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四十四章)
14.1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1);邦無道,穀,恥也。”“克、伐、怨、欲不行(2)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3)矣,仁則吾不知也。”
譯文
原憲問什么是恥辱。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時,出仕享受俸祿;國家政治黑暗時,出仕享受俸祿就是恥辱。”原憲問:“好勝、自夸、怨恨和貪欲這些毛病都沒有,可以稱得上仁了吧?”孔子說:“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了,是不是仁我就不知道了。”
注釋
(1)穀:俸祿。這里指出仕享受俸祿。這個字現在簡化為“谷”。(2)克、伐、怨、欲不行:好勝、自夸、怨恨、貪欲等毛病都沒有。朱熹《論語集注》:“克,好勝。伐,自矜。怨,忿恨。欲,貪欲。”不行:沒有出現。(3)難:難得。
感悟
一 邦無道,穀,恥也
請參見《論語·里仁》4.22章感悟。
二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
請參見《論語·顏淵》12.1章感悟。
14.2 子曰:“士而(1)懷居(2),不足以為士矣。”
譯文
孔子說:“士如果留戀安逸的生活,就不能夠稱作士了。”
注釋
(1)而:如果。(2)懷居:留戀安逸的生活。懷:留戀。居:安居。邢昺《論語注疏》:“士當志于道不求安居,而懷安其居則非士也。”
感悟
士志于道而志在四方,以圖建功立業。如果留戀安逸的生活,就難以有所作為,也就不能夠稱作士了。據《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先是逃亡到了狄人那里,在狄生活了12年,并且娶妻生子。后來到齊國去,途經衛國時,衛文公不以禮相待,經過五鹿時,向鄉下人要飯,鄉下人給他一筐泥土。重耳流亡到了齊國,齊桓公將本族的女子姜氏嫁給他,并贈與他20輛馬車,重耳一時貪于享樂,而忘記了復國大志。姜氏勸他說:“懷與安,實敗名。”意思是“留戀安逸的生活,安于享受,是會敗壞功名的”。公子不肯走,后來姜氏就和重耳的隨從子犯商量,先將重耳用酒灌醉,然后送重耳出了齊國都城。他們一路經過曹國、宋國、楚國和秦國,最后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在度過了19年的流亡生活后,終于回到了晉國,成為了晉國國君。這就是晉文公。他勵精圖治,發奮圖強,最終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這些“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幾乎都無一例外地放棄了安逸舒適的生活,為了抵抗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他們以身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獨立自主地研制“兩彈一星”這一神圣而偉大的事業中。他們和參與“兩彈一星”研制工作的廣大干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經受住了生命極限的考驗。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他們自力更生,發奮圖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在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方面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14.3 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2)。”
譯文
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時,應該言行正直;國家政治黑暗時,應該行為正直而言語謙遜。”
注釋
(1)危:端正;正直。《廣雅·釋詁一》:“危,正也。”(2)孫(xùn):通“遜”。
感悟
請參見《論語·憲問》14.22章感悟。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感悟
一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有道德的人,心地善良,做得好,或許有人會問他為什么做得這么好,此人必說出自己的感想,而人們往往把他所說的話當成名言。譬如某人長期扶危濟困、熱衷于慈善事業,有人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他回答道:“仁者愛人。”某人長期恪守承諾、一諾千金,有人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他回答道:“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于是人們便把他所說的“仁者愛人”和“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當成名言。因為此人有德,所以人們才會把他所說的話當成名言。這就是孔子所說“有德者必有言”的道理吧。
有的人巧舌如簧,能言善辯,甚至說出話來頭頭是道,儼然至理名言,然而觀其德行,則未見可稱道之處,此乃巧言令色之徒。孔子認為“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1.3)意思是“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這種人)仁德是很少的”。這就是孔子所說“有言者不必有德”的道理吧。
由此可知,德與言,德是第一位的,言是第二位的;德使言生輝,言因德而顯。《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了魯國大夫叔孫豹這么一段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用當今的話來說,“立德”就是講做人,注重品德修養;“立功”就是講做事,建功立業;“立言”就是講做學問,著書立說。三者之中,立德居首位。當今知識分子,乃立言之人,但切不可忘記當以“立德”為本,若有言而無德,其言只不過是言過其實之言,花言巧語之言,言不由衷之言而已,套用孔子“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的話,也可以說“言之無德,行而不遠”。
二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仁者必有勇”,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仁者愛人,以天下為己任,則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第二,仁者“仁以為己任”(《論語·泰伯》8.7),并且“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15.36),意思是“遇到踐行仁德的時候,對老師也不必謙讓”。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當行仁之事,不復讓于師。言行仁之急。”朱熹《論語集注》云:“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仁者“當仁不讓”,則勇于作為。第三,仁者見義勇為。“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2.24)意思是“看見正義的事情不去做,是沒有勇氣”。義者,宜也,事之所宜也。看見正義的事情奮勇地去做。此可謂見義勇為。仁者必為之;如果看見正義的事情卻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也就是怯懦。此非仁者所為。第四,仁者兼有智勇。《禮記·中庸》云:“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意思是“天下通行的倫常有五條,用來實踐這些倫常的品德有三種。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夫妻關系、兄弟關系、朋友交情,這五條是天下通行的倫常。智、仁、勇三者,是天下通行的品德”。“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論語·憲問》14.28)意思是“君子的道德體現在三個方面,我沒有做到:仁德的人無憂慮,聰明人不會被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先生是在自述啊。”由此可見,孔子兼具智、仁、勇。有此四者,所以孔子說“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勇者未必智,而仁者必智。“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7.11)意思是“徒步搏虎,徒步渡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不與他共事。如果我率領軍隊,與我共事的,是遇事能戰戰兢兢,善于謀劃而能成功的人”。孔子在這里諄諄告誡子路不要一味地好勇而冒險蠻干,要成為“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朱熹《論語集注》引謝氏曰:“夫不謀無成,不懼必敗,小事尚然,而況行于三軍乎?”有勇有謀,智勇雙全,才是值得稱道的啊!第二,勇者未必義,而仁者必義。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17.23)意思是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說:“君子認為道義是最高的。君子有勇而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而無義就會成為盜賊。”如果“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那么這樣的勇者豈有仁愛之心呢?有此二者,所以孔子說“勇者不必有仁”。
14.5 南宮適問于孔子曰:“羿(1)善射,奡(2)蕩舟(3),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4)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譯文
南宮適向孔子問道:“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戰,都不得好死。夏禹、后稷親自種植莊稼卻擁有天下。這是為什么?”孔子沒有回答。南宮適退出之后,孔子說:“這個人是位君子啊!這個人崇尚德啊!”
注釋
(1)羿(yì):夏代有窮國的國君,其臂長,以善射聞名天下。羿篡夏帝相之位,恃其善射,貪于田獵,棄其良臣,被其相寒浞所殺。(2)奡(ào):《左傳》作“澆”,寒浞之子,勇力過人,后被夏帝少康所殺。(3)蕩舟:以舟師沖鋒陷陣。蕩:沖殺。舟:舟師。顧炎武《日知錄·蕩舟》:“古人以左右沖殺為蕩陳(陣),其銳卒謂之跳蕩,別帥謂之蕩主。”(4)禹稷躬稼:禹:姓姒,夏后氏部落長,史稱禹、大禹、夏禹。傳說其父鯀用堵塞的方法治水而失敗,禹改用疏導的方法治水,櫛風沐雨13年,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戰勝洪水,深得民心,受舜禪讓而即帝位,為夏代第一個君主。稷:周朝始祖后稷,姓姬名棄,舜時為農官,教民耕稼。禹以治水著稱,稷以耕稼著稱。
感悟
請參見《論語·公冶長》5.2章感悟。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1),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也有不仁的時候,小人不會有仁德。”
注釋
(1)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雖曰君子,猶未能備。”朱熹《論語集注》引謝氏曰:“君子志于仁矣,然毫忽之間,心不在焉,則未免為不仁也。”
感悟
小人、君子和仁者,分別處于道德的三種層次。孔子要求君子志于仁。“子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4.5)孔子認為,君子應該成就名聲,而成就名聲的最好辦法,就是踐行仁德。無論是在短短的時間之內,還是在倉促之間,或是顛沛流離之時;無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皆不會違背仁德。否則,君子背離了仁德,怎么成就名聲呢?然而君子畢竟尚未至于仁的境界,“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6.7)。孔子稱贊顏回說,他的心長時間內不背離仁德;至于其他學生,則是短時間內想到而已。這其他學生,理當屬于君子之列,卻也只是短時間內想到仁,因此其言行有時難免與仁德相違,所以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至于小人,缺乏道德,其所行事,往往與君子背道而馳。譬如:“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2.14)意思是“君子相互團結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相互團結”。“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4.16)意思是“君子明于義,小人明于利”。“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12.16)意思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與此相反”。如此小人,豈有半分仁德可言?所以孔子說“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4.7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譯文
孔子說:“愛護他,能不使他勞苦嗎?忠于他,能不教誨他嗎?”
