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在北宋初,歐陽修與二晏并稱歐晏,為第一期,繼承著晚唐五代的傳統,寫小令而有所提高。
但其時民間俗曲又有發展,從小令發展成慢詞,增添不少新鮮曲調,為歌妓們所傳唱。慢詞字數增多,普通是六十到一百字,也有一百以上的;節奏較慢,比小令更能鋪敘描寫。
第一個結合俗曲而創造新詞大量制作慢詞的是柳永。吳曾《能改齋漫錄》:
詞自南唐以來,但有小令,其慢詞起自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臺舞榭,競睹新聲。耆卿失意無聊,流連坊曲,遂盡收俚俗語言,編入詞中,以便伎人傳唱。一時動聽,傳播四方。其后東坡、少游、山谷輩相繼有作,慢詞遂盛。
柳永,初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生卒無考(約990?—1050?)。久居汴京,“喜作小詞,然薄于操行”。他過著放蕩的生活,屢困場屋。有《鶴沖天》詞:“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依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他的詞不僅風格上脫卻晏歐時期的以含蓄為高、短雋入勝,在內容上是淋漓盡致地寫“羈旅悲怨之詞,閨帷淫媟之語”(《宋六十名家詞》)。因此曾被“務本向道”的宋仁宗斥為“浮華”。直到仁宗景祐元年(1034)方中進士,官屯田員外郎。因此有柳屯田的稱號。
柳永詞名甚高,他寫的詞,都是當時歌唱的民間俗曲。葉夢得《避暑錄話》說他“為舉子時,多游狹邪,善為歌詞。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于世”。《古今詩話》載:
真州柳永少讀書時,以無名“眉峰碧”詞題壁,后悟作詞章法,一妓向人道之。永曰:“某于此亦變化多方也。”然遂成屯田蹊徑。
所以,柳永詞可以稱得上當行本色。張端義《貴耳集》說:“詩當學杜詩,詞當學柳詞;蓋詞本管弦冶蕩之音。永所作,旖旎近情,尤使人易入也。”以至于“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余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云”。)潦倒、浪漫、飲酒、寫詞,柳永的一生,就是在這樣的生活中過去的。他死之后,當時的人都很追念他:
柳耆卿風流俊邁,聞于一時。既死,葬于棗陽縣花山。遠近之人,每遇清明日,多載酒肴飲于耆卿墓側,謂之“吊柳會”。(《獨醒雜志》)
仁宗嘗曰:“此人任從風前月下,淺斟低唱,豈可令仕宦。”遂流落不偶,卒于襄陽。卒之日,家無余財,群妓合金葬之于南門外。每春月上冢,謂之“吊柳七”。(《方輿勝覽》)
《避暑錄話》謂柳永死在潤州(今江蘇丹徒)一僧寺,郡守求其后不得,乃為出錢葬之。
可見其影響之大。詞人王觀自名其集曰《冠柳》。后來王漁洋還有“殘月曉風仙掌路,無人為吊柳屯田”之句。
柳永的詞,用俗曲、俗語、俗字寫當時城市居民的生活、思想,寫飄泊的詩人的情緒,與肉體的追求,脫盡“花間”以來的習氣。他的精神比“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的溫庭筠更為解放。當時有許多人都批評他的詞俚俗、塵下、詞格不高。
少游自會稽入都,見東坡。東坡曰:“不意別后,公卻學柳七作詞。”少游曰:“某雖無學,亦不如是。”東坡曰:“‘銷魂當此際’,非柳七語乎?”(《高齋詩話》)
其實,雖然東坡反對柳詞,但他還問人“我詞何如柳七?”見(《吹劍錄》)
陳質齋評王觀云:“逐客詞格不高,以‘冠柳’自名,則可見矣。”此亦是對柳永的批評。
女詞人李清照批評柳詞“詞語塵下”,后來黃花庵、孫敦立輩亦謂其“多近俚俗”,“多雜以鄙語”。其實柳詞的好處即在于俗,為詞的當行本色。有創造力。
認真說,柳永創為慢詞之后,一般人都漸漸向這條新路徑走來。秦少游被東坡指出學柳的證據,只好不語。東坡事實上也佩服柳詞,他讀“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等句,也驚賞其“不減唐人高處”而代為分辨其“非俗”。(《侯鯖錄》)
柳永詞的特色是:(1)皆能配合樂曲歌唱;(2)多慢詞,為新興的曲調;(3)不避俗言俗語;(4)表達市民階層的思想感情。
柳永的詞,大概分之可為三類。
