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是個多災多難的時期。這時期,民族矛盾極其尖銳。金朝貴族集團對漢民族發動了一次次的侵略,廣大人民深受其害。繼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以后,以趙構為代表的南宋最高統治集團出于本身的狹隘利益,偏安江南,屈辱妥協,對民族敵人不采取積極的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國土和廣大人民遭受空前的大災難。國破家亡,人民群眾和廣大官兵義憤填膺。南宋末年,國勢日衰,雖金國因內部政變而無力南侵,但繼之而來的是蒙古族貴族集因的鐵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仍然十分尖銳、激烈。許多正直的愛國之士常感于國計民生之艱難,目擊山河破碎,唱出慷慨悲歌之調,因而,整個南宋時期的愛國詩詞便顯得特別突出。其中以岳飛、陸游、張孝祥、文天祥等為代表。
岳飛(1103—1141),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家境貧窮、躬耕于田。其母教他“精忠報國”,對他一生影響極大。應募入伍,在南宋的抗金愛國戰斗中,英勇作戰,屢建奇功,后為民族敗類秦檜等以“莫須有”的罪名誣害而死,年僅三十八歲。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雖一生戎馬,寫作極少,但留下來的《滿江紅·怒發沖冠》,近千年來一直為中國人民所傳頌: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是一首向來以忠憤著稱的愛國詞!在詞里,表達了作者痛恨敵寇,報仇雪恥,收復“舊山河”的愛國思想和奮發有為,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來激勵自己,忠心耿耿地為國家、為民族而戰斗的精神。全詞“壯懷激烈”,“千載后讀之,凜凜有生氣焉”(《白雨齋詞話》),雖然詞有“忠君”的局限,但它很好地顯示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華民族抗敵御侮的民族精神!從詞的風格來講,粗獷樸實,音調激越,易懂、易記、易唱!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祖父陸佃,是北宋有名的經學家、史學家和詩人,父親陸宰是個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陸游少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自幼博學多才,從十二、三歲就立下救國之志,常常發表恢復中原言論。二十九歲參加進士考試,由于才華過人,應科舉時名列榜首,壓倒秦檜的孫子秦塤,遭到秦檜忌妒而被黜退。秦檜死后,才被起用。他向朝廷提出了許多恢復失地的政治建議,不但未被采納,反被罷劾免職還鄉。宋孝宗即位后,再被起用,但在投降派的讒陷下,不久再被罷職。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
陸游一生創作詩歌很多,現存九千多首,其數量居我國文學史上歷代詩人的首位。他的愛國思想在詩歌中表現為下列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抒發對祖國命運的憂慮和愛國之情。盡管他多次受到打擊,但他“恢復神州”的信念不變,為國雪恥,抗敵御侮一直是他詩歌的主題。他早年寫的《夜讀兵書》、中年寫的《枕上》以及晚年的《書憤》便是極好的體現。再如《金錯刀行》:“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朝共生死。千年史策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詩人“一片丹心”始終得不到報國機會,使他心情壓抑、憤慨!第二、抨擊了南宋統治集團的茍安腐敗,揭露投降派屈辱投降、打擊愛國將士、貽誤國事的罪惡。如《關山月》:“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與肥死弓斷弦。戌樓刁斗催落月,二十從軍今發白。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這首詩,十二句,每四句一層意思。前四句,寫南宋統治者推行了一條投降主義路線,深刻揭露了統治集團茍安偷生的嘴臉;中四句,寫廣大戰士的不幸遭遇和他們欲戰不能的悲憤;后四句,寫淪陷區人民對侵略的憤恨,要求收復失地而不能的悲痛。第三、對淪陷區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關懷。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作者念念不忘淪陷區人民疾苦,用黃河的滾滾東流和西岳的上摩青天的雄壯景物來象征淪陷區人民終將是不可征服的,抒發了作者對他們的關切,向庸懦的南宋當局提出了有力的抗議!第四、熱愛生活,滿懷激情地描繪了山川風物。陸游的一生雖然處于理想和現實矛盾之中,但他決不為個人的挫折消沉,常常寫出格調清新的詩篇。如膾灸人口長久流傳的《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扣門。”這首詩,作者以景中含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農村生活的風光民俗,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陸游還是一位詞人,他的詞同詩一樣,雄渾奔放,明朗流暢,洋溢著濃郁的愛國主義精神。
張孝祥(1132—1170),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少聰慧,早負才名。紹興二十四年廷試擢為進士第一,歷任中書舍人,顯漠閣直學士。在建康留守任上,曾贊助主戰派將領張浚北伐,被主和派打擊,被免職。后任荊南、荊湖北路安撫使,體恤民苦,頗多政績。他的詞慷慨激昂,豪放清麗,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激情。如《六州歌頭》: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羶腥。隔水羶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矗,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這首詞,前段寫淪陷區的凄涼景象和敵人的驕傲橫行;后段對南宋的妥協求和表示憤懣,慨嘆自己的報國志愿不能實現,對渴望王師北伐的中原父老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全詞忠憤填膺,悲壯蒼涼,讀之如聞鳴咽之聲。相傳此詞作于建康留守的一次宴會上,當時都督江淮兵馬的張浚讀后深受感動,為之罷席而入。
文天祥(1236—1282),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寶祐四年(1256)舉進士第一。歷官至江西安撫使。德祐二年(1276),元軍進迫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他捐家產率義軍萬余人自江西直趨臨安拒敵。次年任右丞相兼樞密使,赴元營談判,被扣留。后在北解途中至鎮江脫險,逃回溫州,再率義軍出擊,東南轉戰。景炎三年(1278)冬兵敗被俘,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他寧死不屈,從容就義,年僅四十七歲,成為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詩、文、詞均是血淚凝成,反映了他為了愛國主義的理想,不惜犧牲生命的“忠肝義膽”,和他在抗敵救國過程中遭遇曲折的悲涼沉痛的思想惑情。崇高的民族氣節,昂揚的斗爭意志和沉郁悲壯的愛國激情,貫串在他的詩篇的字里行間,如《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詩,作者概括了他為挽救國家危亡而歷盡艱難的一生,表示了在敵人面前一死而已的決心,洋溢著崇高的民族氣節。這首詩同作者另一首《正氣歌》一樣,氣壯山河,光耀千古!《金陵驛》寫于他一次被俘北上途中:“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山河景色原無異,域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作者以物是人非、今昔滄桑變化的景色來抒發自己的亡國之痛和黍離之感,以啼鵑帶血的典故來寄寓自己堅貞不渝的愛國精神。全詩情調深沉渾厚,纏綿悱惻,使人低回感嘆。
上一篇:什么是南社
下一篇:南唐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