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毗王本生圖
十六國·北涼
壁畫重彩
縱八○厘米
橫一二五厘米
見于敦煌莫高窟二七五窟
尸毗王本生故事畫現存最早的在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內容源自《六度集經·菩薩本生》、《賢愚經·梵天請法六事品》。
“本生”是指釋迦牟尼降生在凈飯王家為太子以前某一世的行善故事。本生故事就是畫佛《本生經》中的故事,大都為有關釋迦前生的傳說、軼事或民間寓言,附會在某一個人(或動物)身上,經過佛教教義的渲染來體現“舍己救人”、“眾生皆苦”、“涅槃最樂”、“因果報應”等佛學義理。這類題材在窟壁中占了突出的位置,尸毗王本生亦其中之一。尸毗王除北涼275窟之外,尚存北魏254窟,隋代302窟,五代108、72窟等,提供了同一題材不同時代藝術特點比較研究的有利條件。此壁畫的尸毗王內容以單幅畫的形式出現,畫面造型古拙、粗獷,色彩樸實渾厚、單純豪放、想象豐富,富有奇幻浪漫的情趣。
此本生故事描繪尸毗王潛心佛事,立誓要普救眾生,帝釋天與毗首羯摩變作飛鷹與鴿子,以試其善心與意志。鷹逐鴿,鴿逃至尸毗王處尋求庇護。鷹向王索鴿,并稱如不還鴿,鷹將餓死。尸毗王為求兩全,割自身肉以供鷹食。但鷹所求肉欲與鴿體重相同,王雖割盡身肉,其重仍不如鴿。王遂舉身坐入秤盤,愿以身全志。其舍身喂鷹的精神終于感動了天地,天人贊嘆,大地震動,帝釋天恢復了原形,并以神力使尸毗王安好如初。
尸毗王本生圖
圖中尸毗王居于左方,右手置腹保護著鴿子,旁有一人正在割他的腿肉,但王神情莊嚴沉靜,眼目明凈,坦然“割肉貿鴿”。畫面雖不像有的洞窟那樣以幾個情節、分次序安排來表現,但卻抓住了關鍵的故事情節,主體突出。人物均平列式散點處置,面相橢圓,修眉高鼻,長眼闊嘴。畫的上方還畫有飛天,舒展著飄巾,遨游歌舞,以豐富畫意內涵和加強畫面的節奏感。畫面形象眾多但并沒有沖淡主題。此壁畫用色從中原繪畫發展來看,更顯見受西域畫風的影響,反映了那時造型約略、筆意粗拙、涂色敷彩的特色。底色皆以土紅色,這在嘉峪關新城、酒泉下河清等魏晉墓壁畫中早已出現,北涼、北魏時期敦煌壁畫起稿底色大抵相同。圖中飛揚飄動的巾帶都以厚重的礦物質石綠涂繪,不用“定型線”,尸毗王赤露上身,肩飄綠巾,十分醒目;人物均著西域式衣冠服飾。畫面色彩濃郁,富有拙趣。在局部處(如身體、臉部等)用深赭、深褐色廓清輪廓,似為“醒”筆,提清了精神。還用純白涂眼鼻等處表現面部、肢體。壁畫的左下角現已見色彩氧化,變色渾糊,幸大部尚完好。
上一篇:《洛神賦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職貢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