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作者: 姚益心
【原文】: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原文作者】:李白
【鑒賞】:
王昌齡是盛唐的名詩人,也是詩人的好朋友。現在傳來消息說:他被貶了官,而且是貶到了距離京都長安非常遙遠的龍標(今湖南黔陽)。詩人心中頓時就像燃著了一把火。為了表達對朋友憂慮、關切、安慰的心情,詩人寫下了這首詩歌。
第一句說:楊花落盡,子規鳴啼,季節已經到了暮春了。
第二句說:就在這樣一個“匆匆春已歸去”的季節里,偏偏傳來了好朋友被貶龍標,正在渡過五溪向貶所走去的消息。“龍標”,在這一句中借指王昌齡。“五溪”,即雄溪、溪、酉溪、
溪、辰溪。在今湖南、貴州交界一帶,是去龍標的必經之地。
“聞道”、“過”這兩個詞用得十分傳神。“聞道”一詞細致地寫出了詩人在出乎意外聽到這一不幸消息時產生的種種震驚、婉惜、焦慮、悲痛的復雜感情。“過”字,使我們想像到王昌齡此去龍標,不但路途遙遠,而且要翻越一道道險山惡水。朋友的顛沛飄零,詩人的焦慮愁心都由這個動詞而刻畫出來了。
第三句說:我這一腔的憂慮和愁苦,只能托付給那團團的明月了。
第四句說:請這個團團的明月,把我的這顆“愁心”隨風交付給你。“夜郎”,唐代縣名,旁近龍標。
“愁”本來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抽象的感情,這里,詩人巧妙地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悲愁化成了一顆可以捉摸、可以捎寄的“愁心”。還異想天開地設想明月會把這顆“愁心”隨風捎給他的朋友,陪伴著朋友一直到達貶所。
這首詩歌寫得自然流轉,幾乎脫口而出,信手成章,但卻把詩人對朋友的一片真情表達得十分感人。特別是“愁心”這個比喻,既新又巧,別開生面。真稱得上是詩中的“神品”。
上一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除夜作》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