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羅大經(jīng)
唐子西詩云:“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庇嗉疑钌街校看合闹唬n蘚盈階,落花滿徑,門無剝啄,松影參差,禽聲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隨意讀《周易》、《國風(fēng)》、《左氏傳》、《離騷》、太史公書及陶杜詩、韓蘇文數(shù)篇。從容步山徑,撫松竹,與麛犢共偃息于長林豐草間。坐弄流泉,漱齒濯足。既歸竹窗下,則山妻稚子,作筍蕨,供麥飯,欣然一飽。弄筆窗間,隨大小作數(shù)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跡、畫卷縱觀之。興到則吟小詩,或草《玉露》一兩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邊,邂逅園翁溪友,問桑麻,說秔稻,量晴校雨,探節(jié)數(shù)時,相與劇談一餉。歸而倚杖柴門之下,則夕陽在山,紫綠萬狀,變幻頃刻,恍可人目。牛背笛聲,兩兩來歸,而月印前溪矣。味子西此句,可謂妙絕。然此句妙矣,識其妙者蓋少。彼牽黃臂蒼,馳獵于聲利之場者,但見袞袞馬頭塵,匆匆駒隙影耳,烏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知此妙,則東坡所謂“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鶴林玉露》
此文開門見山,以宋人唐庚的兩句詩點(diǎn)出《山靜日長》的題目。作者隱居山中,對山靜日長的環(huán)境深有體會,因而下文便對這種環(huán)境展開具體描述。先寫山靜:地處深山的庭院,蒼苔盈階,落花滿徑,松影參差,門口無敲門之聲,上下有鳥兒鳴叫,正是“鳥鳴山更幽”的境界。接著通過作者下午的生活寫日長:午睡之后,煮茗讀書;山間散步,憩息泉林;歸家用餐,寫字吟詩;步出溪邊,與友共話;倚杖柴門,面對夕陽溪月、牧童晚歸。文章按時間順序具體記述作者一個下午的生活經(jīng)歷,由豐富的生活內(nèi)容以見日長。因為作者對山靜日長的境界具有切身體會,因而就更加感到唐庚“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之句可謂妙絕。如果文章至此而止,那么就只不過停留在描述清幽之境、贊賞絕妙之句的水平上。然而,作者的筆鋒突然一轉(zhuǎn),說作者雖識此句之妙,其他人卻多不識之。原因就在于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但見“袞袞馬頭塵,匆匆駒隙影”,亦即與山靜日長相反,只見塵世的喧囂,光陰的迅疾。相對之下,表現(xiàn)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者的鄙視。最后,文章引用蘇軾的詩句再次肯定山靜日長的生活,使作者的思想觀點(diǎn)更加突出鮮明。
羅大經(jīng)一生只做過幾任小官,終因官場矛盾而被劾罷官,隱居深山。因此他厭惡官場的角逐,熱愛清幽的山居生活。本文正是他個人生活和思想的寫照。作品扣緊唐庚的兩句詩展開記述和議論。開始引出這兩句詩之后,忽然宕開,記述作者的山居生活。實際上,作者的山居生活正是這兩句詩的具體表現(xiàn)。然后,由山居生活再回到唐庚的詩句,個人因切身的生活經(jīng)驗而深深體會到這兩句詩的絕妙,而追名逐利者卻不可能知此詩之妙,從而使文章前后呼應(yīng)綰合。全文開闔自然,渾然一體。厭棄官場,歌頌隱逸,是古代文人寫得很多的題材,但此文以貌似論詩的形式出之,便覺面目一新。作品敘事簡明扼要,寫景雖寥寥數(shù)語而鮮明如畫,議論由敘事寫景自然引出,要言不繁,從而形成了作品簡樸生動的語言風(fēng)格。
上一篇:《山居賦序·〔南朝·宋〕謝靈運(yùn)》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市隱齋記·〔金〕元好問》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