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榆塞
【出典】 《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及后蒙恬為秦侵胡,辟地千里,以河為竟,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唐·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塞上種榆也。”唐·駱賓王《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詩:“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乾。”(見《全唐詩》卷七八)
【釋義】 榆林,塞名,因秦代筑長城,蒙恬于此“累石為城,樹榆為塞”而得名,故址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詩文中常用作邊塞的通稱。
【例句】 ①月落笳鳴沙磧,烽靜人耕榆塞,此志恐悠悠。(王千秋《水調歌頭·九日》1469)這里用“榆塞”作為南宋北部邊關的代稱,感嘆宋金媾和之后,邊境的人們安靜地耕作,收復中原的壯志恐怕是十分渺茫了。②弓劍出榆塞,鉛槧上蓬山。(劉過《水調歌頭》[弓劍出榆塞]2146)這里用“弓劍出榆塞”指從軍到邊關打仗立功。
上一篇:典故《有雌雄》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榆火》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