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江西詩詞·南宋前期江西詩歌·楊萬里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縣)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及第,授贛州司戶,后調任永州零陵縣丞,得見謫居在永州的張浚,多受其勉勵與教誨。孝宗即位后,張浚入相,即薦楊萬里為臨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喪,服滿后改知奉新縣。乾道六年(1170)任國子博士,始為京官,不久遷太常丞,轉將作少監。淳熙元年(1174)出知漳州,不久改知常州。六年,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后升為廣東提點刑獄。不久,召還為吏部員外郎,升郎中。十三年,任樞密院檢詳官兼太子侍讀。十四年,遷秘書少監。高宗崩,萬里因力爭張浚當配享廟祀事,觸怒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后,召為秘書監。紹熙元年(1190),為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官。后出為江東轉運副使,又改知贛州。楊萬里未任,乞祠官而歸。開禧二年(1206),在憂憤中離世。謚文節。關于楊萬里的生平,《宋史·楊萬里傳》有詳細記載:
楊萬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張)浚入相,薦之朝……陳俊卿、虞允文為相,交薦之,召為國子博士……遷太常博士,尋升丞,兼吏部右侍郎官,轉將作少監,出知漳州,改常州,尋提舉廣東常平茶鹽……王淮為相,一日,問曰:“宰相先務者何事?”曰:“人才。”又問:“孰為才?”即疏朱熹、袁樞以下六十人以獻,淮次地擢用之……高宗未葬,翰林學士洪邁,不俟集議配享,獨以呂頤浩等姓名上,萬里上疏詆之,力言張浚當預,且謂邁無異指鹿為馬。孝宗覽疏不悅,曰:“萬里以朕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閣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紹熙元年,借煥章閣學士為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官……乞祠,除秘閣修撰,提舉萬壽宮,自是不復出矣。寧宗嗣位……升煥章閣待制,提舉興國宮……明年(開禧二年)升寶謨閣學士,卒,年八十三,贈光祿大夫。
萬里為人剛而褊。孝宗始愛其才,以問周必大,必大無善語,由此不見用。韓侂胄用事,欲網羅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嘗筑南園,屬萬里為之記,許以掖垣。萬里曰:“官可棄,記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臥家十五年,皆其柄國之日也。侂胄專僭日益甚,萬里憂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憂國也,凡邸吏之報時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萬里慟哭失聲,亟呼紙書曰:“韓侂胄奸臣,專權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又書十四言別妻子,筆落而逝。
萬里精于詩,嘗著《易傳》行于世。光宗嘗為書“誠齋”二字,學者稱誠齋先生,賜謚文節。[1]
楊萬里為南宋中期“中興四大詩人”之一。關于“中興四大詩人”,曾有不同說法。尤袤稱“中興四大詩人”為范成大、楊萬里、蕭德藻和陸游;楊萬里稱“中興四大詩人”為尤袤、蕭德藻、范成大、陸游;元代后則逐漸固定為尤、楊、范、陸四人。相關說法如:
