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三賢
【出典】 唐·韓愈《韓昌黎文集》卷一《后漢三賢贊三首》其一:“王充者何,會稽上虞。……閉門潛思,論衡以修。為州治中,自免歸歟。”其二:“王符節信,安定臨涇。……憤世著論,潛夫是名。”其三:“仲長統公理,山陽高平。……州郡會召,稱疾不就。著論見情。……論說古今,發憤著書,昌言是名。”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卷六《名臣類下》:“三賢(五代):桑維翰、李濤、王樸。王元之《懷賢詩》。”又,“三賢:謝絳、范仲淹、孫甫。宋循州,皆號循吏,翰林學士賈黯鄧人也,創三賢堂于百花洲。”“曾肇、劉攽、孔文仲。東坡《和三舍人詩》:‘三賢起江右。’”參見“三賢1”條。
【釋義】 漢代、唐代、五代、宋代,均有被合稱為“三賢”的三個人,他們或是高官,或是學者。
【例句】 子并三賢,孫齊三少,俱篤三余事業。(無名氏《喜遷鶯·賀生第三子》3775)這里用以祝愿生有三子的友人,其三子都將不同凡俗。
上一篇:典故《三賢》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三遷教養》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