感悟
統治者當愛民,除關心人們疾苦之外,亦當勸民從事生產勞作。百姓只有勞作,才能有收獲,此不失為愛民之舉。父母之愛子也是這樣。能使子女勞苦,以知稼穡之艱難,以磨礪其意志,以砥礪其學問,這才是真愛。若一味讓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是溺愛,實則害之。更何況,若欲其成大器,則非使其勞苦不可。《孟子·告子下》云:“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上天要把重任交給某個人時,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身體挨餓,使他的身家窮困,擾亂他的所作所為,以此激發他的心志,堅忍他的性格,增加他所缺乏的能力”。這或許就是孔子所說的“愛之,能勿勞乎”?
曾子倡導為人謀而忠。所謂“忠”,就是盡心竭力地做好事情。朱熹《論語集注》云:“盡己之謂忠。”為君謀事而盡心竭力,可謂忠于君;為父母謀事而盡心竭力,可謂忠于父母;為朋友謀事而盡心竭力,可謂忠于朋友。除了盡心竭力之外,當君主、父母、朋友等有過錯之時,還得指出其錯誤,盡教誨之責,此亦為忠。知其錯誤而不進諫,反而迎合其意,是為愚忠;知其錯誤而不進諫,認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為不忠;知其錯誤而不進諫,反而推波助瀾,是為奸邪。這或許就是孔子所說的“忠焉,能勿誨乎?”
14.8 子曰:“為命(1),裨諶(2)草創之,世叔(3)討論(4)之,行人(5)子羽(6)修飾之,東里子產(7)潤色之。”
譯文
孔子說:“撰寫外交文書,由裨諶起草,世叔提出修改意見,外交官子羽修改,東里子產潤色。”
注釋
(1)為命:撰寫外交文書。為:撰寫。命:辭令。此指外交辭令;外交文書。(2)裨諶:鄭國大夫。(3)世叔:《左傳》作“子大叔”,名游吉,鄭國大夫。(4)討論:仔細研究后提出修改意見。朱熹《論語集注》:“討,尋究之;論,講議也。”(5)行人:外交官。(6)子羽:公孫揮,字子羽,鄭國大夫。(7)東里子產:公孫僑,字子產,鄭國相國,住在東里,因稱東里子產。
感悟
鄭國撰寫一份外交文書,先后經過四位大臣之手:由裨諶起草,世叔提出修改意見,外交官子羽修改,最后由子產潤色。由此可見,集思廣益,用人之所長乃子產執政的風格。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載:子產治理政事,選擇賢能的人來任用。馮簡子能夠決斷國家大事;子大叔(世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孫揮能夠知道鄰國的欲望,還能辨別他們大夫的種族姓氏、官職高低、尊貴卑賤、賢愚與否,并且還善于撰寫外交文書;裨諶善于謀劃,在野外謀劃就能獲得成功,在城邑內謀劃就會失敗。每當鄭國有外交事務的時候,子產就向公孫揮詢問鄰國的情況,并且讓他多撰寫一些外交辭令;然后與裨諶駕車來到野外,讓他看謀劃是否可行;回去之后又告訴馮簡子,讓他來作出決斷。如果確定此事可行,子產就會把任務交給子大叔去執行,來應對各國諸侯派來的賓客。因此子產執政時很少有失敗的事情。
當今某些為政一方的官員,自以為很聰明,剛愎自用,有時僅僅憑一時的頭腦發熱,就產生出某個古怪的決策,并且也不廣泛征求意見,即使召開班子會議進行“討論”,那也只是走過場,讓大家知情并且堅決擁護而已。此類決策,人們稱之為“拍腦袋工程”,結果成為“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腐敗工程”,勞民傷財。如果官員能像子產學學,也做到集思廣益,用人之所長,那么其為政或許失誤將更少,效益將更大。
14.9 或問子產。子曰:“惠(1)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2)!”問管仲。曰:“人(3)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4)無怨言。”
譯文
有人問子產是怎樣的人。孔子說:“是慈惠的人。”問子西是怎樣的人。孔子說:“他啊!他啊!”問管仲是怎樣的人。孔子說:“是人才。他剝奪了伯氏駢邑三百戶的采地,然而伯氏到了只能吃粗糧的地步,一直到死也沒有怨言。”
注釋
(1)惠:慈惠。(2)彼哉彼哉:古成語,含輕蔑意味。(3)人:人才。與《論語·雍也》6.14章“女得人焉爾乎”之“人”同義。(4)沒(mò)齒:終身;一輩子。齒:年齡。
感悟
請參見《論語·公冶長》5.16章感悟。
14.10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文
孔子說:“貧窮而無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貴而不驕傲則容易做到。”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學而》1.15章感悟。
14.11 子曰:“孟公綽(1)為趙、魏老(2)則優(3),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譯文
孔子說:“孟公綽如果擔任晉國趙氏、魏氏的家臣則綽綽有余,但不可以擔任滕國、薛國的大夫。”
注釋
(1)孟公綽:魯國大夫,為人清心寡欲而短于才能。(2)老:也稱室老,大夫的家臣。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家臣稱老。”(3)優:優裕;有余力。朱熹《論語集注》:“優,有余也。”
感悟
孟公綽是魯國大夫,為人清心寡欲而短于才能。孔子認為,雖然趙氏和魏氏皆為晉國執政上卿,但是其家臣只負責管理其采邑之事,而不能參與國事,因此如果孟公綽擔任晉國趙氏、魏氏的家臣,則綽綽有余;雖然滕國和薛國皆為小國,但畢竟也是諸侯國,其大夫責任重大,因此如果孟公綽哪怕只是擔任小國的大夫,也將力不從心。由孔子對孟公綽的評價,我們可以發現孔子的知人善任觀。
當今用人,也應知人善任。如果把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則能發揮其聰明才智;如果揚短避長或者以所謂“壓擔子”的方式來提拔人才,則勢必使其難堪重任。
14.12 子路問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3)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4),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5),久要(6)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譯文
子路問怎樣才是完人。孔子說:“如果兼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清心寡欲,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藝,然后再用禮樂來熏陶,就可以說是完人了。”孔子又說:“現在的完人哪里要這樣呢?見到利時能想到是否合乎道義,遇到危險時勇于獻身,與人交往而不忘平日的諾言,就可以說是完人了。”
注釋
(1)成人:完人;德才兼備的人。朱熹《論語集注》:“成人,猶言全人……材全德備。”(2)臧武仲:姓臧孫名紇,謚武仲,魯國大夫,為人多智。(3)卞莊子:魯國卞邑大夫,著名勇士。(4)文之以禮樂:意思是用禮樂來熏陶。皇侃《論語義疏》:“又須加禮樂以文飾之也。”文:文飾。(5)授命:獻出生命。(6)要:相約;交往。朱熹《論語集注》:“久要:舊約也。平生,平日也。”
感悟
子路問怎樣才是完人。孔子認為只有智、廉、勇、藝兼備,并且還要用禮樂來熏陶,使其言行合禮,有修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完人。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可見完人之難得,并且這種完人的標準是相當嚴格的,非常人所能及,因此孔子審時度勢而制定了次一等的標準,于是又告訴子路說:“現在的完人哪里要這樣呢?見到利時能想到是否合乎道義,遇到危險時勇于獻身,與人交往而不忘平日的諾言,就可以說是完人了。”
“見利思義”雖不及“不欲”,然而能夠堅持“義”的標準,即合乎仁與禮。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7.16)意思是“用不正當手段而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好像浮云”。公明賈稱贊公叔文子說:“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論語·憲問》14.13)意思是“符合道義的時候才求取錢財,所以別人不討厭他的取”。“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見得思義。’”(《論語·季氏》16.10)孔子認為君子有九種要考慮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遇到所得時要考慮是否合乎道義。在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世風之下,能夠做到見利思義,這種人是多么的高尚啊!