近代風騷四詩將。原注:四人:范石湖、尤梁溪、蕭千巖,陸放翁。(楊萬里《謝張功父送近詩集》)
蕭千巖機杼與誠齋同,但才慳于誠齋,而思加苦,亦一生屯蹇之驗。同時獨誠齋獎重,以配范石湖、尤遂初、陸放翁。[2]
宋中興以來,言治必曰乾淳,言詩必曰尤、楊、范、陸。其先或曰尤、蕭,然千巖早世不顯,詩刻留湘中,傳者少,尤、楊、范、陸特擅名天下。[3]
南宋初詩人,推尤梁溪、蕭千巖、范石湖、陸渭南四家……蕭集世不傳……后人乃以誠齋易之,稱尤、楊、范、陸,而蕭千巖姓名,世或有不知者矣……按蕭名德藻,字東夫……姜白石之婦翁也。[4]
南宋初詩人,推尤梁溪、蕭千巖、范石湖、陸渭南四家……蕭集世不傳……后人乃以誠齋易之,稱尤、楊、范、陸,而蕭千巖姓名,世或有不知者矣……按蕭名德藻,字東夫……姜白石之婦翁也。[4]
楊萬里的創作道路是曲折的,經過了由廣學博取、轉益多師,最后面向現實、師法自然的過程。他早年學詩從江西詩派入手,后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在零陵自焚其少作千余首,決心跳出江西詩派的窠臼;后又學陳師道五律;又改而學習王安石和晚唐詩人的絕句,最后終于領悟到應該擺脫前人的藩籬而自成一家,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誠齋體”。他在《誠齋荊溪集序》中說到這一曲折的歷程:
予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后山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于唐人。學之愈力,作之愈寡……故自淳熙丁酉之春,上塈壬午,止有詩五百八十二首,其寡蓋如此……戊戌三朝,時節賜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詩,忽若有寤,于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后欣如也。試令兒輩操筆,予口占數首,則瀏瀏焉無復前日之軋軋矣,自此,每過午,吏散庭空,即攜一便面,步后園,登古城,采擷杞菊,攀翻花竹,萬象畢來獻予詩材,蓋麾之不去,前者未讎,而后者已迫,渙然未覺作詩之難也。[5]
楊萬里的詩學理論與創作道路相關聯,分為三方面:
(1)發展江西詩論。楊萬里自稱在創作上脫卻江西詩派樊籬,事實上,他對江西詩派的精華,如從有法到無法,講究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的理論是極為嘆服的,并將其吸收進自己的理論中。如:
詩家用古人語,而不用其意,最為妙法。[6]
學詩者,于李杜蘇黃詩中,求此等類,誦讀沉酣,深得其意味,則落筆自絕矣。[7]
初學詩者,須學古人好語,或兩字,或三字。[8]
詩有實字,而善同之者以實為虛……有用法家吏文語為詩句者,所謂以俗為雅。[9]
詩固有以俗為雅,然亦須經前輩取熔,乃可因承爾。[10]
對此,其鄉人周必大也有很清楚的認識,其《跋楊廷秀石人峰長篇》云:
今時士子見誠齋大篇短章,七步而成,一字不改,皆掃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脅之語,至于狀物姿態,寫人情意,則鋪敘纖悉,曲盡其妙,遂謂天生辯才,得大自在,是固然矣。抑未知公由志學至從心,上規賡載之歌,刻意風雅頌之什,下逮《左氏》《莊》《騷》、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以及本朝,凡名人杰作,無不推求其詞源,擇用其句法。五六十年之間,歲鍛月煉,朝思夕維,然后大悟大徹,筆端有口,句中有眼,夫豈一日之功哉![11]
