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吞窮發
【出典】 《莊子·逍遙游》:“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唐·成玄英疏:“地以草為毛發,北方寒沍之地,草木不生,故名‘窮發’,所謂不毛之地。”《北史》卷九八《蠕蠕傳論》:“蠕蠕者,匈奴之裔,根本莫尋,逃形集丑,自小為大,風馳鳥赴,倏來忽往,代京由之屢駭,戎車所以不寧。是故魏氏祖宗,揚威耀武,驅其畜產,收其部落,翦之窮發之野,逐之無人之鄉。”
【釋義】 窮發,本謂漠北荒遠不毛之地,后常用以代指匈奴。北魏時為解除匈奴后裔蠕蠕的騷擾,曾“剪之窮發之野”。后因以“吞窮發”作為詠消除北鄙邊患的典故。
【例句】 萬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滅。鼓吹風高,畫船遙想,一笑吞窮發。(葉夢得《念奴嬌》[云峰橫起]768)此詞作于南宋時。借典抒寫詞人暮年時驅除金兵、收復中原的強烈愿望。
上一篇:典故《吞鳳》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吞腥啄腐》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