“見危授命”雖不及卞莊子殺虎與殺敵之勇,然而遇到危險時勇于獻身,仍不愧是見義勇為,所以子張也說:“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論語·子張》19.1)意思是“士遇到危險時勇于獻身,遇到所得時能考慮是否合乎道義,祭祀時能考慮嚴肅恭敬,居喪時能考慮悲哀,這樣就可以了”。在茍且偷生、貪生怕死的世風之下,能夠做到見危授命,這種人是多么的高尚啊!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是為誠信之人,《論語》里反復強調“信”。例如:“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論語·學而》1.5)“子曰:‘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2.2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7.25)孔子要求弟子“謹而信”(《論語·學而》1.6),“主忠信”(《論語·學而》1.8),“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1.7)在孔子看來,講究誠信,這既是治國為政之道,也是個人的修身之道。在言而無信、背信棄義的世風之下,能夠做到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這種人是多么的高尚啊!
集見利思義、見危授命和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三種美德于一身,雖然很難,但畢竟可以做到。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教育人增進品德修養方面善于循序漸進,如果達不到完人的嚴格標準,也可以鼓勵人退而求其次,不至于讓人喪失信心。
14.13 子問公叔文子(1)于公明賈(2)曰:“信(3)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4)告者過(5)也。夫子時(6)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譯文
孔子向公明賈問公叔文子,說:“先生不愛說話,不愛笑,不求取錢財,是真的嗎?”公明賈回答:“這是告訴您的那人說錯了。先生該說的時候才說,所以別人不討厭他的話;快樂的時候才笑,所以別人不討厭他的笑;符合道義的時候才求取錢財,所以別人不討厭他的取。”孔子說:“是這樣嗎?難道真的是這樣嗎?”
注釋
(1)公叔文子:名拔,謚文,衛國大夫。(2)公明賈:衛國人。(3)信:真的;確實。(4)以:此。劉淇《助字辨略》:“《論語》‘無以為也’,無以,猶云不可如此。”(5)過:錯;過錯。(6)時:適時。
感悟
或許孔子平時不茍言笑,亦罕言利,因此公叔文子誤以為孔子“不言,不笑,不取”,公明賈認為這只是表面現象,其實孔子也有說笑的時候,也有求取錢財的時候。
孔子提倡“慎言”。孔子的“慎言”觀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慎言就是要少說多做,第二,慎言就是要先做后說,第三,慎言是修身之道,第四,慎言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請參見《論語·為政》2.13章感悟)。正因為孔子提倡慎言,反對夸夸其談,“群居終日,言不及義”(《論語·衛靈公》15.17)。孔子總是在該說的時候才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論語·先進》11.14)。所以別人不討厭他的話。
孔子反對“巧言令色”。“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1.3)意思是“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這種人)仁德是很少的”。盡管“巧言”是那么動聽,“令色”是那么和善,但是這些都不是真誠地發自內心,而是虛假為之,目的在于取悅于人。巧言令色違背了起碼的誠信,是言不由衷,是虛情假意,這樣的人當然也就少“仁”了。雖然孔子反對巧言令色,但并非就不茍言笑,一臉的作古正經,請看“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論語·陽貨》17.4)。意思是“孔子到達武城,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微一笑”。這是發自內心的笑,孔子總是在快樂的時候才笑,所以別人不討厭他的笑。
孔子罕言利,但并非完全不求取錢財,只是在符合道義的時候才求取錢財,所以別人不討厭他的取(請分別參見《論語·子罕》9.1章和上章感悟)。
“夫子不言,不笑,不取”,這是公叔文子對孔子的誤解。孔子倡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1.1)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公叔文子,乃不知我者也,我豈能怨恨他?
“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公明賈對孔子的這番評價,孔子聽到之后說道:“其然?豈其然乎?”意思是“是這樣嗎?難道真的是這樣嗎?”或許孔子自己也沒有在意為何平日里會給人留下“不言,不笑,不取”的印象,而經過公明賈的闡釋之后,孔子似乎有一種“深得吾心”的喜悅。公明賈,乃知我者也。
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1)求為后(2)于魯,雖曰不要(3)君,吾不信也。”
譯文
孔子說:“臧武仲憑借其封地防邑請求立他的后代為魯國大夫,雖然有人說這不是要挾國君,我不相信。”
注釋
(1)防:臧武仲的封地。(2)為后:立后嗣;立繼承人。(3)要:要挾。
14.15 子曰:“晉文公(1)譎(2)而不正,齊桓公(3)正而不譎。”
譯文
孔子說:“晉文公欺詐而不正派,齊桓公正派而不欺詐。”
注釋
(1)晉文公: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2)譎(jué):欺詐;狡猾。(3)齊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
14.16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1),召忽死之,管仲不死(2)。”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3)合諸侯,不以兵車(4),管仲之力也。如(5)其仁!如其仁!”
譯文
子路說:“齊桓公殺公子糾,召忽為公子糾而自殺,管仲卻不殉難。”接著說:“這是不仁德吧?”孔子說:“齊桓公多次主持諸侯的盟會,不憑借武力,這都是管仲的功勞。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注釋
(1)公子糾:齊僖公之子、襄公之弟、小白之兄。(2)召(shào)忽二句:齊襄公無道,公子糾和小白都害怕遭受迫害而逃離齊國,召忽和管仲侍奉公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侍奉小白逃到莒國。襄公被殺后,公子糾與小白爭位,小白先入齊,立為君,即齊桓公。桓公興兵伐魯,逼迫魯國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而為公子糾殉難,管仲不殉難,他回到齊國后被任命為宰相。(3)九:多次。(4)兵車:這里指戰爭;武力。(5)如:乃;就是。王引之《經傳釋詞》:“如,猶乃也。”
感悟
請參見下章感悟。
14.17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1)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2)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3)管仲,吾其被(4)發左衽(5)矣。豈若匹夫匹婦(6)之為諒(7)也,自經(8)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譯文
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不能為公子糾殉難,還去輔佐齊桓公。”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民眾到如今還在享受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可能要披散頭發衣襟向左邊開了。難道要他像平民百姓那樣固守小信,在山溝里自殺而不為人知嗎?”
注釋
(1)相:輔佐。(2)一匡:使一切得到匡正。(3)微:如果沒有;如果不是。(4)被:通“披”,披散。(5)左衽:衣襟向左邊開。中原華夏族右衽,某些少數民族左衽。《戰國策·趙策》:“祝發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朱熹《論語集注》:“被發左衽,夷狄之俗也。”(6)匹夫匹婦:平民百姓。(7)諒:固執;固守小信。朱熹《論語集注》:“諒,小信也。”(8)自經:自縊;上吊自殺。
感悟
《論語》里記載了孔子三次評論管仲,其中有批評,也有褒獎。例如: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3.22)孔子認為管仲有三個毛病:一是器量小,“管仲之器小哉!”二是不儉樸。有人問道:“管仲儉樸吧?”孔子認為管仲享有大量市租,其手下官員不兼職,怎么能說是儉樸呢?三是不懂禮節。有人問道:“管仲懂得禮節吧?”孔子說:國君宮門外設立了照壁,管仲也設立了照壁。國君為了兩國君主的友好,而在廳堂上設置了放酒器的土臺,管仲也設置了土臺。這第三點完全是僭越禮制的行為,孔子對此表現出極大的不滿,氣憤地說:“管仲如果懂禮,那誰不懂禮呢?”
一般來說,一個人受到如此批評,恐怕也就好不到哪里去了。然而孔子畢竟是一位寬厚的長者,他絕不會將人一棍子打死,而能做到功過分明,并且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能夠為管仲洗刷“冤情”。例如:
齊桓公殺公子糾,召忽為公子糾而自殺,同樣是公子糾的謀士,管仲卻不殉難。所以子路說:“這是不仁德吧?”然而孔子認為齊桓公多次主持諸侯的盟會,不憑借武力,這都是管仲的功勞,并反復強調“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不能為公子糾殉難,反而還去輔佐齊桓公。所以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孔子對此是怎么看的呢?孔子主張“君子貞而不諒”(《論語·衛靈公》15.37)。意思是“君子堅守正道而不必拘泥于小信”。以此來觀管仲,如果管仲為公子糾殉難,那只不過是小信而已;他日后輔佐桓公,稱霸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民眾到如今還在享受他的好處。這才是堅守正道。如果沒有管仲,或者說管仲拘泥于小信而為公子糾殉難,那么我們可能要披散頭發衣襟向左邊開了,也就是淪落為落后民族了,所以孔子認為要求管仲為公子糾殉難并不公正,他說:“難道要他像平民百姓那樣固守小信,在山溝里自殺而不為人知嗎?”