(2)推崇晚唐及半山風味。楊萬里與江西詩派諸人所不同的是,他大力提倡晚唐詩風,追求“晚唐異味”。楊萬里作詩從江西詩派入手,因此也發現江西派詩歌越來越多的流弊,在不滿中脫出江西詩派,轉向與江西派詩歌審美趣味迥然不同的晚唐詩風及類于晚唐詩風的王安石“半山風味”,大力提倡“去詞”“去意”,追求“味外之味”。他認為:
晚唐諸子雖乏二子(指李白、杜甫)之雄渾,然好色而不淫,怨誹而不亂,猶有《國風》《小雅》之遺音。[12]
笠澤(陸龜蒙)詩名千載香,一回一讀斷人腸。晚唐異味同誰賞,近日詩人輕晚唐。[13]
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勝其甘……三百篇之后,此味絕矣,惟晚唐諸子差近之。[14]
受業初參且半山,終須投換晚唐間。《國風》此去無多子,關捩挑來只等閑。[15]
五七字絕句最少,而最難工,雖作者亦難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與介甫最工于此。[16]
對于楊萬里的崇唐,后人評道:
“半山便遣能參透,猶有唐人是一關”,誠齋楊廷秀詩也。一關殆言一膜之隔,未盡透徹者。又有《送彭元忠詩》:“學者初學陳后山,霜皮晚盡山谷寒。近來別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關。”此殆楊廷秀學詩法,故數以為喻。[17]
自作《江湖集》序曰:“予少作有詩千余篇,至紹興壬午,皆焚之。”大概江西體也。今所存曰《江湖集》者,蓋學后山及半山及唐人者也。[18]
《讀唐人及半山詩》云:“半山便遣能參透,猶有唐人是一關。”此與嚴滄浪論半山之語相合,豈滄浪用此耶!然誠齋之參透半山,殊似隔壁聽耳,又不知所謂唐人一關在何處也。[19]
(3)創新求活,獨師自然。楊萬里幾經波折地學詩,最終悟出作詩不應只是師法前人,于是自筑詩壇,倡導直接師法自然,其詩學理論因此呈現出創新求活、講究含蓄韻味的精神。其云:
問儂佳句如何法?無法無盂也沒衣。(《酬閤皂山碧崖道士甘叔懷》)
傳派傳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風流。黃陳籬下休安腳,陶謝行前更出頭。(《跋徐恭仲省干近詩》之三)
筆下何知有前輩,醉中未肯赦空瓶。(《迓使客夜歸》)
城里哦詩枉斷髭,山中物物是詩題。(《寒食雨中同舍約游天竺》)
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下橫山灘頭望金華山》)
學詩須透脫,信手自孤高。(《和李天麟二首》之一)
不是胸中別,何緣句子新?(《蜀士甘彥和寓張魏公門館,用予見張欽夫詩韻作二詩見贈,和以謝之》)
詩家不愁吟不徹,只愁天地無風月。(《云龍歌調陸務觀》)
今代詩人后陸云,天將詩本借詩人。(《跋陸務觀劍南詩稿二首》之一)
春花秋月冬冰雪,不聽陳言只聽天。(《讀張文潛詩》)
千峰為我旋生妍,我為千峰一哂然。(《晨炊白升山》)
蓋嘗觀乎列御寇、楚靈均之所以行天下者乎?……彼其于舟車,且烏乎待哉?……(靈均)蓋有待乎舟車而未始有待乎舟車者也。今夫四家者流,蘇似李,黃似杜。蘇李之詩,子列子之御風也,杜黃之詩,靈均之乘桂舟駕玉車也。無待者,神于詩者歟?有待而未嘗有待者,圣于詩者歟?[20]
夫詩何為者也?尚其詞而已矣,曰:“善詩者去詞。然則尚其意而已矣。曰:善詩者去意。然則去詞去意,則詩安在乎?曰:去詞去意,而詩有在矣。然則詩果焉在?曰:嘗食夫飴與荼乎?人孰不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勝其甘。詩亦如是而已矣。[21]
對于楊萬里的“師法自然”理論,后人評道:
楊誠齋曰:“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余深愛其言。[22]
誠齋嘗言“古人之詩,天也,今人之詩,人焉而已”。此二語包孕千古,不似講翻案法者。[23]
此外,楊萬里也很注重傳統的詩歌美刺比興作用,其《詩論》云:
