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謂爾無羊?誰說你家缺少羊?
三百維群①。三百匹一群在牧場。
誰謂爾無牛?誰說你家缺少牛?
九十其犉②。七尺高的牛兒九十頭。
爾羊來思,你的羊兒來了,
其角濈濈③。角兒相依相靠。
爾牛來思,你的牛兒來了,
其耳濕濕④。嚼時耳朵搖搖。
或降于阿,它們有的下山坡,
或飲于池,有的飲水在池畔,
或寢或訛⑤。有的睡著,有的動彈。
爾牧來思,你的牧人來了,
何蓑何笠⑥,披蓑衣,戴斗笠,
或負其糇。干糧袋子肩上背。
三十維物⑦,牛羊毛色三十類,
爾牲則具⑧。你的祭牲真齊備。
爾牧來思,你的牧人來了,
以薪以蒸⑨,把粗草嫩草當飼料,
以雌以雄。把公的母的交配好。
爾羊來思,你的羊兒來了,
矜矜兢兢⑩,多健壯、多肥飽,
不騫不崩(11)。沒虧少、沒病倒。
麾之以肱(12),揮著臂兒把它招,
畢來既升(13)。一古腦兒進圈牢。
牧人乃夢,牧人做夢真希奇,
眾維魚矣(14),夢見蝗蟲變了魚,
旐維旟矣(15)。夢見魚蛇旗換鳥旗。
大人占之:大人占夢細推詳:
眾維魚矣,蝗蟲變成魚兒呀,
實維豐年。準是豐年滿谷倉。
旐維旟矣,魚蛇旗換鳥旗呀,
室家溱溱(16)。家人團聚鬧嚷嚷。
(采用金啟華譯詩)
[注釋]①維:為。②犉(run,古讀chun):《毛傳》:“黃牛黑唇曰犉。”又《爾雅·釋畜》:牛七尺曰犉。③濈(ji)濈:聚其角而息。④濕濕:耳朵晃動的樣子。⑤訛:動。⑥何:同“荷”,此指肩上所披。⑦物:毛色。⑧具:齊備。⑨蒸:細小的薪柴。鄭玄說:“粗曰薪,細曰蒸。”⑩矜矜兢兢:“謹慎堅持,唯恐失群的樣子。”(余冠英說)(11)騫:虧損。崩:潰散。(12)麾:指揮。肱:臂。(13)畢來既升:“畢”與“既”都訓為盡。升,進。(14)眾:即螽,蝗類。“眾維魚矣”就是螽化為魚。(15)旐:畫有龜蛇圖形的聚眾旗子。旟:畫有鳥類圖形的聚眾旗子。(16)溱溱:同“蓁蓁”,眾多的樣子。
[賞析]這是一首歌頌牛羊繁盛的詩,是一曲富有生活情趣的牧人之歌。全詩四章,每章八句。首章以兩句設問作起,點出牛羊蕃盛之狀。朱熹解釋“三百維群”、“九十其犉”說:“羊以三百為群,其群不可數也;牛之犉者九十,非犉者尚多也。”(《詩集傳》)三百也好,九十也好,不過是言其牛羊之多而已,不可泥于數字。緊接著,作者對牛羊的情態,作了精細的描寫。“其角濈濈”是寫眾多的羊角聚集在一起,它們安靜地臥在牧場的草原上,其角不可勝數。“其耳濕濕”,描寫牛的耳朵微微而動,實際描繪的是放牧后的眾牛,臥在草原上進行反芻,因咀嚼胃中反出的牧草,故雙耳搖動。前句純屬靜態的描寫,后句則靜中有動,以動襯靜,更顯出牧場上特有的和平安謐氣氛。作者的描寫,可謂體察入微,非親身放牧者,難以道出。
第二章描寫牛羊的各種動態,有的走下山坡,有的到池邊飲水,有的在睡覺,有的在活動。如此描寫,畫面感很強,很符合古人畫論中的整齊與統一,多而不亂,不板不滯之說。“爾牧來思”以下,由牧及人,引出牧人的形象,牧人們披著蓑衣,戴著斗笠,有的還背著干糧,寥寥幾筆,便勾勒出風里來雨里去、不辭辛勞的牧人形象。“三十維物,爾牲則具”兩句,是說各種牛羊品類齊全,可供各種各樣的犧牲之用,這似乎是牧人的話,是牧人對勞動成果的贊美,字里行間,流露出喜悅與欣慰。此章的人畜動態,活靈活現,宛然如在目前。
第三章描寫牧人放牧技術的高超。牧人們精心選擇多種飼草,雌雄交配及時,精心管理,牛羊肥壯,既無失群的,也無病倒的,牧人將手臂一揮,牛羊一起進圈,不施鞭,而使牛羊馴服。此章用筆簡潔,生動而得體。
最后一章以牧人之夢與占卜人對夢的解說作收,表現了古代人民的古老民風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形象生動的牧歌,增添了喜慶氣氛與傳奇色彩。牧人做了一場奇怪的夢,蝗蟲變成了魚兒,畫著龜蛇的旗變成畫著飛鳥的旗,他請人圓夢占卜。卜人告訴他,蝗蟲變魚,是豐年之兆;龜蛇旗變成鳥旗,是家室興旺的征兆,這是一場好夢。
整首詩像牧歌一樣美,像畫一樣生動、逼真、傳神,就連做夢與解夢,也帶有濃重的生活氣息。方玉潤說:“詩首章‘誰謂’二字飄忽而來,是前此凋耗,今始蕃育口氣。以下人物雜寫,或牛羊并題,或牛羊渾言,或單詠羊不詠牛,而牛自隱寓言外。總以牧人經緯其間,以見人物并處兩相習,自不覺其兩相忘耳。其體物入微處(如“其耳濕濕”——引者注)有畫手所不能到。晉、唐田家諸詩,何能夢見此境?末章忽出奇幻,尤為匪夷所思。不知是真是夢,真化工之筆也!”(《詩經原始》)
上一篇:《無將大車》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無衣》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