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馮夢龍
有持竹竿入城者,橫進(jìn)之不得,直進(jìn)之不得,截之則又可惜也。正躊躇間,旁人曰:“十里外有李三老,智人也,盍與商之。”適三老騎驢而至,眾欣躍往迎,見其坐于尻上,問云:“曷不坐中央?”曰:“韁繩長耳。”
——《笑府》
〔注釋〕 盍(hé):何不。 尻(kāo):臀部。
一個蠢人拿著長竹竿進(jìn)城,橫直皆不能進(jìn),從中截斷又覺可惜。他周圍還有許多圍觀者,群聚而無良法,讀至此,令人忍俊不禁。有人說:“十里之外有個叫李三老的,是個智多星,何不向他請教?”此時讀者也一定把期望也集中在李三老身上。這時李三老恰恰騎驢而至,“眾欣躍往迎”,可見人們對他矚盼之殷。很奇怪,他騎在驢的屁股上。問之,他回答說:是因為韁繩太長的緣故。故事到此結(jié)束。作者沒有寫明李三老如何為持竹竿的蠢人出謀劃策,但一切俱見于言外了。
令人不解的是像李三老這種蠢貨為什么被眾人推許為“智者”,并受到眾人一致的信任。推其原因大約不外兩點。一是由于偶然的機(jī)緣、或誤打誤撞地做過一兩件漂亮的聰明事,被眾人看到眼中,記在心上,從此被樹為“智者”的形象。“眾人”,特別是封建時代多為文盲的“眾人”,他們的智力水平尚處于童年時代,缺乏獨立思考的習(xí)慣,在思想意識上和感情趨向上都有一種很強(qiáng)烈的依賴感,他們有了疑難之事,自然而然要想到自己所樹立的形象(包括神靈和現(xiàn)實中的人)。李三老既然有了偶然機(jī)緣被眾人樹為智者,便自然會受到眾人的迷信乃至崇拜。另外一點是名聲浪得,以訛傳訛。封建時代傳播工具不發(fā)達(dá),人們口耳相傳,遂失其真。人們往往喜歡根據(jù)自己的好惡去改變所傳播的事實,一件事情經(jīng)過三四次傳播,大多失去了本來的面目。古有從“春雨如膏”訛傳為“周文王像大餅”的笑話(從“春雨如膏”被人發(fā)揮成“夏雨也如膏”,繼而訛傳為“夏禹也如糕”,再被發(fā)揮成“周文王像大餅”),李三老這樣的人被人們稱為智者,甚至被眾人迷信和崇拜,一定也有個以訛傳訛的過程。古往今來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大約是共同的。李三老騎驢尻的故事不過把這個道理漫畫化了而已。
上一篇:《昏鏡詞引·〔唐〕劉禹錫》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世衡喜藏書·〔北宋〕沈括》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