《詩》也者,矯天下之具也……《詩》果寬乎?聳乎其必譏,而斷乎其必不恕也。《詩》果不嚴乎?……詩人之言,至發其君宮闈不修之隱匿,而亦不舍匹夫匹婦“復關”、《溱洧》之過,歌詠文武之遺風余澤,而嘆息東周列國之亂。哀窮屈,而憎貪讒。[24]
楊萬里一生寫作極為勤奮,相傳有詩二萬余首,今存由其長子楊長孺編定的《誠齋集》,有詩文133卷,存詩4200余首,在題材內容與藝術形式上頗具特色。
楊萬里詩作,大部分是描寫山川風光、自然景色的寫景抒情之作和應酬之作。如:
故園今日海棠開,夢入江西錦繡堆。萬物皆春人獨老,一年過社燕方回。似青如白天濃淡,欲墮還飛絮往來。無那風光餐不得,遣詩招入翠瓊杯。(《春晴懷故園海棠》)
晚風不許鑒清漪,卻許重簾到地垂。平野無山遮落日,西窗紅到月來時。(《晚風》)
石橋兩畔好人煙,匹似諸村別一川。楊柳陰中新酒店,葡萄架底小漁船。紅紅白白花臨水,碧碧黃黃麥際天。正爾清和還在道,為誰辛苦不歸田?(《過楊村》)
君居東浙我江西,鏡里新添幾縷絲。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兩相思。不應李杜翻鯨海,更羨夔龍集鳳池。道是樊川輕薄殺,猶將萬戶比千詩。(《寄陸務觀》)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楊萬里是一位理學家,《宋史》把他列入《儒林傳》中,但他并不像一般理學家那樣將詩歌作為圖解理學思想的工具,而是吸取其理學精華,以哲學家的眼光來觀照自然物象,使平凡的自然風物和日常生活既富于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趣。如: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欄。(《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終夜鳴。流到溪前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宿靈鷲禪寺》)
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晚行望云山》)
野菊荒苔各鑄錢,金黃銅綠兩爭妍。天公支予窮書客,只買清愁不買田。(《戲筆》)
野菊荒苔各鑄錢,金黃銅綠兩爭妍。天公支予窮書客,只買清愁不買田。(《戲筆》)
四首詩所詠寫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常的景物和普通的人生經歷,但經楊萬里一表達卻給人以新鮮的感受。這除了因為詩作語言的活潑和聯想的豐富外,更重要的是詩人對自然和人生持有的獨特體驗和感悟。
楊萬里還是一位愛國志士,他一生關心國家命運,留下了不少抒寫愛國憂時、表現民生的詩篇。特別是他擔任金國賀正旦使的接伴使時,因為往來江、淮之間,迎送金使,他親眼看到淪喪于金國的宋朝大好河山和淪陷區的中原父老,心中有無限感慨,寫下了不少愛國的詩篇。如: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初入淮河四絕句》其一)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初入淮河四絕句》其三)
手麾日三舍,身馭月重輪。始是峨岷秀,前無社稷臣。向來元破斧,何用更洪鈞。只使江淮草,明年不作春。(《故少師張魏公挽詞三章》之二)。
焦山東,金山西,金山排霄南斗齊。天將三江五湖水,并作一江字揚子。來從九天上,瀉入九地底。遇岳岳立摧,逢石石立碎。乾坤氣力聚此江,一波打來誰敢當。金山一何強,上流獨立江中央。一塵不隨海氣舞,一礫不隨海潮去。四旁無蒂下無根,浮空躍出江心住。金宮銀闕起峰頭,槌鼓撞鐘聞九州。詩人踏雪來清游,天風吹儂上瓊樓。不為浮生飲玉舟,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霽曉登金山》)
