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大父側(cè)室①姓章氏,明崇禎丙子十一月二十七日生。年十八,來歸。踰年②,生女子一人,不育。又十余年而大父卒。先大母錢氏。大母早歲無子,大父因娶章大家③。三年,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無出。大家生寒族,年少,又無出。乃大父卒,家人趣之④使行,大家則慷慨號慟不食。時吾父才八歲,童然在側(cè)。大家挽吾父跪大母前,泣曰:“妾即去,如此小弱何!”大母曰:“若能志⑤夫子之志,亦吾所荷也⑥。”于是與大母同處四十余年,年八十一而卒。
大家事大母雖禮,大母跡善遇之,終身無間言。櫆幼時,猶及事大母。值清夜,大母倚簾帷坐,櫆侍在側(cè)。大母念往事,忽淚落。櫆見大母垂淚,問何故?大母嘆曰:“予不幸,汝祖中道棄予。汝祖沒時,汝父才八歲。”回首見章大家在室,因指謂櫆曰:“汝父幼孤,以養(yǎng)以誨,俾至成人,以得有今日,章大家之力為多。汝年及長,則必無忘章大家!”櫆時雖稚昧,見言之衷,亦知從旁泣。
大家自大父卒,遂喪明。目雖無見,而操作不輟⑦。櫆七歲與伯兄、仲兄從塾師在外庭讀書。每隆冬,陰風積雪,或夜分始歸。僮奴皆睡去,獨大家煨爐火以待。聞叩門,即應聲,策杖、扶壁行,啟門,且執(zhí)手問曰:“若書熟否?先生曾撲責否⑧?”即應以書熟,未曾撲責,乃喜。大家垂白,吾家益貧,衣食不足以養(yǎng),而大家之晚節(jié)更苦。嗚呼,其可痛也夫!
(《海峰先生文集》)
注釋①側(cè)室——指妾。②踰年——過了一年。③大家——讀作大姑。④趣之——促她。⑤志——實現(xiàn),作動詞。⑥荷——希望。⑦不輟——不停止。⑧撲責——打罵。
賞析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小品。
章大家是作者祖父之妾,不能稱“祖母”而稱“大家”,這是封建時代的名份所限定的。大家在這里讀作“大姑”,是舊時對老年婦女的敬稱。
所謂“行略”是記人生平所為之概略,和傳略、列傳有一些相同的性質(zhì)。章大家出身貧寒,與人為妾,又并無留下親生子女,在講究名份等級森嚴的社會,在“母以子貴”的世風中,她這樣的婦女的命運是悲慘的,從前人留下的“奴妾”并稱的這一個詞,也可看出妾是處于奴的地位。作者為這樣身份的人,又和自己并無直接血緣關系的下層婦女撰文傳世,在“行略”一類作品中是鳳毛麟角,實屬罕見,且不論文筆怎樣,其事本身就有著不一般的思想意義。它體現(xiàn)了作者對女性的同情和尊重,這是這篇小品的精神生命之所在,也是其文化意蘊之所在。
這篇頗為動人的小品分為三段。
第一段簡介章大家的生平,說明她留住不去的原因。作者的祖父因其妻錢氏早年未能生育,而娶章氏為妾。不久錢氏生有一子,即作者之父。章氏在第二年生女,不幸夭折,以后也未生育。10余年后祖父故去,因章氏年輕又無子,所以劉氏家人促其改嫁,她最終未走,和錢氏相伴40余年,81歲而卒。這就是章大家的一生。作者重點要寫的是:章氏留下未去的情景和原因。當時章氏憂心忡忡、悲哭不止、飯水不進,她挽著孩子,跪在錢氏面前,哭著說:“妾即去,如此小弱何!”終于打動了祖母,使之留下,與之共同生活。章氏的態(tài)度沒有絲毫虛情假意、故作姿態(tài)成分,完全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章氏之不去并不是想得到貞婦之類的道德評價,其根本原因是為了下一代。顯然,她一直帶著作者之父,又和家人相處融洽,而使之不肯離去。如果說她18而為妾,是沒有權力選擇的話,那么,這次的留去完全是她自己選擇的,是出于對下一代的愛心而定的。她未必能理解,這是一種多么巨大的犧牲,而今天的讀者卻能明了這是怎樣善良的情懷和真誠的情義!
