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宰我問三年之喪章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父母去世,之所以服三年喪,按孔子的解釋,是因為孩子出生頭三年,需要父母悉心照料。如今小朋友三歲才入幼兒園,也不知是否與此相關(guān)。其實,服喪是對父母過世的一種追念,父母生養(yǎng)之恩的報答是很難簡單劃一個時間的。服喪究竟以多長時間為宜,也往往會因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孔子與宰我的討論,核心在于宰我以外在的東西為取舍,而孔子強調(diào)內(nèi)心情感的自我體會,所謂“不甘”、“不樂”、“不安”。親情的根本在心,如衡以外物,便失其意涵了。
上一篇:《定公問一言興邦章》意思|賞析|感悟
下一篇:《寢不尸章》意思|賞析|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