焦山東,金山西,金山排霄南斗齊。天將三江五湖水,并作一江字揚子。來從九天上,瀉入九地底。遇岳岳立摧,逢石石立碎。乾坤氣力聚此江,一波打來誰敢當。金山一何強,上流獨立江中央。一塵不隨海氣舞,一礫不隨海潮去。四旁無蒂下無根,浮空躍出江心住。金宮銀闕起峰頭,槌鼓撞鐘聞九州。詩人踏雪來清游,天風吹儂上瓊樓。不為浮生飲玉舟,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霽曉登金山》)
楊萬里這類詩作或寄托家國之思,或呼吁抗戰復國,或歌頌抗金將領,或諷刺賣國權奸,都是其愛國忠憤之情不得不發的結果。
其關心民生的詩作如:
大熟乃教得大晴,今年又是一升平。升平不在簫韶里,只在諸村打稻聲。(《至后人城道中雜興十首》之二)
問渠田父定無饑,卻道官人那得知。未送太倉新玉粒,敢先云子滑流匙?(《至后入城道中雜興十首》之三)
井字行都整,花香遠已甜。穗肥黃俯首,芒勁紫掀髯。風攪平云陣,聲松缺月鐮。不愁禾把減,高廩卻愁添。(《觀稼》)
楊萬里的這些愛國憂時、表現民生的詩篇,不像陸游詩那樣奔放、直露,而是將胸中萬千思緒加上理智的閘門,層層展示,欲縱還收,表現得深沉憤郁、含蓄不露,頗類杜甫的抑揚頓挫。
楊萬里詩歌的藝術特色,人們一般用“活法為詩”來概括。“活法”是呂本中、曾幾等人受禪宗影響提出的詩歌理論主張,但在創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則是楊萬里,他才是“活法為詩”的典型。這可以說是大多數詩論家的共識:
造化精神無盡期,跳騰踔厲即時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詩。[25]
誠齋萬事悟活法。[26]
誠齋出,真得所謂活法,所謂流轉圜美如彈丸者,恨紫微公(呂本中)不及見耳。[27]
年年花月無閑日,處處山川怕見君。箭在的中非爾力,風行水上自成文。[28]
我雖未見誠齋面,道得誠齋句里心。醉語夢書辭總巧,生擒括捉力都任。雄吞詩界前無古,新創文機獨有今。[29]
參禪學詩無兩法,死蛇解弄活潑潑。氣正心空眼自高,吹毛不動全生殺。生機熟語卻不排,近代獨有楊誠齋。[30]
文章一技,要自有活法,若膠古人之陳跡而不能點化其句語,此乃謂之死法……呂居仁嘗序江西宗派詩,若言靈均自得之,忽然有入,然后惟意所出,萬變不窮,是名活法。楊萬里又從而序之,若曰學者屬文,當悟活法。[31]
李屏山……晚甚愛楊萬里詩,曰:活潑刺底人難及也。[32]
楊萬里的“活法為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間的景物、動作、心情及感受,發現人們易于忽略的一些富于生活情趣與美感的景象。
在楊萬里詩中,很多題目一看就饒有興味,如《郡圃小梅一枝先開》《小池》《暮熱游荷池上》《水中山花影》《檄風伯》《夏夜玩月》《觀蟻》《食雞頭》《食蓮子》等。其他具體詩作如:
碧酒時傾一兩杯,船門才閉又還開。好山萬皺無人見,都被斜陽拈出來。(《舟過謝潭》)
坐看西日落湖濱,不是山銜不是云。寸寸低來忽全沒,分明入水只無痕。(《湖天暮景》)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宿新市徐公店》)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弄輕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之一)
對于這類詩,評論家們頗感興趣,論評不少,如:
詩家謂誠齋多失之好奇,傷正氣,若“梅子留酸軟齒牙(以下略)”極有思致,誠齋亦自語人曰:“工夫只在一捉字上。”[33]
誠齋楊氏乃有“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之句,得非默閱世變,中有感傷,此靜中見動意。[34]
可見,楊萬里確是把“活法”運用到了對生活的種種觀察和感受之中,目遇成詩,耳得亦成詩。
其二,想象奇特,立意新穎。楊萬里常常在他人不經意處著筆,展開出人意料的聯想,物我不分,展現出一個與人類息息相通的世界。對此,袁枚頗感驚奇,其云:
