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與出土文獻·石刻以及其他題銘中的文學遺產·玉器銘文中的文學遺產
玉器是中國古代文明史上極為重要的遺產之一①。過去東漢袁康《越絕書》卷一一曾經記載過黃帝之時“以玉為兵”②,有些現代學者進而提出,中國文明史上存在“玉器時代”。但是像良渚等文化中的玉器刻符究竟是不是文字,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商代玉器極為繁榮,在玉器史上是一個新的高峰。其藝術精湛,氣韻生動,令人贊嘆。玉器的傳世品與出土品數量都很可觀。以出土品為例,僅1976年發掘殷墟婦好墓,就出土玉器755件。其中不少玉器上還有書寫或者銘刻的文字。傳世品中也頗有其例。著名的如《小臣玉瓚》, 有銘文11字③。 又如現藏美國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的《俞玉戈》,也有銘文10字④。
西周玉器在商代基礎上又有所發展,早期和中期玉器風格樸素,工藝簡單。晚期玉器構思精巧,形神兼備。而且出土數量眾多,僅三門峽虢國墓地就出土玉器四千余件,山西曲沃晉侯墓地出土玉器也有數千件。其中不少玉器都有題銘。著名的如傳世器《太保玉戈》有銘文27字,記載了成王令召公(太保)巡視南國,封賞諸侯之事⑤。晉侯墓地新出《文王玉環》有銘文12字,記述了周人、唐人聯合大戰賈人,對于研究西周早期的歷史地理具有重要價值⑥。
春秋戰國是玉器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黃金時期。其工藝精美、造型華麗,直追商周。但禮玉少而佩玉多,是新的時代特點。其文字形式也多種多樣。如春秋晚期的《侯馬盟書》《溫縣盟書》等;戰國時期的《秦骃玉版》《行氣玉銘》等,都是很重要的出土文獻。
春秋末期的《侯馬盟書》和《溫縣盟書》都是用毛筆書寫于石圭和玉圭上,有“朱書”、“墨書”兩種。文字內容共同之點都是眾人盟誓詛咒政敵,效忠宗主等。如果違背誓言,就要“麻夷非是”,就是滅其宗族之意。二者不同的是《侯馬盟書》是春秋晚期趙簡子鞅率領眾大夫盟誓詛咒其政敵“趙尼”、“先氏”等,約有五千余片①。而《溫縣盟書》則是韓簡子不信率領眾大夫詛咒其政敵“韓汋”、“趙朝”等,約有一萬余片②。
戰國時期的 《秦骃玉版》也有 “朱書” 墨跡,“可能是先書丹后刻寫”③。文中記述了秦惠文王骃久病不愈④,“申申反側,無間無瘳”,故而遍告諸神,只有華太山賜福,“已吾腹心以下至于足髀之病,能自復如故”。因此秦王到華太山還愿,“世萬子孫,以此為尚”。該玉版對于研究秦國的民俗和宗教具有重要價值。
《行氣玉銘》是另一件著名的戰國玉器題銘,為12面的“觚形玉器”⑤。其中談的是有關呼吸吐納等“導引之術”,全文(包括重文在內)共有45字:
行氣:吞則蓄,蓄則神,神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明,明則長,長則復,復則天。天其本在上,地其本在下。順則生,逆則死。文中有韻①。其句式與《禮記·樂記》“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相似②。陳邦懷認為:“其文字之精,文章之美,在歷代古玉文字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了。”③
秦代出土玉器不多,相比之下漢代玉器大量出土,僅西漢南越王墓就出土玉器二百余件。至于兩漢時期著名的“金縷玉衣”、“銀縷玉衣”等,據統計已有34套以上④。這一時期的玉器文字以玉璧、璽印、剛卯或嚴卯等為主。著名的如剛卯題銘,有34字:
正月剛卯既央,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 蠖剛癉,莫我敢當。
又如嚴卯銘文,有32字:
疾日嚴卯,帝命夔化。慎璽固伏,化茲靈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剛癉,莫我敢當。⑤
這些對于研究漢代民間的禮俗信仰具有一定價值。
注釋
① 夏鼐《有關安陽殷墟玉器的幾個問題》一文指出,全世界有三個地方以玉器工藝聞名,即中國、墨西哥和新西蘭,“其中以中國的最為源遠流長”。參見夏鼐《夏鼐文集》(中冊)第34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② 《越絕書》卷一一《外傳·記寶劍》引風胡子對楚王曰,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當此之時,“作鐵兵”。③ 參見陳邦懷《記商小臣玉銘》(陳邦懷《一得集》,齊魯書社1989)、李學勤《說裸玉》(李學勤《重寫學術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等文。④ 參見李學勤《論美澳收藏的幾件商周文物》,《文物》1979年12期。⑤ 參見龐懷靖《跋太保玉戈——兼論召公奭的有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86年1期;又李學勤《太保玉戈與江漢的開發》,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第135—141頁,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⑥ 參見李學勤《文王玉環考》,《華學》第一輯。① 參見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侯馬盟書》,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② 參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溫縣東周盟誓遺址一號坎發掘簡報》,《文物》1983年3期。③ 參見李零《秦骃禱病玉版的研究》,《國學研究》第六輯。④ 參見李學勤《秦玉牘索隱》,《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2期。⑤ 參見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第342—344頁,東方出版社2000年版。① “下”、“固”、“下”為魚部字,“明”、“長”、“上”為陽部字,魚、陽合韻。② 李零《中國方術考》第345頁以為引自《史記·樂書》,實際上《史記·樂書》源于《禮記·樂記》。③ 陳邦懷《戰國〈行氣玉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七輯。④ 參見盧兆蔭《試論兩漢的玉衣》,《考古》1981年1期;又盧兆蔭《再論兩漢的玉衣》,《文物》1989年10期。⑤ 亳縣博物館《亳縣鳳凰臺一號漢墓清理簡報》,《考古》1974年3期。參見王正書《漢代剛卯真偽考述》,《文物》1991年11期。
上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與出土文獻·出土文獻的定義·狹義的出土文獻
下一篇:遼金元文學與宗教、哲學·理學影響與元代文學思想新變·理學“流而為文”與“文統”、“道統”的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