綜上所述,孔子論人,能夠一分為二,不以一眚掩大德;孔子論人,不以固守小信為依據,而是以是否對百姓有利,是否對大多數人有利,是否能夠澤被后世等為標準。這對于我們評判一個人的功過是非仍然具有借鑒作用。
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1)與文子同升諸(2)公(3)。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譯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經文子推薦,與文子同為國家大臣。孔子聽到這事之后說:“可以謚為‘文’了。”
注釋
(1)臣大夫僎(zhuàn):臣:這里指大夫的家臣。僎:人名。大夫:這里是僎被公叔文子薦于朝廷成為大夫之后的稱謂。(2)諸:于。(3)公:朝廷。
感悟
上級舉薦下屬,古今屢見不鮮,然而這下屬雖被舉薦,而其位一般仍在舉薦者之下,只不過從平民而升為官員,或由下一級官員而升為上一級官員而已;公叔文子能夠把自己的家臣推薦給朝廷,使他與自己同朝并列為大夫,則實在難能可貴。這除了知人善任之外,還得有一份一切為了國家的公心,有一份不計個人得失的忘我之心,有一份寬厚大度的雅量,也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開明。
公叔文子這樣的人,當今亦有。據說華羅庚先生當初只是初中生,葉企孫先生(李政道、錢學森、錢三強的老師)讓他在清華大學算學系任職,后來又把他送到英國深造。此可謂獨具慧眼而不拘一格降人才;從1926年到1937年,葉企孫先生“先后為物理系和理學院聘請了熊慶來、吳有訓、薩本棟、張子高、黃子卿、周培源、趙忠堯、任之恭等一批學者。吳有訓還只不過是剛到校的普通教師,資歷、年紀都不如他,但他把吳有訓的工資定得比自己的還高。1934年,他引薦吳有訓接替自己擔任物理系主任一職。4年后,他力主吳有訓接替自己的理學院院長一職,那時他正當盛年”(柴靜:《而我卻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新華文摘》2010年第15期)。此舉堪與公叔文子比美,可謂得古君子之遺風。
14.19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1)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2)治賓客(3),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譯文
孔子談到衛靈公的無道,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么沒有亡國呢?”孔子說:“他有仲叔圉治理外交,祝鮀治理宗廟祭祀,王孫賈治理軍隊。像這樣,怎么會亡國?”
注釋
(1)康子:即季康子。(2)仲叔圉:即孔文子。(3)治賓客:治理賓客往來事務,即治理外交。
感悟
衛靈公乃荒淫無道之君(請參見《論語·子罕》9.18章感悟),然而如此無道之君,為什么不失位亡國呢?季康子感到疑惑不解。孔子認為,雖然衛靈公無道,但是他手下有一幫得力的大臣在治理著國家的事務,譬如仲叔圉治理外交,祝鮀治理宗廟祭祀,王孫賈治理軍隊。因此,像這樣,怎么會亡國?由此可見,人才在國家戰略中處于何等重要的地位!即使國君無道,只要他還能任用賢才,只要他不把賢才趕盡殺絕,那么這些賢才就可以幫助他支撐起朝廷的大廈。反過來看,如果是一位賢明的君主,又能夠任用賢才,國家怎么會不興旺呢!例如齊桓公任用管仲而霸諸侯,一匡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興天下,此顛撲不破之理,當今從政者不可不察。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1),則為之也難。”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說話大言不慚,他實行起來就會艱難。”
注釋
(1)怍(zuò):慚愧。
感悟
請參見《論語·里仁》4.22章感悟。
14.21 陳成子(1)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2)。”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3),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譯文
陳恒殺了齊簡公。孔子沐浴后上朝,向魯哀公稟告道:“陳恒殺了他的國君,請出兵討伐他。”哀公說:“去告訴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大夫吧。”孔子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稟告。您卻說‘去告訴那三人吧’!”孔子去三家大夫那里稟告,他們不同意出兵討伐。孔子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稟告。”
注釋
(1)陳成子:史書又寫作陳恒、田成子、田常,謚成,齊國大夫。(2)三子:指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大夫。(3)從大夫之后:曾經做過大夫。
感悟
陳成子殺了齊簡公,立簡公弟驁為君,是為齊平公。陳成子為相,專齊之政。孔子得知陳成子殺了齊簡公,認為這是犯上作亂、大逆不道之事,他主張由魯國來替天行道、匡扶正義,于是孔子沐浴后上朝,向魯哀公稟告道:“陳恒殺了他的國君,請出兵討伐他。”魯國之政,早已被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大夫把持,況且哀公也是無所作為之君,于是哀公說:“去告訴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大夫吧。”孔子似乎有點生氣,他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稟告。您卻說‘去告訴那三人吧’!”孔子最終還是去三家大夫那里稟告,他們也不同意出兵討伐。
或許孔子早已知道自己“請討之”的建議不可能得到哀公和三家大夫的采納,但是他仍然鄭重其事地去向哀公和三家大夫稟告,這或許基于三種原因:一是他覺得自己曾經做過大夫,因此有責任稟告。二是他認為陳成子弒君的行為必須受到懲罰,否則其他大夫紛紛效尤,天下必將大亂。三是既然自己曾經做過大夫,就有資格向國君稟告這樣的大事;即使不被采納,也要去稟告,以此來表明自己對于此種弒君行為的態度。此可謂聽不聽由人,說不說在己。這也與孔子所具有的“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14.38)的偉大信念密切相關。由此我想到政協委員建言獻策的風格。有人說,政協委員說話不響。有的政協委員則說,既然身為政協委員,就有參政議政的權利,不說白不說,說了不一定都白說;即使是說了白說,白說也要說。此乃責任感使然。
14.22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1)之。”
譯文
子路問怎樣事奉君主。孔子說:“不要欺騙他,卻可以冒犯他。”
注釋
(1)犯:冒犯;犯顏直諫。
感悟
“欺君犯上”往往是專橫跋扈之類的權臣和奸臣的共同特征,然而“欺君”與“犯上”是有區別的:“欺君”者心懷不軌,有所圖謀。此種行為從古至今皆為一大罪狀。“犯上”者主要有兩類:一是掌握朝政大權的專橫跋扈之類的權臣和奸臣,他們或擁兵自重,或權傾朝野,自以為一人之下而萬人之上,遂不把君主放在眼里,甚至產生篡逆之心。此種行為從古至今亦為一大罪狀。二是關心國事、忠于君主之臣,他們對君主所犯的錯誤敢于犯顏直諫,這表面上也是在“犯上”,然而其忠君愛國之心天地可鑒。此種行為從古至今皆為正直之人所稱許。
不過此種“犯上”也得講究點藝術,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謂的“武死戰,文死諫”,孔子提倡“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論語·憲問》14.3)。意思是“國家政治清明時,應該言行正直;國家政治黑暗時,應該行為正直而言語謙遜”。
行為正直,是一個人的操守和氣節的重要體現,所以孔子認為:人無論是身處國家政治清明時還是政治黑暗時,都應該行為正直。
至于言談,則應考慮當前社會的政治因素。當國家政治清明時,君主賢明,能夠廣開言路,勇于納諫,臣民則可以直言國家所存在的某些弊端,以便君主興利除弊,至少直言進諫者無性命之憂。例如據《戰國策·齊策一》載:鄒忌諷齊王納諫,齊威王接受他的諫議說:“好!”于是下令:“所有的大小官員和百姓,能當面指責我過錯的人,授予上等的賞賜;上書勸諫我的人,授予中等的賞賜;能在公共場所議論我的過失,并被我聽說到的,授予下等的賞賜。”命令剛剛頒布,許多大臣們都來進諫,宮廷熱鬧得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之后,有時候間或有人進言;滿一年之后,即使想要進諫,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燕國、趙國、韓國、魏國的國君聽說了這件事,都來朝見齊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修明內政,不須用兵,就可以戰勝其他的國家。
當國家政治黑暗時,君主昏庸或者殘暴,剛愎自用,聽不進不同意見,此時臣民如果直言國家所存在的某些弊端,“妄議朝政”,則不但難以被君主采納,直言進諫者反而將遭受罷官甚至殺頭的危險。例如:“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論語·微子》18.1)意思是“紂王昏亂殘暴,微子離開了紂王,箕子成為了紂王的奴隸,比干進諫而被殺。孔子說:‘殷有三位仁人。’”微子,名啟,紂王的庶兄,其母為帝乙之妾時,生啟;后立為妻,生紂。啟受封于微(今山東梁山西北),故稱微子。微子數諫紂王而不聽,遂憤而出走。周滅殷,周公以微子統率殷族,封于宋,為宋國始祖。箕子,名胥余,紂王的叔父,封國于箕,故稱箕子。數諫紂王而不聽,遂披發佯狂,被貶為奴隸并遭囚禁。比干,紂王的叔父,數諫紂王,被紂王剖心而死。所以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時,應該言行正直;國家政治黑暗時,應該行為正直而言語謙遜。宦懋庸《論語稽》云:“邦無道,則當留有用之身匡濟時變,故舉動雖不可茍,而要不宜高談以招禍也。漢之黨錮、宋之元祐黨、明之東林黨,皆邦無道而言不遜者也。”劉寶楠《論語正義》亦云:“漢明之末,學者知崇氣節,而持之過激,釀為黨禍,毋亦昧于遠害之旨哉!”