“白水遙連郭,青山直到門。”畏壘山人詩也,“野水白連郭,亂山青到門。”王子乘詩也。二詩各臻其妙,然觀楊誠齋“江欲浮天去,山疑渡水來”,則又瞠乎后矣。[35]
詩作如: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新柳》)
細草搖頭忽報依,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暮熱游荷池上》)
閉轎哪知山色濃,山花影落水田中。水中細數千紅紫,點對山花一一同。(《水中山花影》)
溪邊少立苦待月,月知人意偏遲出。歸來閉戶悶不看,忽然飛上千峰端。卻登釣雪聊一望,冰輪正掛攢松梢上。詩人愛月愛中秋?有人問儂儂掉頭。一年月色只臘里,雪汁揩磨霜水洗。八荒萬里一青天,碧潭浮出白玉盤。更約梅花作渠伴,中秋不是欠此段?(《釣雪舟中霜夜望月》)
峭壁呀呀虎擘口,惡灘淘淘雷出吼。泝流更著打頭風,如撐鐵船上牛斗。“風伯勸爾一杯酒,何須惡劇驚詩叟?端能為我霽威否?”岸柳掉頭獲搖手。(《檄風伯》)
其三,層次曲折,深婉多致,變化無窮,力避陳俗、平庸和直露。楊萬里在創作時特別注意層次的變化,在多變的層次之中體現其活法。他的詩作表面上似乎是一揮而就的草草幾筆,細細品味,卻領悟出他的精心安排。如《夏夜玩月》詩,內中分明的層次、奇特的想象、耐人尋味的理趣都不可能隨手寫就。
對此,前人有深透的評價:
宋詩人工于七言絕句而能不襲用唐人舊調者,以放翁、誠齋、后村為最,大略淺意深一層說,直意曲一層說,正意反一層側一層說。[36]
夫漢魏六朝詩豈不佳,但依樣畫胡盧,終落空套。作詩當求真是自己語。中晚唐以逮宋人,力去空套。宋詩中如楊誠齋,非僅筆透紙背也。言時摺其衣襟,既向里摺,又反而向表摺,因指示曰:他人詩只一摺,不過一曲折而已,誠齋則至少兩曲折。他人一折向左,再折又向左,誠齋則一折向左,再折向左,三折總而向右矣。生看誠齋集,當于此等處求之。[37]
其詩如:
大磯愁似小磯愁,篙稍寬時船即流。撐得篙頭都是血,一磯又復在前頭。(《過顯濟廟前石磯竹枝詞》)
仰頭月在天,照我影在地。我行影亦行,我止影亦止。不知我與影,為一定為二?月能寫我影,自寫卻何似?偶然步溪旁,月卻在溪里。上下兩輪月,若個是真底?唯復水似天?唯復天似水?(《夏夜玩月》)
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領取青天并入來,和月和天都蘸濕。天既愛酒自古傳,月不解飲真浪言。舉杯將月一口吞,舉頭見月猶在天!老夫大笑問客道:“月是一團還兩團?”酒入詩腸風火發,月入詩腸冰雪潑。一杯未盡詩已成,誦詩向天天亦驚。焉知萬古一骸骨,酌酒更吞一團月。(《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萬花川谷月下傳觴》)
其四,幽默風趣,調侃諧謔,在不經意中闡說理趣,表現了他詩化了的理學思想。楊萬里特別注意在日常生活的普通景象中融入自己的主觀領悟與體驗,使之帶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理趣,意即“不是胸中別,何緣句子新”(《蜀士甘彥和寓張魏公門館用予見張欽夫詩韻作二詩見贈和以謝之》)。這樣的詩作可以說是楊萬里把理學及禪宗觀物體驗方式引入詩歌的產物。相關評論如:
后村謂放翁學力也似杜甫,誠齋天分似李白,蓋落盡皮毛,自出機杼,古人之所謂似李白者,入今人之俗目,則皆俚諺也……見者無不大笑。嗚乎不笑不足以為誠齋之詩。[38]
舊讀楊誠齋絕句云:“飽喜饑嗔笑殺儂,鳳皇未必勝狙公。幸逃暮四朝三外,猶在桐花竹實中。”不曉所謂,晚始悟其微意。此自江東漕奉祠歸之作也。鳳雖不聽命于狙公,然猶待桐花竹實而飽,以花實況祠廩也,欲并祠廩掃空之耳。未幾,遂請掛冠。[39]
其作品如:
偶爾相逢細問途,不知何事數遷居?微軀所饌能多少?一獵歸來滿后車。(《觀蟻》)
