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琴下爨
【出典】 《后漢書》卷六○下《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宋·蘇軾《蘇軾詩集》卷二七《次韻朱光庭喜雨》詩:“破屋常持傘,無薪欲爨琴。”
【釋義】 爨,用灶點火作炊。東漢蔡邕在吳中時,從人家燒桐木柴作炊的聲音中識得良木,搶救出來做成名貴的“焦尾琴。”而后世士人卻有因貧困而被迫砍琴當柴而下爨者。后因用“琴下爨”作為詠士人貧困舍琴作薪的典故。
【例句】 老我從他琴下爨,故人元自笛亭柯。(韓淲《浣溪沙·次韻昌甫》2250)這里連用琴下爨、柯亭笛二典,感嘆故人尚有奏樂的雅興,而自己卻年老家貧,只能做舍琴作薪的殺風景之事了。
上一篇:典故《溱洧贈》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琴中鳳語》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