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馮夢龍
吳中某富翁有呆子,年三十,倚父為生。父年五十矣,遇星家推父壽當八十,子當六十二。呆子泣曰:“我父壽止八十,我到六十以后,那二年靠誰養活?”
——《雅謔》
〔注釋〕 星家:指依據星象預卜吉兇的人。
在歐洲和美國一些家庭中,孩子長到十八歲,經濟要獨立,自己謀取衣食。如果繼續住在父母家中是要交食宿費的。他們讀大學也主要靠自己,即使父母是腰纏萬貫的富翁,兒女也不愿依賴他們。這些在西方的常事常情,卻往往被我們看成是人情之薄,因為這和我們的傳統是大相徑庭的。在中國,只要父母在,孩子仿佛永遠長不大。不僅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在七、八十歲的父母的眼中往往是“娃娃”,而且子女滿堂的人,只要父母在,并有一定的地位,他就永遠以父母為靠山。甚至,父母作古了,他也是某某人的兒子。這好像成為一種習見而不怪的風俗。笑話中的“呆子”,由于其父是富翁,已經三十歲了,還靠五十歲的父親養活。他是立志吃父親一輩子的,因此,當算命者推算其父壽數可至八十歲,子壽數為六十二歲時,他竟哭了起來,擔心父親去世后兩年,無人養活他。這是個極端的例子,因此引起人們的訕笑,并會斥責“呆子”沒有出息。可是靠老子、吃老子的現象可以說還未消失,因此這個笑話還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有人利用這種舊習,假冒有個闊老子,居然能招搖撞騙,身價百倍。更為可笑的是,那些沒有闊老子可倚靠的,也要造出一個,作為自己的精神支點。像阿Q這樣倒運的人物,他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而且是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并無靠山。可是他在與人口角時,也會瞪著眼睛說:“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可是“先前闊”并沒有給他帶來什么實際利益,他沒有因此獲得未莊村民的尊敬,也未使他能夠力克強敵、戰勝對手,甚至不能以此騙得一飽餐。“先前闊”所招致的只是人們的嘲笑和侮蔑,它只給阿Q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這一點直到死他都沒有覺悟,可哀也夫!
由此想及我們的民族有一種集體無意識形象,即習慣于把精神的支撐點放在過去,托庇于祖蔭。在不順利的時候,總愛搬出祖宗的光輝業績為自己打氣,卻很少向未來汲取激情。這是在精神上缺少獨立性的表現,是一種精神萎縮。一個民族真正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就必須戰勝這種精神萎縮。
上一篇:《博士家風·〔明〕江盈科》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大言·〔明〕陸灼》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