其五,語言平易通俗,口語化,甚至有時直用民間俚俗之語,并化俗為雅,達到語俗而理不俗的詩歌境界,更增加了詩歌的幽默性與活潑性。
楊萬里詩歌語言淺顯曉暢,少典故而多俗語,讀來輕松活潑,自然清新,頗有民歌風味。但據錢鍾書先生的說法,這些詩中的俚辭諺語看似沖口而出,卻也是有出處的,并非信口胡謅。看來隨意平淡,卻也不無來處,這樣的“活法”正是錢鍾書所說的“不破壞規矩,又能夠變化不測,給讀者以圓轉而‘不費力’的印象”[40]。
放翁與楊誠齋同以詩名,誠齋專以俚言俗語闌入詩中,以為新奇,放翁則一切掃除,不肯落其窠臼。[41]
用方言入詩,唐人已有之。用俗語入詩,始于宋人而要莫善于楊誠齋。[42]
誠齋之詩,巧處即其俚處。[43]
以上所舉之詩皆有此特點,又如: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腳。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插秧歌》)
晚發丹陽館下,五更至丹陽縣。舟人及牽夫終夕有聲,蓋謳吟嘯謔以相其勞者。其辭亦略可辨,有云:“張哥哥,李哥哥,大家著力一齊拖。”又云:“一休休,二休休,月子彎彎照幾州。”其聲凄婉,一唱眾和,因檃栝之為《竹枝歌》云:
莫笑樓船不解行,識儂號令聽儂聲。一人唱了千人和,又得蹉前五里程。
月子彎彎照幾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殺人來關月事?得休休處且休休。(以上《竹枝歌》并序)
月子彎彎照幾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殺人來關月事?得休休處且休休。(以上《竹枝歌》并序)
楊萬里著力于創作思維方式與詩歌藝術風格的變革,其徹底投身自然、師法自然的創作態度,對自然萬物的充分觀察與細致描寫,獨具機杼,開辟了一個鮮活靈動的審美天地,推動了南宋及以后詩歌的發展,成為南宋詩風嬗變的顯著標志,在當代及后世都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評論者、學習者綿綿不斷,在文學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
誠齋詩名牛斗寒,上規《大雅》非小山。[44]
斯文宗主賴公歸,不使他楊僭等夷。四海聲名今大手,萬人辟易幾降旗。[45]
今日詩壇誰是主?誠齋詩律正施行。[46]
文章有定價,議論有至公。我不如誠齋,此評天下同。[47]
以人而論,則有……楊誠齋體。[48]
海外咸推獨步,江西橫出一枝。[49]
南渡后,楊廷秀好為新體詩,學者亦宗之。[50]
自中興以來,言詩者必稱尤、楊、范、陸。[51]
汪大紳道余詩似楊誠齋,范瘦生大不服,來告余。余驚曰:“誠齋,一代作手,談何容易!……其天才清妙,絕類太白,瑕瑜不掩,正是此公真處。”[52]
詩……皆由天性使然,非關學問。在唐,則青蓮一人……宋有楊誠齋。[53]
注釋
[1]脫脫等:《宋史》卷四三三。[2]劉克莊:《后村詩話》前集卷二,適園叢書本。[3]方回:《跋遂初尤先生尚書詩》,《桐江集》卷三,商務印書館影印宛委別藏本。[4]查慎行:《得樹樓雜鈔》卷六,見《升庵合集》,清光緒八年刊本。[5]楊萬里:《誠齋集》卷八十,《四部叢刊》本。[6]楊萬里:《誠齋詩話》,《歷代詩話續編》,第141頁。[7]楊萬里:《誠齋詩話》,《歷代詩話續編》,第139頁。[8]楊萬里:《誠齋詩話》,《歷代詩話續編》,第140頁。[9]楊萬里:《誠齋詩話》,《歷代詩話續編》,第148頁[10]楊萬里:《答盧誼伯書》,《誠齋集》卷六十六。[11]周必大:《周益國文忠公集·平園續稿》卷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2]楊萬里:《周子益訓蒙省題詩序》,《誠齋集》卷八十三。[13]楊萬里:《讀笠澤叢書》,《誠齋集》卷二十七。[14]楊萬里:《顧庵詩集序》,《誠齋集》卷七十八。[15]楊萬里:《答徐子材談絕句》,《誠齋集》卷三十五。