即使是開明的君主,也并非處處能夠容忍大臣的直言進諫。例如:魏徵曾在朝堂之上直言唐太宗之過,太宗拂袖而去,回家之后對長孫皇后憤憤地說:“總有一天朕要殺掉這個鄉巴佬!”
從古至今,此類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甚多,當引以為戒。
14.23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1)。”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仁義,小人通曉財利。”
注釋
(1)君子二句:何晏《論語集解》:“本為上,末為下。”皇侃《論語義疏》:“上達者,進于仁義也;下達者,謂達于財利,所以與君子反也。”
感悟
請參見《論語·里仁》4.16章感悟。
14.24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1),今之學者為人(2)。”
譯文
孔子說:“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學問道德,如今的學者學習是為了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才智。”
注釋
(1)為己:這里指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學問和道德。(2)為人:這里指學習是為了裝飾自己,以便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才智。
感悟
《荀子·勸學》云:“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何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楊倞注:“禽犢,饋獻之物也。”意思是君子的學習,進入耳朵,顯著于內心,遍布于全身,表現在行動上。端莊地說話,小心地行動,皆可以作為法則。小人的學習,從耳朵進,從嘴巴出,口耳之間才四寸距離而已,怎么能夠美化身體呢?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自己,如今的學者學習是為了別人。君子的學習是為了使自己具有內在美,小人的學習是為了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才智。皇侃《論語義疏》云:“古人所學,己未善,故學先王之道,欲以自己行之,成己而已也。今之世學,非復為補己之行闕,正是圖能勝人,欲為人言己之美,非為己行不足也。”朱熹《論語集注》引程子曰:“為己,欲得之于己也。為人,欲見知于人也。”范曄《后漢書·桓榮傳》記載了桓榮及其子孫數代治學授業的故事。范曄評論道:“自榮至典,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作帝師,受其業者皆至卿相,顯乎當世。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人者,憑譽以顯物;為己者,因心以會道。桓榮之累世見宗,豈其為己乎!”意思是從桓榮到桓典,世代推崇他們的學問,父子兄弟相繼做帝王的老師,受他們教誨的弟子都官至卿相,顯耀于當世。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人者,借助美譽來顯揚自己;為己者,力求心與道相合。桓榮家幾代受到尊崇,難道不是因為他們努力提高自己的學問道德嗎?范曄把桓榮當成“古之學者為己”的典型代表而加以贊美。
至于“今之學者為人”,孔子是以批評的口吻來說的,后世基本上是沿用皇侃和朱熹的解釋,認為“為人”,“正是圖能勝人,欲為人言己之美,非為己行不足也”,或“欲見知于人也”。若果真如此,此種求學之人,的確不可稱道。
如今世道已大變,學者也宜與時俱進。余以為今之學者求學,當經歷“為己—為人且為己—為己”三種境界。求學首先是“為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學問和道德,而心無旁騖。學有所成則應“為人”——不是“欲為人言己之美”或者“欲見知于人也”,而是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他人;在服務于社會和他人之時,自己也將獲得立足之地,而得以安身立命。此乃“為人且為己”。到晚年之時,一切功名利祿、榮華富貴都歸于沉寂,此時仍然求學,則復歸于“為己”,然而并非簡單地回歸,而是一種升華。譬如:我所認識的學術界的許多前輩,他們都已至耄耋之年,仍然學而不已,筆耕不輟。我時常聽到有人問他們:“您這樣辛苦到底圖個啥?說為名吧,您早已功成名就,即使再寫幾部著作再寫幾篇論文,也是有它不多,沒它不少;說為利吧,誰都知道出版和發表論文或者得交出版費、版面費,或者不給作者稿費,或者給一點,那也是得不償失。何必這樣辛苦自己呢?好好頤養天年吧!”這些學者幾乎毫無例外地這樣回答道:“如果不寫,又怎么過日子呢?”從這種樸實的話語中,我感受到這些前輩學者已經完全拋棄了名利的誘惑,求學和科研已自覺地融入到他們的生命之中,或者說,他們把求學和科研當成一種生活方式,而不知老之將至焉。這或許也是此類學者的求學“為己”之樂吧!
14.25 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2)!”
譯文
蘧伯玉派使者問候孔子。孔子與他一起坐下然后問道:“蘧伯玉先生在做些什么呢?”使者回答道:“先生想減少自己的過錯然而還沒有做到。”使者退出之后,孔子說:“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注釋
(1)蘧(qú)伯玉:姓蘧名瑗,字伯玉,衛國大夫,為人勤于改過。《論語·衛靈公》15.7章孔子稱贊他說:“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2)使乎!使乎:這是贊美使者善于辭令,能夠權衡事實作出合適的應答。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子路》13.5章感悟。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1)。”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去考慮它的政事。”曾子說:“君子所思不超出自己的職責范圍。”
注釋
(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此句與《論語·泰伯》8.14章相同。
感悟
請參見《論語·泰伯》8.14章感悟。
14.27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
孔子說:“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
感悟
綜觀《論語》,孔子的言語交際觀主要體現在信言觀、慎言觀(請參見《論語·為政》2.13章感悟)、辭達觀(請參見《論語·衛靈公》15.41章感悟)、美言觀(請參見《論語·雍也》6.18章感悟)和語境觀(請參見《論語·鄉黨》10.2章感悟)五個方面。
信言觀是指在言語交際活動中言語要誠信。人們進行言語交際,有時交際的話題是一方對另一方表達承諾。既然已經承諾,就得守信,踐行承諾。此可謂“言必信,行必果”。孔子的“信言”觀可以從四個方面來進行考察:誠信是治國之道,誠信是修身之道(請參見本書前言“把孔子的誠信道德觀與構建誠信社會相結合”),失信是一種恥辱,失信之人將使得別人改變對他的看法。
失信是一種恥辱。“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里仁》4.22)意思是“古人言語不輕易出口,以說了而自身做不到為恥”。孔子對此種觀點亦反復申說。例如:“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論語·憲問》14.20)意思是“一個人說話大言不慚,他實行起來就會艱難”。“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14.27)意思是“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這就是孔子在言行是否一致方面所倡導的“恥辱感”。這種恥感文化,兩千年來它不斷地激勵著人們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失信之人將使得別人改變對他的看法。孔子對于不誠信之人,是嚴厲批評的。“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1.3)意思是“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這種人)仁德是很少的”。與“信言”相對的是“巧言”。盡管“巧言”是那么動聽,“令色”是那么和善,但是這些都不是真誠地發自內心,而是虛假為之,目的在于取悅于人。孔子對巧言令色是深惡痛絕,曾多次對它進行批評:“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5.25)意思是“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過分恭順,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巧言亂德。”(《論語·衛靈公》15.27)意思是“花言巧語必將敗壞道德”。巧言令色違背了起碼的誠信,是言不由衷,是虛情假意,這樣的人當然也就少“仁”了。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5.10)宰予晝寢,不僅使得孔子非常生氣,并且還使得他改變了察人之法:由以前的“聽言法”即“聽其言而信其行”,而改為“觀行法”即“聽其言而觀其行”。“聽其言而信其行”這種察人之法是建立在人們“言而有信”的基礎之上的。然而有的人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其言語動聽、懇切,而其行為則背道而馳。因此對于此類言而無信之人,則不能“聽其言而信其行”,而應該“聽其言而觀其行”,這樣才能認識一個人的真實面貌,才不至于上當受騙。所以“孔子曰:‘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20.3)。意思是“不知道分辨別人的話,就不能了解別人”。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1)。”子貢曰:“夫子自道(2)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的道德體現在三個方面,我沒有做到:仁德的人無憂慮,聰明人不會被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先生是在自述啊。”
注釋
