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詩,一般人都推崇唐代,推崇李杜。我們說,唐代之后,李杜之后,也還有詩,有詩人。宋代的詩歌是有它的成就的。北宋的大詩人是蘇軾,南宋的大詩人是陸游。
宋初,歐陽修、梅堯臣和王禹偁的詩,已開宋詩的新面貌。詩里有議論,有散文化的傾向,語言比較樸素。他們可以說是宋詩的先驅者。他們的詩和唐詩不同,但在風格上還接近唐代,由韓愈、白居易變來。真正能代表宋詩面貌的是蘇軾。蘇軾在詩歌方面超過了歐陽修,為北宋的代表性詩人,有特殊的成就。
蘇軾的詩,數量多,超過了李白、杜甫,內容豐富,風格多變化,其題材豐富、廣闊。有反映社會生活的詩,有描寫山水、人物、動植物的詩,有朋友贈答、記述生活瑣碎的詩。兼長古詩與律詩,也兼長描寫、抒情、說理三方面的技巧。
反映人民生活和社會矛盾的詩,如作于湖州任上的《吳中田婦嘆》。湖州本來物產豐富,但人民深受殘酷的剝削,生活是很痛苦的。此年多雨,年收不好,“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后來天晴了,能夠有些收獲,載米入城,而米賤,“汗流肩赤貞載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粞”,不能不“賣牛納稅拆屋炊”,而“官今要錢不要米”。當時西北有戰爭,“西北萬里招羌兒”,而朝廷上多酷吏,“龔黃滿朝人更苦”。結句是“不如卻作河伯婦”,田婦走投無路,只有投河自盡了。這首詩曲折地寫出太湖流域農業生產力最高的地區農民的痛苦生活,和梅堯臣等的詩的作風相同。《戲子由》一詩,很深刻地述說做官之人和人民對立的苦衷,訴說他作官鞭棰小民的自疚。《山村五絕》諷刺鹽法與朝廷新法在執行中的為民之害。原有五首,其中三首諷刺時政。第一首說鹽法太嚴,使民鋌而走險,結伙伴,販私鹽,持刀械,與官為敵;第二首說官鹽太貴,使民吃不起鹽;第三首說放青苗錢農民不得實惠,而農民常因事進城,小孩們也常住城中,荒了農事。蘇轍為蘇軾寫的《墓志銘》中說:“見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托事以諷,庶幾有補于國。”這類便是“托事以諷”的例證,都有現實意義的。這與白居易的諷諭詩同一作用,但蘇軾這類詩歌并不多。
《于潛女》是一首人物描寫的詩,寫農村婦女之美,非常生動可愛。
蘇軾在黃州東坡,曾躬耕其中,墾辟之勞,筋力殆盡。曾作《東坡八首》,又種蜀中元修菜種子于東坡,作《元修菜》詩。在儋耳時有《糴米》詩,“不緣耕樵得,飽食殊少味。再拜諸邦君,愿受一廛地。知非笑昨夢,食力免內愧。”
以上詩均可表現他熱愛人民、重視和關懷勞動人民、自己亦愛好勞動的思想感情。
其次,是他的山水詩。蘇軾喜歡自然,他熱愛祖國各個地方的山川、人物、風俗,隨遇而安。描寫山川風景,尤為其特長。有許多自然奔放的山水記游詩,如《游金山寺》、《游白水山》、《百步洪二首》、《游徑山》、《出峽》、《巫山》等。蘇軾山水詩的特色,是在詩中寫人物,發議論,是寫山水的動態(王維的山水詩寫山水的靜境)。他每到一個地方,就愛上這個地方,他愛自己的故鄉四川,也愛他到過的杭州、潁州、黃州、惠州、瓊州的儋耳。《游金山寺》,寫長江邊的落日與黃昏景物。《望湖樓醉書五絕》寫西湖邊的風景、物產、“游女”、“吳兒”,極其美好,令人神往。他貶官到儋耳。那里的生活很苦,還以得見海島風光為幸。他在赦回渡海時還寫詩道:“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可以見出他的達觀的人生觀,亦可見出他對自然山川的喜愛。蘇軾并非單愛自然景物,且愛鄉土人物。在儋耳時亦與黎族百姓來往。有《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此外,夜中聞鄰家子弟讀書聲,引起他極大的興趣,特地去看視,極為欣喜,作詩記之(《遷居之夕聞鄰舍兒誦書欣然而作》)。
蘇軾對于草木禽獸也是喜好的,還有許多有關飲食的詩(如飲茶詩、豆粥詩等)。足見他對生活強烈的愛。不是消極厭世,而是樂觀愛物的。
蘇軾篤于友情,尤其對于子由,兄弟之愛最深,他有“我年二十無朋儔,當時四海一子由”之句。和子由在一起時,常常作詩,表示他們的歸楫之愿。但因宦游,他們之間是會少離多,以不得早償歸田之約為憾。每見面必留連數日,別后則隨時書詩酬答,永無間斷。蘇軾于與子由詩中最親切傾訴他的衷懷。此外,蘇軾篤于交游,對長輩如歐陽公、張方平始終敬仰。其友好有孫覺、王鞏、文同、王晉卿、趙德麟、李常、黃庭堅、秦觀等,常酬答作詩,詼諧說理,如談吐然。
