲的必備入門參考書。
8.《中國叢書綜錄》《中國叢書廣錄》《中國叢書綜錄續編》
《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該書匯集了全國41所圖書館收藏的叢書,分為三冊。第一冊“總目分類目錄”,亦即“叢書總目”,先列叢書名稱、種數、編纂者、刻印年月及地點等,再詳列子目,并注明卷數,作者或編者。書后列有41所圖書館的收藏情況與叢書書名索引。第二冊是“子目分類目錄”,按經、史、子、集排列,注明何書收入何種叢書。第三冊是“子目書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用來檢索第二冊“子目分類目錄”。利用這部書,可以比較方便地查到所需的典籍及其收藏處,對學習和科研很有幫助。但是,本書只收錄了41所圖書館的館藏,所收叢書并不完備;提供的館藏信息間有不確之處。陽海清《中國叢書綜錄補正》(廣陵古籍刻印社出版),對其闕失有所補正。
《中國叢書廣錄》,陽海青編撰,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著錄叢書3279種,子目50780種(不重復者40227種)。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總目,下冊為索引,體例略仿《中國叢書綜錄》。上冊總目中各叢書均有編號,每種叢書后有按語,說明以前書目著錄情況、收藏情況或依何處收藏為據著錄,新近有無重版等,間有作者按語進行考辨,稀見版本有版本說明。下冊索引檢索叢書子目、標明見于何種叢書及其在上冊中的編號,甚便檢索。
《中國叢書綜錄續編》,施廷鏞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出版。本書是在1936年清華大學圖書館印行的施廷鏞編《叢書子目書名索引》和1982年南京大學圖書館、歷史系印行的施廷鏞編《中國叢書目錄及子目索引匯編》 的基礎上匯輯整理而成的,共增補《中國叢書綜錄》未收叢書977種。《中國叢書綜錄續編》收錄叢書的原則是,凡《中國叢書綜錄》《中國叢書廣錄》收錄的一般不再收錄,但書目、作者、版本、子目、卷數等不一致者則盡行收錄。因此,可視為兩書之補編。但本書不載叢書收藏地,不便查考核實,實用價值大大降低。
9.《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善本書提要》等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委會編,定稿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起陸續出版。本書為中國古籍善本書的聯合目錄,收錄全國圖書館所藏具有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的古籍六萬余種,每書著錄書名、卷數、作者、版本和收藏地,有較高的參考使用價值。《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油印原稿是有版本行款格式提要的,定稿本刪去了此項內容。2003年,齊魯書社影印出版了《稿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但稿本與定本有一些差異,使用時應注意核對。
《中國善本書提要》,王重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此書著錄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及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善本古籍四千四百余種,對每種書的收藏地點、作者、刊刻者、行款、刻工以及內容的完整與否、真偽、流傳等情況進行考辨,并附錄原書序跋。是一部比較好的版本目錄。
以上是兩部有代表性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近年來,中國國家及省市和一些高校及科研單位的圖書館、博物館,海外著名的圖書館、博物館以及著名高校和一些科研單位的圖書館,如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巴黎大學漢學研究所圖書館等多已編纂了館藏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并公開出版,難以一一列舉,應注意參考利用。
10.《同書異名通檢》《同名異書通檢》
杜信孚編,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古代典籍中同書異名、同名異書的情況很多,利用此二書,可大致了解這方面的情況。在此基礎上,江蘇古藉出版社2000年出版修訂后的 《同書異名匯錄》《同名異書匯錄》,內容比原來更豐富。
11.《經義考》
清朱彝尊編,300卷。中華書局影印本。本書初名《經義存亡考》,是考證歷代經部著作存佚情況的目錄專著。對于著錄的著作,分為存、缺、佚、未見四類,并廣泛征引歷代對某種著作的介紹和評論資料,間下己意。這是一部輯錄體的提要目錄著作,對了解和研究儒家經典很有參考價值。需要注意的是,限于當時條件,作者所著錄的存佚等情況未必準確。清代翁方綱著《經義考補正》12卷,可參看。
12.《楚辭書目五種》《楚辭書目五種續編》
《楚辭書目五種》,姜亮夫編著。本書分“楚辭書目提要”、“楚辭圖譜提要”“紹騷隅錄”、“楚辭札記目錄”、“楚辭論文目錄”五部分,輯錄歷代注釋楚辭、考證研究楚辭、模擬楚辭的有關著作和資料,對研究楚辭很有參考價值。
《楚辭書目五種續編》,崔富章編著。本書為續補《楚辭書目五種》而作,體例及編纂方法與《楚辭書目五種》相同,輯錄資料下限為1986年。二書今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3.《楚辭要籍解題》
洪湛侯主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分“楚辭要籍解題”和“楚辭專著目錄”兩部分。“要籍解題”選擇歷代包括當代有價值的研究和注釋楚辭的著作62種,加以詳細的介紹,并注明版本和館藏情況。“專著目錄”以1982年為下限,著錄注釋、評論、考證等楚辭研究著作235種。這是一部舉要性質的楚辭研究目錄。
14.《偽書通考》《續偽書通考》
《偽書通考》,張心澄編,商務印務館 1939年初版,1957年修訂版;《續偽書通考》,鄭良樹編,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出版。這兩部書匯集了筆記、文集和報刊論文中的辨偽資料,既是辨偽專著,又是工具書。先秦兩漢典籍存在一些真偽問題,這兩部書可以參考。但是,由于時代局限,有些辨偽資料往往以不偽為偽,疑之過甚,或判斷不當。隨著近年出土文獻的大量涌現,這些缺點更為明顯,使用時應謹慎對待。
上一篇:明代文學·明代通俗小說·擬話本小說等
下一篇:隋唐五代文學與社會文化·隋唐五代文學與宗教①·“三教調和”思潮與“周流三教”④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