(1)仁者三句:與《論語·子罕》9.29 章“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相同,唯語序略異。(2)自道:自述。意思是孔子在這三個方面都做到了。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子罕》9.29 章感悟。
14.29 子貢方(1)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譯文
子貢公開批評議論別人的過失。孔子說:“你就賢德嗎?我卻沒有閑工夫去評議別人。”
注釋
(1)方:通“謗”,公開批評議論別人的過失。陸德明《經典釋文》:“方人,鄭本作‘謗’,謂言人之過惡。”
感悟
好評議人物,說張三長道李四短,此為孔子所不取,所以孔子不贊成子貢“方人”。究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把時間與精力耗費在這方面不值得,所以孔子自道“我則不暇”,即沒有閑工夫去評議別人。第二,評議者本身必須具備賢德,這才能去評議別人是否賢德,否則難以服人,并且容易導致反唇相譏,所以孔子說:“賜也賢乎哉?”意思是端木賜你老是評議別人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難道你就賢德嗎?第三,必須根據一定的標準和方法來進行評議,不能信口雌黃,否則有失公允,并且容易招惹是非。第四,既然評議別人的短長,那么評議者就應該“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4.17)。即看見賢人就要想到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要在內心反省自己是否也有與他類似的毛病。這樣就會使得自身的毛病及時消除并防止新毛病的滋生,才能使自己的道德日趨完善。孔子說:“賜也賢乎哉?”其中也包含提醒作用,端木賜你能夠評議別人的不是,你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嗎,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就“賢”呢。如果看自己一朵花,看別人豆腐渣,那么這樣評議人物又有什么意義呢?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
孔子說:“不擔憂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憂自己沒有才能。”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學而》1.16章感悟。
14.31 子曰:“不逆(1)詐,不億(2)不信,抑亦先覺(3)者,是賢乎!”
譯文
孔子說:“不預料別人欺詐,不猜測別人不誠信,然而能夠事先察覺到,這是賢人啊!”
注釋
(1)逆:預料。(2)億:揣度;猜測。(3)先覺:預先察覺;及早發現。劉寶楠《論語正義》:“先覺者,詐取不信,未容施行,已覺之也。”
感悟
人際交往講究相互信任,所以孔子強調“不逆詐,不億不信”,意思是不要猜測別人欺詐和不誠信,大家坦誠相見,正所謂“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如果連起碼的信任都沒有了,那就沒有必要再交往了,否則在交往中就容易疑神疑鬼,老是懷疑別人在欺騙自己,于是自己總是處于高度戒備和高度緊張的狀態,而“有朋自遠方來”的樂趣也蕩然無存,朋友也會因你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行為而離你而去。當然,朋友之間的欺詐行為也是時有發生的,作為賢人,他所要做的不是懷疑這懷疑那,而是要在別人的欺詐行為實施之前就能夠察覺,以免上當受騙。
14.32 微生畝(1)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2)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譯文
微生畝對孔子說:“你為何這樣忙碌不安呢?恐怕是為了施展口才吧?”孔子說:“我不敢施展口才,只是痛恨那些固執的人罷了。”
注釋
(1)微生畝:姓微生名畝。(2)棲棲:忙碌不安的樣子。
感悟
孔子為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而周游列國,辛苦奔波,不斷地游說諸侯和當政者,微生畝不知其遠大抱負,竟然懷疑孔子是為了施展口才而取悅于人。孔子如實相告:我不敢施展口才,只是痛恨那些固執的人罷了。意思是說那些諸侯和當政者非常固執,執迷不悟,我必須以仁者愛人、為政以德、治國以禮等學說去開導他們,所以才不得不這樣忙碌不安地奔走于諸侯國之間。
14.33 子曰:“驥(1)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譯文
孔子說:“對千里馬不是稱贊它的氣力,而是稱贊它的品德。”
注釋
(1)驥:千里馬。
感悟
千里馬之所以受到稱贊,不僅是因為它具有一日千里的氣力,更是因為它還具有美好的品德。以此類推,我們稱贊勞模,稱贊英雄等,不僅是因為他們具有非凡的才干,做出了非凡的業績,更是因為他們還具有美好的品德。正是因為具有這種品德,才能激勵他們去為國家、為人民施展自己的才干,做出非凡的業績。或許某個勞模和某個英雄的業績我們永遠也難以企及,譬如我們這些平常人無法做出像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科技工作者那樣的成就,甚至連“兩彈一星”的基本構造也學不會,但是我們仍然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因此,我們不妨仿照孔子的這句名言說:“英雄不稱其功,稱其德也。”
14.34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文
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么樣?”孔子說:“用什么來回報恩德呢?應該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
感悟
有人問孔子道:“以德報怨,何如?”孔子不以為然,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第一,“子曰:‘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禮記·表記》),意思是“用恩德來回報怨恨,那是茍且偷安的人”。第二,如果以德報怨,那么別人對自己有恩德又該怎樣回報呢?回報怨恨和恩德又有什么區別呢?所以孔子說:如果以德報怨,那么“何以報德?”第三,孔子認為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用正直來回報怨恨,則既非有意以德報怨,也非有意公報私仇,所報皆出于公心。據《左傳·襄公三年》載:“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也。”意思是晉國中軍的軍尉(平時掌軍政,戰時兼任主將的御者)祁奚請求退休。晉侯向祁奚詢問誰可接替他。祁奚舉薦了解狐。然而解狐正是他的仇人。祁奚舉薦他的仇人來繼任其職位,并非以德報怨,也非有意借此來討好解狐,而是出于公心,他認為以解狐的才能而言完全可以勝任,至于他跟自己是否有仇,則與此事無關。《左傳》稱之為“夫唯善,故能舉其類”。意思是正因為自己有美德,所以能舉薦跟自己類似的人。此種公正無私、唯才是舉的美德千百年來一直被人稱道。用恩德來回報恩德,則是告誡人們應當心存感恩之心,“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詩經·衛風·木瓜》),“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知恩圖報”等,皆是此理。如果恩將仇報,則是小人行徑。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1)人,下學而上達(2)。知我者其天乎!”
譯文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為什么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人事知識卻能通曉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注釋
(1)尤:責備;指責。(2)下學而上達:皇侃《論語義疏》:“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我既學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達天命,天命有窮有通,故我不怨天也。”
感悟
自古以來,人生順境十之二三,逆境十之七八,不順心、不如意的煩心事更是時有發生。有的人在遭遇困難、挫折與煩心事時,往往好埋怨上天,總以為是老天爺對自己不公,是自己生不逢時。譬如關于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就有這么一段順口溜:50年代趕上苦日子吃不飽,60年代趕上“文化革命”沒文化,70年代趕上上山下鄉修地球,80年代趕上企業改革丟飯碗。有不少人就是在這種“生不逢時”的怨嘆聲中一事無成,并且身心疲憊。有的人在遭遇困難、挫折與煩心事時,往往好責怪別人,總以為是別人跟自己過不去。譬如:職務升不上去,就責怪世無伯樂,或者責怪同事拆臺;受到批評,就責怪別人是在有意找茬;受到委屈,就牢騷滿腹。
如果一個人老是懷抱著這種怨天尤人的心態,那么他自己也就必將經常處于沮喪和痛苦之中,這樣也就必將一再失去改變困境的機遇。而只有那些不怨天尤人,敢于面對命運挑戰的人,才能創造出美好的未來,才能使自己生活在快樂之中。有感于孔子關于“不怨天,不尤人”的教誨,我曾作詩一首《面對命運的挑戰》:
如果生不逢伯樂,也不必憂傷
只要是塊金子,終究有一天會閃閃發光
如果遭受誹謗,也不必氣斷肝腸
只要是冰清玉潔,時間終會將污垢滌蕩
如果覺得壓抑,也不必頹唐
只要壯心不已,定能創造生命的輝煌
如果遭到挫折,也不必傷感
只要堅忍不拔,失敗總是通向成功的驛站
14.36 公伯寮(1)訴(2)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3)以告,曰:“夫子(4)固(5)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6)。”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7)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譯文
公伯寮向季孫氏毀謗子路。子服景伯告訴了孔子,說:“季孫氏向來被公伯寮迷惑,以我的能力還能把他陳尸市集示眾。”孔子說:“我的學說將得到施行嗎,取決于天命;我的學說將遭到廢棄嗎,也取決于天命。公伯寮能將天命怎么樣呢!”
