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深草閣寒圖
清·傅山作
絹本水墨
縱一七六.五厘米
橫四九.五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本幅自題“丙午夏,寫得五月江深草閣寒,寄麓翁老年臺詞宗笑,真山”,鈐“傅山之印”,左上有清同治壬申桂林陳鋉長題。
江深草閣寒圖
此圖根據唐代詩人杜甫“百年地僻柴門迥,五月江深草閣寒”(《嚴公仲夏枉駕草堂兼攜酒饌》)的詩句構思。畫面繪山坳一角,兩邊巉崖高峻,巖石硬峭;山腳雜樹叢生,重疊交錯;谷口草閣簡陋,空無一人;近處江水深澈,板橋空寂?;纳?、寒水、雜樹、陋閣,組成了一幅荒僻陰寒之境,與通常五月山景的蓬勃生發氣象大異其趣。畫家如此處理,一方面是為了著重體現杜詩所述的“僻”、“寒”詩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畫家獨特的藝術追求。傅山往往喜歡選取平淡無奇、無美可言的景色,通過自己的獨特感受,并融入個人的思想情愫,創造出雖平淡卻充滿感情的藝術境界,所謂“寓獨見于平實”,更易引起人之沉思。
傅山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思想家、醫學家、詩人和書畫家,明亡后誓不與清王朝合作,康熙時曾被薦“博學鴻詞”,他托詞拒絕,后強授“內閣中書”,又堅不受官。他在書畫上也不隨時流,痛惡媚俗之風,主張“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書法以狂怪、丑拙風格見稱,繪畫上也多取松柏、怪石、疏林、險灘、飛瀑為題材,狀丑怪、荒僻之態,傳孤憤、高曠之情。筆墨不拘成法,率意而為,用筆僻澀遲拙,墨色淋漓酣暢,具雄奇豪邁之勢。這種“丑中妍”的藝術追求,在這幅《江深草閣寒圖》中得到鮮明反映。他與前后的陳洪綬、石濤、八大等具有共同的藝術取向,在沖破當時畫壇柔媚之風方面,起了積極的歷史作用。
上一篇:《松濤散仙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渴筆山水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