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劉基
僰人養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規旋矩折,應律合節。巴童觀而妒之,恥己之不如也;思所以敗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張而猴出,眾賓凝佇,左右皆蹈節。巴童佁然揮袖而出其茅栗,擲之地。猴褫衣而爭之,翻壺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離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師戰者,蠢然而蟻集,見物而爭趨之,其何異于猴哉!
——《郁離子》
一篇生動有趣而富于哲理的寓言。題為《僰人舞猴》,其實題不對文,應該叫《巴童戲猴》才是。
文中的巴童,是占主要地位的人物。“觀而妒之,恥己之不如”,很難說有何不好,問題在這個“妒”引出的手段。有人把嫉妒分成西方、東方式兩類,說甚么西方的嫉妒引人暗下決心超過對手,而東方的嫉妒則使用各種暗害中傷手段使對手失敗。分類并不科學,多少有些美化西方之嫌,但得承認因嫉妒而損人利己的人,確是古已有之,隨手可以拈出幾例來。劉基筆下的巴童就是一例。
毫無疑問,養猴的僰人是一位優秀的馴獸師。他可以把頑劣好動的猴群,“衣之衣而教之舞”,訓練到“規旋矩折,應律合節”的熟練程度,應該說是很成功的。可是,這個狡黠的巴童仍然從“規旋矩折,應律合節”的猴群中看出它們致命的弱點。他抓出幾把茅栗,就使得猴性大發,原形畢露,翻壺倒案,潰不成軍。巴童達到了他預期的目的。他所以能取勝,因為他熟悉猴性猴情,這種動物可以在表面的規定動作上達到某些要求,但它的貪婪好動,經不起食物引誘的本性,是難以改變的。以利攻其心,必勝無疑。由此,劉基在文后慨乎言之:“今之以不制之師戰者,蠢然而蟻集,見物而爭趨之,其何異于猴哉!”今天讀來,仍覺其味酸苦,回味無窮!
上一篇:《催科·〔明〕江盈科》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冬草賦·〔南朝·梁〕蕭子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