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琴圖
北宋·趙佶作
絹本設色
縱一四七厘米
橫五一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宋徽宗趙佶,是北宋末期提倡寫生花鳥的畫家,而于人物、山水也是無所不能。他所流傳下來的作品,根據歷來的著錄,并不太多,尤以山水為最少。
他的人物畫,現在所能見到的,除了《搗練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都說明是摹唐張萱的畫筆外,還有《文會圖》和這里所要談的《聽琴圖》。
此圖舊為清內府所藏,它的流傳只見于清《石渠寶笈三編》和胡敬的《西清札記》里,在清以前似乎是未經著錄過。瘦金體字題“聽琴圖”三字,下另書“天下一人”押,鈐“御書”朱文印于押書上。正中有蔡京詩題。據《西清札記》所記,說是趙佶的自畫像,那上面坐著彈琴的就是趙佶,下面右首紅袍低頭靜聽的是趙佶的大臣蔡京。胡敬的這一說法,不知有什么根據,但是通過這圖的內容看來,說是一幅富有現實性的畫,是可以肯定的。
圖的描繪相當精致,下面左右坐著兩人,一人仰著頭,一人低著頭,這兩個情態,充分表達了在凝神靜聽。畫面的氣氛,足以引人領略到在這幽靜的園林中,只有清疏的琴聲在斷續地響著。
這一成功的描繪方式,是通過纖巧細微的技法描繪的。它的用筆與色彩,特別顯得工整清麗,乍看幾乎疑是明仇英的手筆。其實它的藝術的高度性和現實性,北宋以后已不復是這樣一種氣氛與格調,遑論仇英?
然而,在北宋,像這一圖的畫派,卻是新穎的創作。通過所有現在還見得到的人物畫,它的這種寫實的描繪與筆墨所形成的風格,是已經由樸實莊重轉到精微纖巧的路上,對描繪事物更前進了一步,也指出了北宋的人物畫派,由唐吳道子的畫風,從李公麟、武宗元而后所轉入的方向。從吳道子用筆如“莼菜條”,所謂“吳帶當風”的描繪方式,轉到李公麟的“行云流水有起倒”的筆勢,再轉到纖勁清疏的格調,來達成當時對現實描繪的藝術企圖。
但是,從現在所流傳的趙佶各種畫筆看來,不論人物、山水、花鳥,它的風格,都特別表示了它的多樣性。元湯垕認為所流傳的趙佶的畫筆,不可能都出于趙佶之手,而有許多是畫院中人替他代筆的,他說趙佶的真筆,“余自可一望而識”(見《畫鑒》)。
湯垕認為能一望而就能認識的趙佶真筆,他并沒有說出是什么樣的體態。因此,由于現在所見到的趙佶畫筆的多樣,由于過去懷疑他有代筆,這就說明了這一問題的可能性。何者是趙佶的真筆,何者是代筆,這就是須要研究的問題所在。
聽琴圖
就是這幅《聽琴圖》,胡敬曾在他所著之《西清札記》中,大罵在上面題詩的蔡京,說他公然敢于在皇帝畫筆的上面正中題詩,這簡直是“肆無忌憚”。在封建專制的時代看來,胡敬的說法是有一定的理由的,臣下如何可以在皇帝畫筆的上面,而且是正中題詩呢?這也是值得分析的。
應該說,無論如何,蔡京不應該而且也不敢在圖的上面正中題詩,因為蔡京難道不懂得這樣是對皇帝“肆無忌憚”嗎?
