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得鷂①,絕俊異,私自臂之②,望見鄭公③,乃藏于懷。公知之,遂前白事④,因語古帝王逸豫⑤,微以諷諫。語久,帝惜鷂且死,而素嚴敬征,欲盡其言⑥。征語不時盡⑦,鷂死懷中。
(《隋唐嘉話》)
注釋①鷂(yao)——鳥名。②臂之——把鷂放在臂上玩賞。③鄭公——魏征,封鄭國公。④白——稟告,陳述。⑤逸豫——安適享樂。⑥盡其言——讓他把話說完。⑦不時盡——沒有及時講完。
賞析玩物喪志,自古而然。然而唐代賢臣魏征卻巧妙地抑制了太宗李世民的“玩物”苗頭。“太宗得鷂”,最終“鷂死懷中”。這篇短文,不足百字,但意味深長。
以簡約的筆墨展示人物微妙的心理,是本文的突出特點。太宗得一絕頂漂亮的鷂子,“私自臂之”,足見喜愛之至。忽見魏征走來,慌忙藏鷂于懷。“藏”這個下意識的動作,昭示了唐太宗對魏征的本能畏懼。這并不是前者的怯懦,而是作為一國之尊的唐太宗在潛意識中對自己“玩物”的羞慚。魏征早已把太宗的藏鷂之舉看在眼里,但他并不點破,顧左右而言他,向太宗講起古代帝王由于“玩物”而“喪志”,進而喪國滅身的故事。“語久,帝惜鷂且死”,唐太宗耳聽魏征之言,心卻在懷中之鷂。而他又一向敬重魏征,因而不愿打斷魏征,但內心又迫切希望魏征趕快把話說完;魏征勸諫,非常講究策略,“語不時盡”,故意拖長諷諫時間,在聲色不動中達到了勸諫的目的。鷂子就這樣無辜地悶死在太宗懷里。與其說魏征窒息了太宗的一個絕俊的玩物,毋寧說他熄滅了可能導致太宗喪志的“玩物”苗頭。
透過本文對人物心理狀態的展示,我們分明看到了一對成功合作者的形象。唐太宗偶起“玩物”之心,但畢竟是一位能納忠言的明主,所以魏征進諫方能奏效;魏征不肯放過唐太宗的“玩物”之舉,卻又能顧全君王的尊嚴,勸諫巧妙、得體,太宗才能心悅誠服地接受。這便是他們君臣得以成功合作的原因,也是這篇短文傳達給我們的遠遠大于“形象”的“概念”。
上一篇:《扁鵲見蔡桓公》原文|賞析
下一篇:《繩妓》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