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張大復(fù)
一鳩呼雨,修篁靜立。茗碗時供,野芳暗度,又有兩鳥咿嚶林外,均節(jié)天成。童子倚爐觸屏,忽鼾忽止。念既虛閑,室復(fù)幽曠,無事坐此,長如小年。
——《梅花草堂筆談》
這篇短文風(fēng)韻疏淡,寫景細(xì)致縝密,宛若一幅曠野幽居圖,然此中又有畫不就之處。
文章開首二句即白描寫景,突出一個“靜”字。“鳩”即鸤鳩(又稱斑鳩),民間稱為布谷鳥。相傳它能催耕報農(nóng),宋蔡襄《稼村詩》中有“布谷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的句子。由此亦可知道文中所描繪的景物節(jié)候在初春。“修篁”是高大叢生的竹林,“靜立”形容其肅穆挺拔之狀,南朝謝莊《月賦》有“風(fēng)篁成韻”句,但此時沒有風(fēng),林中一片凝寂,唯有一布谷鳥在鳴叫傳響,報告雨天的來臨,此中的動靜之致,頗像王籍“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若耶溪》)的韻味。此二句寫室外之景。“茗碗”以下轉(zhuǎn)入室內(nèi),落到人事。描寫作者品茗啜茶時的雅趣,他一盞在手,茶香更兼花香,其傳神處在于“暗度”二字,不知不覺,似有似無,馥郁如縷,沁人心脾,此“暗度”之謂也。更何況是“野芳”,它不同于市井苑囿中濃郁襲人芬香,而別具幽邃清遠(yuǎn)的自然韻致。“又有”二句承上面文意,進(jìn)一步描寫自己在品茶時的野趣。“兩鳥咿嚶林外,均節(jié)天成。”“均”是中國古代樂器的調(diào)律器;“節(jié)”是一種民族古樂器,用竹編成,可以拍之成聲。這里比喻二鳥鳴叫對語,猶如發(fā)自天籟、不假人為的自然音樂。如此,則佳茗花香伴之以咿嚶鳥語,其幽寂的雅致,林野的情趣,已宛然若在目前。環(huán)顧周圍,更有疏懶的僮仆,身倚香爐,肩靠畫屏,憨態(tài)可掬,時鼾時止,襯托出主人閑居無事,清寂至極的生活氛圍。最后四句是綰合題目,抒發(fā)作者野居此坐的情趣。“念既虛閑,室復(fù)幽曠,無事坐此,長如小年。”“小年”在此形容一日之長。宋唐庚《醉眼詩》有“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作者心虛身閑,地遠(yuǎn)室曠,既無功名利祿之心累,亦無車馬往返之身累,村野幽居,聊此卒歲,清閑靜寂之極,幾乎泯絕了時間的界限,凝結(jié)為太古時的永恒。
據(j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引《江南通志·文苑傳》云,其《梅花草堂筆記》,“乃其喪明以后追憶之作”。故此文中抒發(fā)的幽野清寂之趣,實亦透露出作者在明亡后不復(fù)與世相聞的遺民之哀。
上一篇:《楚莊絕纓·〔西漢〕劉向》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比竹余音序·〔近代〕王闿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