[16]楊萬里:《誠齋詩話》,《歷代詩話續編》,第141頁。[17]葉寘:《愛日齋叢鈔》卷三,守山閣叢書本。[18]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清武英殿聚珍叢書本。[19]翁方綱:《石洲詩話》卷四,粵雅堂叢書本。[20]楊萬里:《江西宗派詩序》,《誠齋集》卷七十九。[21]楊萬里:《頤庵詩稿序》,《誠齋集》卷八十三。[22]袁枚:《隨園詩話》卷一,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23]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卷一,清道光二十九年刊本。[24]楊萬里:《誠齋集》卷八十五。[25]張镃:《攜楊秘監詩一編登舟因成二絕》,《南湖集》卷七,知不足齋叢書本。[26]周必大:《次韻楊廷秀待制寄題朱氏渙然書院》,《平園續稿》卷一,清道光二十八年刊本。[27]劉克莊:《江西詩派小序·總序》,《歷代詩話續編》,第486頁。[28]姜夔:《送朝天續集歸誠齋時在金陵》,《白石道人詩集》卷下,《四部叢刊》本。[29]項安世:《題劉都監所藏楊秘監詩卷》,《平安悔稿》卷五,清鈔本。[30]葛天民:《寄楊誠齋》,《葛無懷小集》,汲古閣影鈔南宋六十家集本。[31]俞成:《螢雪叢說》,《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黃庭堅和江西詩派卷》,第449頁。[32]劉祁:《歸潛志》卷八,知不足齋叢書本。[33]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中,清武英殿聚珍叢書本。[34]葉寘:《愛日齋叢鈔》卷三。[35]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四。[36]陳衍:《石遺室詩話》,《民國詩話叢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頁。[37]陳衍:《陳石遺先生談藝錄》,《民國詩話叢編》,第702頁。[38]呂留良等:《宋詩鈔》,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39]劉克莊:《后村詩話》前集卷二。[40]錢鍾書:《宋詩選注》,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255頁。[41]趙翼:《甌北詩話》卷六,清刊本。[42]李樹滋:《石樵詩話》卷四,清道光二十九年刊本。[43]翁方綱:《石洲詩話》卷四。[44]周必大:《奉新宰楊廷秀攜詩訪別次韻送之》,《省齋文稿》卷五。[45]袁說友:《和楊誠齋南海集詩三首》之一,《東塘集》卷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46]姜特立:《謝楊誠齋惠長句》,《梅山續稿》卷一,清鈔本。[47]陸游:《謝王子林判院惠詩編》,《劍南詩稿》卷五十三,汲古閣刊本。[48]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49]劉克莊:《題誠齋像二首》,《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三十六,《四部叢刊》本。[50]歐陽玄:《圭齋文集》卷八,《四部叢刊》本。[51]方回:《跋遂初尤先生尚書詩》,《桐江集》卷三。[52]袁枚:《隨園詩話》卷八。[53]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一。
上一篇:清代近代江西詩詞·近代江西詩詞·龍榆生詞及《詞學季刊》
下一篇:宋元江西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