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戚相關
【釋義】
休:歡樂;戚:悲哀。憂愁歡樂彼此相連。形容關系比較密切,利害相關。
【出處】
《國語·周語下》:“晉國有憂,未嘗不戚,有慶,未嘗不怡……為晉休戚,不背本也。”
【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君主晉悼公姬周少時因為晉厲公的排擠,奔逃到周地洛陽,在周朝世卿單襄公手下做事。單襄公對他很是器重,以貴賓之禮來招待他。
那時,姬周雖然年輕,但是卻極其持重。站立時穩穩當當毫不輕浮,看書時全神貫注目不斜視,聽人說話時神情恭敬,自己講話時又不忘忠義。待人接物非常的和善、友愛。他雖然身處周地,但卻時刻關注著晉國的一舉一動。晉國遭了災難,他便憂心忡忡;晉國有了什么喜事,他就非常高興。他的這些表現都被單襄公一一看在眼里,認為姬周把自己的憂愁歡喜和晉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是一種不忘本的表現,將來必成大器。于是,單襄公對姬周更加禮遇了。
沒過多久,晉國國內大亂,晉厲公被大夫欒書所殺,晉國朝政一時陷入了混亂之中。于是,晉國大夫派人來到洛陽,接姬周回國繼承王位,是為晉悼公,年僅十四歲。
即位之后,晉悼公殺掉了晉厲公的心腹夷羊五等人,并將厲公的死歸咎在他們身上。一來鏟除了異己,二來也拉近了和朝中其他大臣的關系,穩定了政局。
晉悼公實行以德治國,減少賦稅,提倡節約。慢慢地,在晉悼公的治理下,晉國國內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的緩和,生產力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隨后,晉悼公又以仁義聯絡其他各諸侯,重新訂立同盟國朝覲制度,減輕了諸侯國的負擔。
穩定晉國內外之后,晉悼公開始了和楚國爭霸的道路。為了孤立楚國,晉悼公進一步加強了與諸侯國之間的聯盟,霸主地位凸顯了出來。晉悼公還不斷地和各諸侯國會盟,并且以征討叛逆,伐鄭救宋為由,在八年時間內就此會盟諸侯,將諸侯國緊密地團結在晉國周圍,為晉國的霸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上一篇:任人唯賢典故故事|任人唯賢釋義
下一篇:伯樂相馬典故故事|伯樂相馬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