蘇軾愛好藝術,他自己工書畫,有許多題畫詩,如《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是一篇自然奔放的七古名作。(此畫為蘇軾友人王晉卿所作。)又如為名僧惠崇的春江晚景圖的題詩《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之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亦是名篇。韓干善畫馬,文同善畫竹,他也有題詩。他精通藝術理論,有許多吟詠吳道子畫的詩,對王維、吳道子的畫有精辟的評贊。
歷來對蘇詩評家眾多。如沈德潛云:“蘇子瞻胸有洪爐,金銀鉛錫,皆歸熔鑄;其筆之超曠,等于天馬脫羈,飛仙游戲,窮極變幻,而適如意中所欲出,韓文公后,又開辟一境界也。”(《說詩蒣語》卷下)
趙翼云:“大概才思橫溢,觸處生春,胸中書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無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甌北詩話》卷五)
結合兩家的評論,我們來分析一下蘇詩的特點:
一、題材的豐富。蘇軾博學多能,他代表他的時代文學修養極高的文人。于經史子集、釋道經典,無所不窺,加以到處宦游,生活經驗豐富,所以他的詩也包羅萬象,內容豐富。山川名勝、草木鳥獸,都有題詠,為李杜以后的一大家。沈德潛所謂“金銀鉛錫,皆歸熔鑄”是也。題材和博物知識只是原料,“熔鑄”是藝術的處理。他以詩人的觀點、詩人的感受了解和表現世界與人生。
二、能達。蘇軾以為文學要“達”。他說:“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又曰:‘辭,達而已矣。’夫言止于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能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答謝民師書》)蘇軾詩歌縱橫曲折,無不能達。正如趙翼謂“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就是說他的詩能夠爽快達意,達他人所不能達者。蘇軾云:“某平生無快意事,唯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何蘧《春渚記聞》所引)東坡雖然在說他的文,也可以論到他的詩。他的詩也是筆力曲折,無不盡意,大概以散文的風格寫詩。用散文的做法寫詩,是宋詩的一個特點。這個特點遠從韓愈開始,配合古文運動的發展延續下來。所以宋詩多議論、多說理。蘇詩以說理、議論暢達見長。不過詩到底和散文不同,散文純用論辯邏輯達意,而詩之達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并不只是形似,而是要表達出其精神實質,所以他詠吟山水、人物,都能表現出神韻與動態。他以為最善者能體貼物情,暢達物情,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寥寥數字,生動有致,可謂善于體貼物情,是一種達。“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來今”,十四字達盡感慨之情,深入淺出。“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借用修辭手段寫水一瀉千里奔放之勢,也是一種達。達不只是達意,不但在說理方面。在抒情、描寫方面都求達,即是表現力。即以語言作為工具而表現物象、表現情緒、表現思想的意思。三、多妙悟。
