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的文獻·清代詞曲文獻·清代曲譜、曲論文獻
1.曲譜
曲譜,既是曲創作的工具,也是曲學研究的一種形式。曲譜有兩大類,一類為宮譜,亦稱工尺譜,是為對若干曲牌在制譜時尚可演唱的某種音樂樣式的記錄,或是對若干曲牌具有文獻記載的曾有過的某種音樂樣式的記錄。另一類為文字譜,是為對若干曲牌歌辭的傳統語文樣式“格律”的歸納總結,又稱“平仄譜”。在曲譜中,文字譜更為普遍,也是研究散曲文學者主要利用的資料。
“曲譜學”,是曲學中的一個專類。從曲牌的稱名和文體的產生與衍變探尋曲體的發生、發展軌跡,是近代王國維開創的一個學術方法,至今仍為有效的研究途徑之一。從曲文學研究的角度言,曲譜(主要是文字譜)的意義首先在于有助于正確解讀散曲文本,曲譜提供的范式,乃是散曲斷句的根本依據。文字譜的產生,主要出發點即在為當時的作曲者提供一個語文形式的規范,同時也從文學的意義上提供某種借鑒。
清代曲譜,重要者有以下幾部。
《九宮正始》 南曲文字譜,兼及對曲調的一些音樂特質的說明。明末徐于室初編,清初鈕少雅完成。全名為《匯纂元譜南曲九宮正始》,又簡稱《南曲范》。今有抄本、影印本。
《北詞廣證譜》 北曲文字譜。清康熙年間青蓮書屋刻本、北京大學石印本(1919)、影印本(1937)。明末許慶卿原稿,鈕少雅標板式,清初李玉更定。選北曲曲牌447,每一曲牌列不同辭式,舉以曲例,標明“襯字”,注明板式。為清代最重要的北曲文字譜之一。
《欽定曲譜》 南北曲曲譜。親王奕清奉敕主持修編??滴跷迨哪瓿蓵?。有康熙年間殿刻本、掃葉山房石印本。譜收北曲曲牌近四百;南曲曲牌引曲、過曲計六百余。另收慢詞28調;近詞37調。譜式多采自明朱權《太和正音譜》、沈璟《南九宮譜》。每調示以曲例,每字旁注平仄,宜入聲、上聲者亦一一注明。句、逗、落韻,一一標示。南曲尚指示板位。對舊譜之錯訛,多有辯證。為清代最重要的文字譜之一。
《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 南北曲宮譜。簡稱《九宮大成》。乾隆年間莊親王奉敕編修《律呂正義》,書成后繼命周祥鈺等編修而成。收北曲曲牌581,南曲曲牌1513,北套188,南北合套36。同時亦收有唐宋詞調。詞曲之“正體”、“變體”計4466曲。包括唐宋歌舞大曲、宋元南戲、金元諸宮調、元雜劇、元明散曲、明清傳奇等所用曲調。每調記以工尺樂譜,文字則標注“正”、“襯”。是為清代最完備的一部工尺譜兼文字譜。唯其收羅甚廣,故有些資料來源考訂不周,甄別有誤。尤當注意者,其所記曲調之工尺,未見得即其原始音樂形式,更非歷史上“唯一”的“標準”唱腔。今有劉崇德先生將工尺譜翻為現代簡譜之譯本。
《納書楹曲譜》 昆腔曲譜。清葉堂編訂。有乾隆年間刻本、道光年間補刻本。收錄《西廂記》、“臨川四夢”全本、元雜劇36折、明清傳奇114出、時劇23出。是為民間刻印的第一部大型昆腔曲譜。每調詳記工尺、板眼。后重刻《西廂》譜,增注“小眼”。又有續集、外集、補遺集,增《琵琶記》及當時勾欄梨園所演時劇。考訂精審,時譽為“今樂之津梁”。本譜收錄雖皆為戲曲,然為清唱譜,故只錄其曲而不記科白。戲曲與散曲,在“曲體”上本是一致的,“合白為戲,拆白為曲”,故清散曲之唱,與戲曲同,只不過清文人散曲皆不付唱而已。此亦《納書楹曲譜》只收戲曲而不收散曲的原因。
2.曲論
傳統曲論,大體有兩類,一為論曲辭之歌唱,一為論曲辭之文學。從散曲文學研究的角度,后者更為重要。清代曲論,大多針對戲曲而發,專論散曲者甚少,所論亦主要不在清代散曲,與明人好評本朝曲成一對照,是亦為清代散曲乃“邊緣文學”之一斑。專論散曲者,以晚清及近現代學者首為之,其論著為研究清代散曲的重要學術資料,故將清代與近現代有關散曲研究的學術論著擇數種列下,以備今日研究清代散曲之參考。
《制曲枝語》 清初黃周星著。見康熙年間張潮編刻《昭代叢書》本、《夏為堂集》、《人天樂》附錄本。今有《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錄黃氏論作曲語10條,大體不出明人所論范圍,以清麗為曲之主導風格。
《看山閣隨筆》 乾隆間黃圖珌著?!吨袊诺鋺蚯撝伞繁?。是編為黃著《看山閣集》中的“詞曲”部分。主要觀點,主張作曲當化俗為雅,嚴守聲律。
《藝概·詞曲概》 清末劉熙載著。同治年間刻本,《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題“藝概”)。斯文為劉熙載《藝概》之第四卷。主張“曲貴含蓄”,提出散曲風格大體有“清深”、“豪曠”、“婉麗”三品,而以清深為上。
《散曲概論》 任訥著。《散曲叢刊》本。任訥,字中敏,別署二北、半塘。1931年出版《散曲叢刊》,收集整理歷代散曲作品,紹介歷代散曲總集、別集,撰《散曲概論》二卷。卷一凡六節——“序說”、“書錄”、“名稱”、“體段”、“用調”、“作家”。對散曲之稱名由來、文體特征、文獻資料、主要作家等考辨闡述,多有發明;第二卷為“作法”、“內容”、“派別”、“余論”四節。提出散曲一體,分“豪放”、“清麗”、“端謹”三種主要風格,較詩詞而言,散曲以豪放為主流特色,別調為清麗婉約;散曲之內容,巨細皆宜,“恢恢乎不知有所限”;提出散曲與詞在風格上“恰處于相反地位”,元人北曲開創散曲別具一格的雅俗兼融之風味,以急切、透辟、直白為“曲味”;明人之南散曲,向詞文學傳統回歸,漸失曲之本味;清人散曲,多恪守前規而無創造,少有生意。諸論多發前人之未發。其后,羅錦堂之《中國散曲史》、羊春秋之《散曲通論》、李昌集之《中國古典散曲史》等對任氏《散曲概論》及《詞曲同義》皆多有汲取,故學界將《散曲概論》視為現代散曲學奠基之作。
上一篇:元代之區域學術精神與詩文風貌·晚期婺中:回歸傳統與道學文瀾
下一篇:清代文學·清代詩文批評·詩譜文法方面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