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殷蕓·蜀盤洛鐘
亦題《張華》。南朝梁軼事小說。殷蕓撰。原載《小說》。《太平廣記》卷一九七引載。魯迅《古小說鉤沉》、周楞伽校注《殷蕓小說》皆輯錄。滕云《漢魏六朝小說選譯》、王汝濤主編《太平廣記選》(續)皆選錄。這是兩則有關張華的軼聞趣事。第一則寫魏時京城洛陽宮殿前的大鐘忽然不擊而鳴,官吏們都驚恐不已。張華解說:這是因為蜀地銅山崩裂發出巨響,我們這里的大鐘也就發出了回應之聲。過了不久,蜀人果然向皇帝奏事,說銅山崩裂了,而山崩時間正和張華說的一樣。第二則寫晉時蜀地有人存有一個洗滌用的銅盤,每時清晨和黃昏,就發出鳴響,好像有人叩擊它似的。銅盤主人將這一異事告訴張華。張華說:“這是你的銅盤與洛陽宮殿的大鐘恰好音律相諧和,因為宮中每天早晚都撞鐘,你的銅盤便與之遙相對應發出了鳴聲。你可以把銅盤打磨變輕,它的音律就與洛陽大鐘不一樣了,鳴聲自然止住了。主人依言而行,銅盤果然不再自鳴。這兩則故事,描述了張華在金屬發聲的韻律、共鳴方面的獨到見解,一方面表現了張華的廣見博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我國古代的科技水平。張華是魏晉之際的文學家,他以博識洽聞著稱于世。這里所寫關于他對于兩個物體振動頻率相同可以產生共振的原理的見解(故事中張華明確指出,要改變鐘盤共振的辦法是將鐘打磨輕了,改變其振動頻率,從而打亂鐘盤振動的頻率,那么鐘鳴時、盤自然不會再自鳴了),則是十分可貴的,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聲學提供了珍貴資料。把這兩則故事作為科技小說也未嘗不可。作品語言精煉簡明,篇幅短小精悍,于短小中見奇譎、神異。在藝術手法上,將關鍵的故事情節采用對話之形式,從博物家口中直接敘說出事情的原委,自然明快,頗見情趣,這比作者用客觀敘述的方法把原委寫出來,所收到的藝術效果要理想些。這兩條原本于《異苑》卷二。文中的第一個故事則是成語“銅山西崩,洛鐘東應”的出處之一。據《漢書》載東方朔在漢武帝時已有“銅山西崩,洛鐘東應”之話,可見此典不獨出自張華。
上一篇:《秦漢·揚雄·蜀王本紀》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張華·蟒氣》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