注釋
(1)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魯國人,孔子弟子。(2)訴:毀謗。(3)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何,字伯,景是謚號,魯國大夫。(4)夫子:指季孫氏。(5)固:時間副詞,素來;向來。(6)肆諸市朝:陳尸市集示眾。肆:處死罪人后陳尸示眾。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有罪既刑,陳其尸曰肆。”諸:“之于”的合音。市朝:市集與朝廷。古代處死罪人后陳尸市集或朝廷示眾。據禮,殺大夫陳尸于朝,殺士陳尸于市。公伯寮為士,因此“市朝”當偏指“市”。(7)命:天命,指人力所不能支配的自然發展規律。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子罕》9.1章感悟。
14.37 子曰:“賢者辟世(1),其次辟地(2),其次辟色(3),其次辟言(4)。”子曰:“作(5)者七人矣。”
譯文
孔子說:“賢人避開亂世而隱居,次一等的避開動亂的國家,再次一等的避開難看的臉色,再次一等的避開難聽的言語。”孔子說:“起身而隱居的已經有七人了。”
注釋
(1)辟世:不出仕;隱居。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世主莫得而臣。”辟:同“避”。(2)辟地:避開動亂的國家。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去亂國,適治邦。”(3)色:臉色,這里指難看的臉色。(4)言:這里指難聽的言語。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有惡言乃去。”(5)作:起身。
感悟
儒家主張入世和積極進取,然而如果遇到亂世危邦,道之不行,賢人也不妨避開亂世而隱居,或避開動亂的國家而往治邦,孔子曾強調:“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8.13)意思是“危險和動亂的國家都不要進入和居住。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仕,政治黑暗就隱居”。與此章“賢者辟世,其次辟地”旨意大致相同。《詩經·魏風·碩鼠》云:“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汝,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這也是指避開暴政亂世而往治邦。《論語·微子》中的楚狂接輿,耕田的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皆為避開亂世而隱居之人。
賢人能夠避開亂世而隱居,或避開亂邦而往治邦,此后世諸葛亮所謂“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諸葛亮《出師表》)。亦李白所謂“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除此之外,還得避開別人當然主要是上司那盛氣凌人的臉色和惡言穢語,此古人所謂:“士可殺,不可辱。”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人要有尊嚴地活著,不能老是看別人的臉色和被別人惡語相加。如果遇到這樣的人或者上司,咱雖然大度而不與他硬頂,但是為了尊嚴咱還是“惹不起,躲得起”,果斷地離開這樣的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事奉鄉里小人,遂掛縣令之印而去(《晉書·陶潛傳》);李白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而離開京城。此皆保持尊嚴之舉。
14.38 子路宿于石門(1)。晨門(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譯文
子路在石門住宿。負責早晨開門的人問:“你從哪里來?”子路說:“從孔子那里來。”守門人說: “就是那位明知不可能做到卻偏要去做的人嗎?”
注釋
(1)石門:魯國都城曲阜的外城門。(2)晨門:守門人。負責晚上關門早晨開門,故稱晨門。
感悟
孔子胸懷遠大理想,并且具有治國才干,他一生都在為實現理想而奔走、而呼喊,但是任何士人的政治理想都必須借助圣王或者明君才能得以實現。盡管孔子為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而周游列國,辛苦奔波,不斷地游說諸侯和當政者,卻從未被諸侯所任用。然而孔子具有崇高而執著的信仰,始終“仁以為己任”(《論語·泰伯》8.7),“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14.38),直至“死而后已”(《論語·泰伯》8.7)。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孔子具有崇高信仰的寫照。面對一個禮崩樂壞、諸侯兼并、弱肉強食的社會,孔子試圖以其仁者愛人、為政以德、治國以禮等學說去改變它,拯民于水火,雖然屢遭碰壁,孔子仕途得志時不過幾年,而失意幾乎伴隨終身,然而癡情不改,“仁以為己任”。這是一種崇高的信仰在支撐著他;也只有胸懷偉大信念的人才能做到如此執著,才能具有不惜個人恓恓惶惶的仁者情懷!這是孔子生命中巨大的精神支柱。我們也由此可以感受儒家的以天下、國家、王道、歷史為己任的價值取向,以天下蒼生為念的人文情懷和積極用世的進取精神。有人稱當今是缺乏理想和信仰的時代。如果我們也能像孔子那樣具有崇高而執著的信仰,并且用畢生的精力去追求它,我們就可以獲得事業的成功,就可以找回那曾經失落了的精神家園。
“知其不可而為之”,也是孔子具有堅強毅力的寫照。它與《周易·乾卦》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脈相承。世上之事,本無所謂可為與不可為。可為而不為,終究難以成功;不可為而為之,開拓進取,持之以恒,終究會有成功之日,即使一代人不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也終將得以成功。
“知其不可而為之”,蘊涵著解放思想的積極因素。許多事在常人看來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做那也只能是白忙活,但是有的人卻創造了奇跡而終于做成功了,此類事例自改革開放以來已層出不窮。余以為,把常人認為能夠做的事做成功固然是能人,而把常人認為不能做的事做成功則是更強的能人。
14.39 子擊磬(1)于衛,有荷蕢(2)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3)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4)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5)矣。深則厲,淺則揭(6)。”子曰:“果哉!末之難矣(7)。”
譯文
孔子在衛國時有一天敲擊著磬,有位挑著草筐的人正好從孔子門前經過,說:“擊磬的聲音里有心思啊!”過一會兒又說:“鄙陋啊,磬聲硁硁,好像在說沒有誰了解我啊,只有相信自己而已。水深就連著衣裳走過去,水淺就撩起衣裳走過去。”孔子說:“這話真果決啊!如果像他這樣果決忘世,就沒有什么為難的事了。”
注釋
(1)磬(qìnɡ):石制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2)蕢(kuì):草筐。(3)心:心思。朱熹《論語集注》:“圣人之心未嘗忘天下,此人聞其磬聲而知之,則亦非常人矣。”(4)硁硁(kēnɡ):石聲,含固執的意味。朱熹《論語集注》:“硁硁,石聲。亦專確之意。”(5)斯已而已:何晏《論語集解》:“此硁硁徒信己而已。”皇侃《論語義疏》:“此鄙哉之事,言聲中硁硁有無知己也。又言孔子硁硁,不宜隨世變,唯自信己而已矣。”(6)深則厲,淺則揭:出自《詩經·邶風·匏有苦葉》。這里以水的深淺比喻政治黑暗的程度,政治太黑暗,則聽之任之;政治黑暗不深,則保持清白而不受其浸染。(7)果哉!末之難矣:朱熹《論語集注》:“果哉,難其果于忘世也。末,無也。圣人心同天地,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不能一日忘也,故聞荷蕢之言而嘆其果于忘世,且言人之出處若但如此,則亦無所難矣。”
感悟
請參見《論語·微子》18.7章感悟。
14.40 子張曰:“《書》云:‘高宗(1)諒陰(2),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3)以聽于冢宰(4)三年。”
譯文
子張說:“《尚書》說:‘高宗居喪,三年不談政事。’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不僅是高宗,古人都是這樣。國君死了,百官各盡其職三年內聽命于宰相。”
注釋
(1)高宗:殷高宗武丁。(2)諒陰:居喪時住的房子。這里指居喪。(3)總己:各人做好自己的工作。朱熹《論語集注》:“總己,謂總攝己職。”(4)冢宰:宰相。
感悟
請參見《論語·陽貨》17.21章感悟。
14.41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譯文
孔子說:“統治者好禮儀,老百姓就容易使喚了。”
感悟
孔子曾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13.4)意思是“統治者好禮儀,老百姓就沒有誰敢不恭敬;統治者好道義,老百姓就沒有誰敢不服從;統治者好誠信,老百姓就沒有誰敢不說真話。如果做到這些,四方之民就會背負著幼兒來歸附了”。此章言“上好禮,則民易使也”。兩章旨意大致相同。
禮儀是維系社會的綱紀,是人人皆須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尤其是統治者,應該起模范帶頭作用,自覺地循禮行事,這樣老百姓也就自然會循禮行事。如此則尊卑有序、長幼有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盡其道,豈會有犯上作亂之事發生?如此,社會也就安定和諧了。如果統治者不循禮行事,那么又怎能叫老百姓循禮而行呢?如果君不君、臣不臣,那么又怎能叫老百姓服從國君和大臣的使喚呢?由此看來,社會風氣的好壞與否,從根本上來說是取決于執政者。
14.42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1)以敬(2)。”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3)。”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4)猶(5)病(6)諸(7)!”