試解釋這個問題。這一圖的右上,趙佶寫著“聽琴圖”三字,左下面簽署著“天下一人”的款押。如其在“聽琴圖”三字上面題詩,不妥當,而在“天下一人”的簽押上面題詩,是不是更不妥當呢?因此,只好選擇在上面的正中部位,庶幾避免在皇帝的簽字上面題詩,這是一個解釋。但這個解釋,似乎還不夠有力,因為雖不在皇帝的簽字上面,而仍然在皇帝的畫筆上面的正中題詩,還是不免要擔“肆無忌憚”的風險的。
現在流傳的趙佶畫筆,而上面有蔡京題的并不僅此一圖。試從其他畫圖中來看他們君臣之間題詩的規律。
趙佶的《雪江歸棹圖》有蔡京的題,但這是卷子,題在后面,不發生題的部位問題。趙佶的《文會圖》,有蔡京的題詩,這一圖是大堂幅,右上是趙佶的題詩,左中邊是“天下一人”的簽押,而蔡京的題詩,正是趙佶的簽押之上,與趙佶的題詩左右并列相對。趙佶的《御鷹圖》,有蔡京的題詩,右上是趙佶寫的“御鷹圖”三字,左下是趙估題的年月日和款押等,蔡京的題就緊挨著“御鷹圖”三字,題滿了上端的篇幅。照這些例子看來,當時在皇帝的畫筆上題字的部位,又似乎是可以隨便的,并不至于構成“肆無忌憚”之罪。
但通過這些題的文字內容,卻產生了一個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聽琴圖》上蔡京的題詩,它的意思和語氣,只是依據畫的內容來加些辭藻而已。《文會圖》上趙佶和蔡京的題詩是這樣的:趙佶的詩共五行,第一行:“題文會圖”,第二行到第五行:“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飛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畫圖猶喜見文雄。”蔡京的詩共六行,第一、二行:“臣京謹依韻和進。”第三行到第六行:“明時不與有唐同,八表人歸大道中。可笑當年十八士,經綸誰是出群雄。”
這里感覺到,何以蔡京在這兩圖的題詩里,竟沒有一字對“皇帝陛下”的畫筆加以頌揚?而對《雪江歸棹圖》卻題著“皇帝陛下以丹青妙筆”,又說“蓋神智與造化等也”,對《御鷹圖》又是“皇帝陛下,德動天地,仁及飛走”與“神筆之妙,無以復加”等等頌揚的辭句呢?
因此,這里感覺到,《聽琴圖》與《文會圖》根本不是趙佶的畫筆,也不是代筆,而是畫院中人的畫筆,但為趙佶所滿意,或為趙佶所命題,因而在上面題字或題詩,蔡京也只是奉命在上面題詩,故而沒有對畫筆加以贊揚。那么,寫在畫的哪一個部位,就更無所謂了,尤其是《文會圖》的題詩可以證明這一點,“畫圖尤喜見文雄”,詩用這樣的口氣,意思是畫圖取文會為題材是可喜的,是表示他所統治的天下,多士已經入吾彀中,畫圖也在描繪他的“光榮統治”,這樣的詩意與用“猶喜”的口氣,以及開首寫著“題文會圖”,這就很不像是題自己的畫。蔡京的題詩,也是只引伸趙佶的詩意,君臣標榜,來頌揚當時的統治遠比唐朝好,也沒有一字涉及畫筆。這與題《聽琴圖》的方式是一致的。
蔡京題《聽琴圖》詩:“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這樣的詩句,如何能理解是在題皇帝的畫?又如何能理解那個坐著彈琴的正是蔡京的“主上”呢?
因此認為《聽琴圖》僅僅是當時畫院中人的畫筆,趙佶只是在上面題了字,根本沒有代筆的意義。《雪江歸棹圖》與《御鷹圖》的情形就不同了,蔡京的題句是左一個“皇帝陛下”,右一個“神筆之妙”,這就顯得確是出于趙佶的真筆了,假使是出于代筆,似乎蔡京就不可能特別對畫筆加以這樣的頌揚,因為,對于替一個善畫的皇帝所代的筆,加以過分的恭維,在皇帝看來,是不是會有另外的感覺呢?這又不僅是肆無忌憚,更要有諷刺皇帝的嫌疑吧。至于明代董其昌說《雪江歸棹圖》不是出于趙佶之手,而是唐王維的畫筆,這一說是十分站不住的。
以上僅就畫的題字方面,來推論趙估的真筆問題,趙佶的畫,傳世不多,又很分散,有的原作還不容易見到,一時無從作全面地深入研究。但是,如他的《竹禽》和《柳鴉蘆雁》兩圖,是同一的性格,與其他畫本的格調,似是兩回事,看來有一些非常精工的花鳥,與趙佶的關系是可以獻疑的。
上一篇:《湖莊清夏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柳鴉蘆雁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