第一類,以男女愛情為題材,寫男女之情。柳詞寫愛情,沿著才子佳人式的傳統,但所謂才子只如他那樣的才子,也是浪子(狎客),佳人如汴京的名妓之類,因而變為商業化的市民的愛情。柳永寫他們的歡愛、離別、盟誓,詞雖俚俗,的確表現了當時市民的思想感情。柳永的詞寫歡愛少,寫離別懷舊多。寫歡愛不免膩俗,寫離別比較深刻。雖然浪漫式的享樂式變態的愛情,決不是真愛情,也反映了那個社會的病態。同時這類的詩歌,實在也源于真正的民歌如南朝的子夜歌、讀曲歌等,不過加上宋代都市社會的特色而已,也可以助長人的真摯的愛情的產生。他寫盟誓的方面是成功的。例如,《玉女搖仙佩》歌頌女性的美色,比之神仙與名花。下半闋表達歡愛與盟誓,佳人才子,風流自責。“今生斷不孤鴛被”,著重在一結愛情,永不拋棄。開《西廂記》、《長生殿》等文學作品。又如《洞仙歌》“斷不等閑輕舍,鴛衾下,愿常恁好天良夜”。“況已結深深愿,愿人間天上暮云朝雨長相見。”《征部樂》“待這回好好憐伊,更不輕離拆。”此類本非夫婦之情,為野鴛鴦所必需的。重情誼,責備負情,為女性愛情的保障,因而為女性所愛唱。既拋開后,則有悔恨,例如《憶帝京》“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還有雖相愛而無法相聚的,如《婆羅門令》“彼此空有相憐意,未有相憐計。”皆曲折而能達。具體,生動;不抽象,不概念化。
前引《鶴沖天》,寫他自己的浪漫生活,一半自敘,一半也勸普天下考不上進士的,教他們盡管風流玩賞,把功名看淡。這是反功利主義的。(例如《西廂記》中的張生就對于鶯鶯的追求十分熱情,而把功名卻看得不在乎,這也是多情才子派。)
第二類,寫都市繁華生活,民間風俗,四時節令之曲。如《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寫錢塘杭州的繁華和風景,酣暢淋漓。“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為名句。相傳宋金對峙時,金主完顏亮讀到它,起進攻臨安之野心。(《錢塘遺事》)寫都市享樂生活的如《玉樓春》:“皇都今夕知何夕,特地風光盈綺陌。金絲玉管咽春空,蠟炬蘭燈燒曉色。鳳樓十二神仙宅,珠履三千鹓鷺客,金吾不禁六街游,狂殺云蹤并雨跡。”柳永表現了北宋時代都市的物質生活和統治者荒淫生活以及文人妓女的浪漫生活,是有其現實意義的。不過作者自己沉溺在聲色中,他不在暴露批判,而在留戀贊美,粉飾太平。
柳永詞歌詠四時節令。如《二郎神》的詠七夕,以“愿天上人間,占得歡娛,年年今夜”作結,仍重在言情。境界極似后來《長生殿》《密誓》折。又如他寫都城元宵佳節的《傾杯樂》以“盈萬井山呼鰲抃,愿歲歲天仗里常瞻鳳輦”作結,非常庸俗,但只是詞曲的陳套如此。教坊伎樂用于帝都節令喜慶不能不如此也,市井文藝和宮廷文藝合流。
柳詞也有描寫風景的,如《夜半樂》:“泛畫鹢、翩翩過南浦。望中酒旆閃閃,一簇煙村,數行霜樹。殘日下、漁人鳴榔歸去。敗誤幾回、天際識歸舟荷零落,衰柳掩映。岸邊兩兩三三,浣紗游女,避行客,含羞相笑語。”寫初秋光景確很清幽細致。
第三類,寫羈旅、行役、送別、懷人的感情。如《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寫秋景送別,全首氣氛均好,不但“今宵酒醒”二句千古傳誦,即“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闊大高遠,亦自難及。再如《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干處,正恁凝愁!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思歸之作。“霜風凄緊”三句與“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均佳。后半闋設想佳人妝樓長望,有回旋照顧、兩面相關之妙。另一首《卜算子慢》意境亦同。這些詞,意境高雅,亦是文人詞,而以鋪敘見長。
歷來對柳詞評價不高,這是不公平的。他的詞長于鋪敘,描寫具體,能表達男女心理,善于吸收俗語。他的詞代表當時詞家本色,不離曲藝情調,比藝人所作提高一步,大有影響于諸宮調及戲曲文學。(如董西廂、王西廂、元人雜劇曲調及南戲采柳永詞不少。)他的詞代表市民階層的文藝,反映當時商業發達,都市繁華,市民的奢侈享樂生活,男女歡合離別的復雜變化與內心生活,代表詞曲的基本情調。
代表詞曲的基本情調。對于柳詞藝術,周介存說它“鋪敘委婉,言近意遠,森秀幽淡之趣在骨。”吳瞿安指出其缺點是“多直寫,無比興,亦無寄托。見眼中景色,即說意中人物,便覺率直無味。……且通體皆摹寫艷情,追述別恨,見一斑已具全豹。”
柳永的詞集名《樂章集》,毛氏《宋六十名家詞》本和朱氏彊村叢書本最為完善。(《全宋詞》卷31—32,凡210首,附錄9首)
上一篇:《宋元話本的成就》
下一篇:小說家的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