第二段寫章大家對劉氏第二代的巨大貢獻。巧妙的是,作者不用“直筆”而用“側(cè)筆”,寫來感人至深。大家和大母“終身無間言。櫆幼時,猶及事大母”,這是作者兒時的回憶,而在記憶中最使作者難忘的是——大母發(fā)自肺腑的一番話。清夜,祖孫閑坐,“大母念往事,忽淚落”,她由自嘆命苦、年輕守寡、世道艱難,進而想到幾十年與她相依相伴的章大家,就指著章氏對孫子說:“汝父幼孤,以養(yǎng)以誨,俾至成人,以得有今日,章大家之力為多。汝年及長,則必無忘章大家!”在一個失去了“家庭支柱”——男主人,而且又不富裕的家境中,在既要服侍大母又要操持家務的情況下,把這個家世單傳的獨子,拉扯成有所作為之人,章氏付出的繁重勞動是可以想見的。作者沒有寫她如何夜以繼日地勞作,怎樣把一顆心都撲在孩子身上等等,但是我們從大母的由衷之嘆,從其告誡孫兒勿忘章氏之德中,可以看出章氏對家庭的巨大貢獻。值得注意的是:自己所生之子長大成人,母親要為之付出無數(shù)辛勞,這被視為母子親情的天性,大母也不會不為其子操心操力的;然而作為生母的她,卻這樣褒揚章氏,章氏的“以養(yǎng)以誨”之功、傾心傾力之情不是勝過了母親嗎?大母評章氏,至誠至真,所以“櫆時雖稚昧,見言之衷,亦知從旁泣。”“大母垂淚”、孫兒“從旁泣”,這祖孫之淚,不就是對章氏無比辛勞的極好注釋,對其道德的極高評價嗎?
第三段不同于用“側(cè)筆”的二段,它主要是攝取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生動的畫面,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讓人去感悟、體味其中的一切。“大家自大父卒,遂喪明”。這使人無比痛苦之事,在這里才平淡敘出,原來章氏是在“黑暗世界”里度過了40余年,令人心驚和沉重。在漫漫黑夜中她是怎樣“操作不輟”的呢?作者為我們勾畫了“雪夜待孫歸”的情景。“每隆冬”,點明不止一個冬季,在那氣候惡劣的“陰風積雪”之夜,那些本應服侍人的“僮奴皆睡去”,而“獨大家煨爐火以待”。這是一個勞碌了一天的人,一個年近八旬失明的人,一個在寒夜中孤獨的人,她在“待”什么?待夜讀歸來的孩子,她又把她那顆愛心撲在了第三代人身上。孩子們回來了,作者以一連串生動、準確的動詞:“聞”、“應”、“策”、“扶”、“行”、“執(zhí)”、“問”,寫出了她開門相迎的過程,使我們?nèi)缫娖淙耍缏勂渎暋?吹搅艘粋€步履蹣跚的老婦人在“作什么”和“怎樣作”。那親切、樸實的話語:“若書熟否?先生曾撲責否?”透出了望子成龍之心,盼之殷殷、望之切切之情。誰能忘記這個畫面呢?誰又能不為之動情呢?它拍擊著人的心房,令人心緒難平。
作出這樣多奉獻的人,本應得點相應的補償,然而“大家垂白,吾家益貧,衣食不足以養(yǎng),而大家之晚節(jié)更苦。”作者是多么的悲傷和內(nèi)疚呵!祖母有訓:“汝年及長,則必無忘章大家!”可是力不從心,反使其“更苦”,他向誰去訴說?他如何告慰先人?他的心靈何日才能平靜呢?“嗚呼,其可痛也夫!”這強烈深沉的感嘆,又蘊有多少可悲可嘆的傷痛之情!
桐城派的文章講究“雅潔”,主張“言有序,言有物”。以此來衡量這篇小品,似乎不那么合乎桐城“規(guī)范”,它更突出的倒是“言有情”。全文情真語切,是作者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千古文章,傳真不傳偽”(袁枚),此文的真,表現(xiàn)在情真、心真、事真、語真。也許正是因為不是刻意追求那種“雅潔”,才有如此動人的藝術感染力。桐城派的創(chuàng)始人方苞,曾這樣評論唐宋派的代表人物歸有光的文章:“不事修辭而情辭并得,使覽者惻然有隱”(《書歸震川文集后》)。我們把它移來評論這篇文章,無疑也是很恰當?shù)摹_@從側(cè)面說明桐城派也吸收了唐宋派的藝術營養(yǎng)。
上一篇:《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賞析
下一篇:《閨房記樂》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