三、多妙悟。蘇軾詩多妙悟,含哲理,有理趣。他以詩人的眼光、詩人的感受能力觀察世界,了解人生生活,有許多妙悟。例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在山景的形象描繪中寄寓著耐人尋味的理趣,實精辟妙悟之言。“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和子由澠池懷舊》)以鴻飛來比人生之際遇,這就并非訴諸感情,而是托于哲理了。蘇軾主張自我解放,游于物外。他對于藝術包括詩的見解,不以求形似為滿足,而要“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推崇吳道子,更贊揚“摩詰得之于象外”。得于象外,便能夠自由解放。沈氏所謂“等于天馬脫羈,飛仙游戲”,即是詩意不受題材拘束,能求得象外的真理,而妙悟也須如此。宋詩使人悟理,唐詩動人感情。我們讀蘇詩,獲得許多智慧。“自言靜中閱世俗,有如不飲觀酒狂。”“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茍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凡此均似得道言者,其所謂道,即象外、物外,超曠之道,亦即莊子之道。而此道與詩相通,與書畫藝術亦相通也。
蘇軾觀物之妙,求物之妙,于日常現實生活的小事物中,發揮其人生哲學,于詩中往往發出其對事物的妙悟,也就是深微的理解。蘇詩亦多議論,并不干枯,而是高超曠達的。他用藝術家的態度,愛好人生,擺脫功名富貴的追求,引導讀者愛好自然與藝術。
四、善比喻。蘇詩長于比喻,且立意新奇,不落前人窠臼。前述《題西林壁》以觀廬山整體設喻,寓發新意。《和子由澠池懷舊》以“雪泥鴻爪”喻人生境遇,已成千古絕唱。蘇軾有許多寫西湖詩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十分通俗、親切,千百年來成為吟西湖的定評之作,再如“春風如系馬,未動意先騁。西湖忽破碎,鳥落魚動鏡”,“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百群”,“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有靜看,有動觀,山如馬,湖如鏡,晴云如絮帽,初日如銅鑼,喻意貼切,栩栩如生。再看《百步洪》詩中“長洪斗落生跳坡,輕舟南下如投梭。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爭蹉磨。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詩中一連串的生動比喻也令人贊嘆不已。
五、詼諧。有人說蘇軾“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蘇軾的人生觀是達觀主義的,他襟懷曠達,寫起詩來“觸處生春”,妙語詼諧。石蒼舒喜歡寫字,筑醉墨堂,日夕學書,草書頗有成就,請蘇軾做詩論書法。蘇軾送他詩曰:“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借項梁告誡項羽書不足學的故事幽默地開了頭,詩結尾說“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又很風趣地說,不須像張芝那樣在絹帛上苦練書法,可以用絹來作被褥。蘇軾以花甲之年謫居海南之儋耳,難得肉食,人很清瘦,得知同遭貶謫的弟弟人也很瘦,于是作《聞子由瘦》一詩云:“海康別駕復何為?帽寬帶落驚童仆。相看會作兩臞仙,還鄉足可騎黃鵠。”達觀坦然,機趣橫生。
六、多用典故。蘇軾讀書極博,作詩“我詩寫我口”,譬如說話一樣。因其書卷功夫深,談吐自雅,多用典故,長人知識。蘇軾博學多才,歷史掌故、博物知識在詩中運用自如,有書卷氣,正如趙翼所謂“胸中書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無不如志”。
宋人多讀書,因此作詩善用典故,而擺脫聲色,即宋詩比唐詩樸素,不尚聲調鏗鏘與對偶工整、色彩絢爛的風格,同時卻以書史典故充實其間,使不淺俗。蘇黃此類作風尤甚。
東坡不能飲酒,所以和李白的醉酒高歌不同,和陶淵明也不一樣。同時因為多談時事怕遭禍,所以他的詩與杜甫的又不同。沒有杜甫結合時代大事的憂憤牢騷,也沒有李白那樣放浪。他的詩在平凡的生活里,觸發許多人生的智慧,切合人情,此所以對于后人的影響特大。
蘇詩也有缺點:一、說意太盡,缺乏含蓄蘊藉之致(太求達意);二、議論多,訴諸理智,則感情不足;三、用典太多;四、多步韻詩,連篇累牘,太輕易。有佳句,不能全篇都好。
上一篇:《社會發展和文學的關系》
下一篇:《辛棄疾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