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話。二十四卷。清林昌彝撰。林昌彝(約1854年前后在世),字惠常,號薌溪。福建侯官人。道光十九年(1839)舉人。精于三禮之學,由此貫通群經。所作古詩文,雄厚淵深,時人比之為顧炎武、朱彝尊。關心時政,與魏源為摯友,與同鄉林則徐交情極深。林氏所著《平夷十六策》及《破逆志》四卷,深受魏源、林則徐稱許。林則徐在粵東五圍英兵,三奪英船,其中兩次英船退出外港,不敢對陣,即用林昌彝兵法。(見《清史列傳》卷七十三)林氏雖然六次上京考試,皆未能中進士,然終身憂患國事,大聲疾呼抗英御侮,是晚清主戰派的有影響的人物。
《射鷹樓詩話》成書于庚子(1840),刊行于咸豐元年(1851)。“射鷹”二字,“鷹”即英吉利。卷二二云:“余謂凡著書須有關系,詩話主其一也。余所為詩話,意專主射鷹。”因而是書大旨非同于一般泛泛論詩之作。林氏寫作十分認真,編成之后,從庚子(1840)年到庚戌(1850)年十年間,六次上京應試時,都攜帶行篋,因而補入了鴉片戰爭前后的若干詩篇及時人議論,相當程度上實錄了當時的大事和士人心態,這就使這部書不止于詩學,更兼有史傳的性質。基于抗英御侮救亡圖強的主旨,《詩話》中以道德教化論詩,占了很大的比重。卷二三云:“詩歌足以感激人心者,無過忠孝節烈之事。”卷五論科舉八股之弊,卷四論花會賭博之害,卷三論福州海防之失,以及論士人人品、師友交道,等等,皆以詩正風俗,敦教化,是當時的傳統知識分子,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所流露出的深重憂患。基于此種論詩主旨,《詩話》評騭古今詩人,首以道德為標準,如對乾隆以來享有大名,后生向風的袁枚,屢加貶斥。《詩話》推重原本經史、以學養入詩的創作旨趣。如評論嚴羽“別材別趣”之說,認為“滄浪謂漢魏不假妙悟,夫不假妙悟,性情之中聲也”。而“詩有別材”之學,則非碻論。“果如滄浪所論,則少陵何以‘讀書破萬卷’耶?”(卷五)論洪亮吉“至性過人,發為忠孝,故其詩奇思獨造,遠出常情”(卷二○);對忠臣烈士,如鴉片戰爭時抗塘殉國的姚懷祥(履堂),大費篇幅,選錄其詩章,皆歸本于儒家詩教之旨。同時人溫訓《射鷹樓詩話·序》評此作“所見極博、所解極精、淹洽同于竹垞(朱彝尊)而特識高于四農(潘德輿),故可貴也”。
有清咸豐元年家刻本,人民文學出版社排印本較為通行。
上一篇:藝概
下一篇:詞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