譯文
子路問怎樣才是君子。孔子說:“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來嚴肅認真地做事。”子路說:“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來使貴族安樂。”子路說:“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來使老百姓安樂。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來使老百姓安樂,堯舜或許還難以做到啊!”
注釋
(1)修己: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劉寶楠《論語正義》:“修己者,修身也。”(2)敬:慎重;不怠慢。指辦事嚴肅認真,恪盡職守。(3)人:特指貴族;士大夫以上的人,與下文“百姓”相對。(4)其:或許;大概。(5)猶:尚且;還。(6)病:憂慮;以為難。《廣雅·釋詁》:“病,難也。”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病,猶難也。”(7)諸:“之乎”的合音。
感悟
孔子和老子都講“無為而治”,但是儒道兩家所指的內容有所不同。孔子所說的“無為而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君王不親自操勞而任用賢才(請參見《論語·衛靈公》15.5章感悟)。二是君王以德化民,用自己的道德修養來教化人民,來治理國家。朱熹《論語集注》云:“無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所以孔子倡導修身,“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所謂“敬”,即“敬事”,是指辦事嚴肅認真,恪盡職守。孔子反復強調“敬事”。例如:“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論語·學而》1.5)“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13.19)“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16.10)孔子認為“敬事”是治國安民的必要條件。所謂“安人”,是說要善于團結士大夫,使他們感到安樂。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處理好與同事和上下級之間的關系,彼此和睦融洽。所謂“安百姓”,是說要讓老百姓生活安定愉快。儒家所謂“治國平天下”,其最終的目的就在于使國家安定、天下太平,如果士大夫和老百姓都不能安樂,那豈不天下大亂?那又何談“治國平天下”呢?
然而,要做到“敬事”、“安人”和“安百姓”,絕非易事,首先必須要具備崇高的品德修養,所以孔子認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2.1)。意思是“用道德來治理國家,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處在那個位置上而群星環繞著它”。并且認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12.17)意思是“政的意思就是端正。統治者帶頭端正自己的品行,誰敢不端正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13.6)意思是“在上位者行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老百姓也會照著做;他自身行為不端正,即使下命令,老百姓也不會聽從”。孔子還認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12.19)。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好比風,民眾的德行好比草。草上風吹過,草必定順風倒伏”。此皆所謂率先垂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子》所謂“行不言之教”也是此意。
儒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而“修身”為“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由此可見,當今一切具有遠大志向,而欲振興中華、為人民謀福祉的人,第一要務就是“修己”,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具備內在的“修己”之功,才會有外在的“敬事”、“安人”和“安百姓”之效。
14.43 原壤(1)夷(2)俟。子曰:“幼而不孫弟(3),長而無述(4)焉,老而不死,是為賊(5)。”以杖叩其脛。
譯文
原壤兩腿張開坐在地上等待孔子。孔子說:“你小時候就不尊敬兄長,長大了也沒有什么可稱道的,久生于世而白吃飯,真是害人精。”說完就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注釋
(1)原壤:魯國人,孔子的朋友。(2)夷:箕踞;兩腿張開坐著。邢昺《論語注疏》:“原壤聞孔子來,乃申兩足箕踞以待孔子也……孔子見其無禮,故以此言責之。”(3)孫弟(xùntì):尊敬兄長。孫:通“遜”。弟:尊敬兄長。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悌”。(4)述:稱述。劉寶楠《論語正義》:“無述者,言無德為人所稱述也。”(5)賊:本義是“破壞,毀壞”。《說文》:“賊,敗也。”段玉裁注:“敗者,毀也。”引申為“破壞者”,這里指 “害人者”。
感悟
原壤與孔子雖為老朋友,但學說各異,原壤的學說大概與道家學派相近,不受禮的拘束,其行為常違禮。據《禮記·檀弓下》載:原壤的母親死了,孔子去幫助他修治槨材。原壤敲著木頭說:“我已經好久沒有用歌聲來表達感情了。”于是唱道:“貍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孔子裝著沒聽見就走過去了。戰國時期的莊子也有過與之類似的行為。據《莊子·至樂》載: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恍惚)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天地),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人們往往把莊子此種行為稱作放達。如果以儒家的眼光來看,那么無論是原壤母死而唱歌,還是莊子妻死而箕踞鼓盆而歌,都是不近人情的無禮行為。
《禮記·曲禮上》云:“立無跛,坐無箕。”意思是站立時不要一腳抬起,坐時不要雙腿伸開像個簸箕。此次孔子來拜訪原壤,原壤本應以禮相待,卻箕踞以待孔子,而箕踞是一種輕慢不禮貌的坐法。孔子似乎有點生氣了,于是數落起原壤的不是來:一是“幼而不孫弟”,你小時候就不尊敬兄長,此乃無禮也。二是孔子認為“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靈公》15.20)。意思是“君子擔憂死后沒有好名聲讓人稱道”。你卻“長而無述焉”,長大了也沒有什么可稱道的,乏善可陳啊!三是“老而不死”,你久生于世而白吃飯,徒然敗壞倫常。有此三者,由此可見你真是害人精啊。孔子說完之后,還用拐杖敲原壤的小腿,意思是叫他別把腿再這樣像簸箕一樣地張開,坐要有坐相,要合于禮。
下章說一個少年坐在本應是大人坐的位子上,并且與長輩并肩而行。《禮記·玉藻》云:“童子無事則立主人之北,南面。”此童子卻坐在大人的位子上,是無禮。他與長輩并行而不讓,也是無禮。孔子認為此種無禮之少年,絕非要求上進的人,而是急于求成的人。黃榦《論語注義問答通釋》云:“禮之于人大矣,老者無禮,則足以為人害;少者無禮,則足以自害。”孔子以此告誡人們,無論老少,皆不可無禮。
14.44 闕黨(1)童子(2)將命(3)。或問之曰:“益(4)者與?”子曰:“吾見其居于位(5)也,見其與先生(6)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7)者也。”
譯文
闕黨的一個少年來給孔子傳話。有人問孔子說:“他是要求上進的人嗎?”孔子說:“我看見他坐在大人的位子上,看見他與長輩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進的人,而是急于求成的人。”
注釋
(1)闕黨:孔子在曲阜的住地。《荀子·儒效》:“仲尼居于闕黨。”又名闕里。顧炎武《日知錄》:“《水經注》:‘孔廟東南五百步有雙石闕,故名闕里。’……蓋闕門之下,其里即名闕里,夫子之宅在焉,亦謂之闕黨。”(2)童子:兒童至少年。皇侃《論語義疏》:“童子,未冠者之稱。”(3)將命:傳話;傳達主人和賓客的話。將:傳。朱熹《論語集注》:“將命,謂傳賓主之言。”劉寶楠《論語正義》引鄭玄曰:“將命,傳辭者。”(4)益:即“求益”,求進益,要求上進。(5)居于位:坐在大人的位子上。《禮記·玉藻》:“童子無事則立主人之北,南面。”此童子卻坐在大人的位子上,是失禮。(6)先生:成年人;長輩。(7)速成:急于求成。
上一篇:《論語·學而第一》是什么意思,全文翻譯,講的是什么思想
下一篇:《論語·堯曰第二十》是什么意思,全文翻譯,講的是什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