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懷古
作者: 陸永工
【原文】: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原文作者】:劉禹錫
【鑒賞】:
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西塞山(今湖北省大冶縣東)時,有感于西晉滅吳的往事而寫的。
公元280年,晉將王濬奉晉武帝之命,率領一支以“樓船”(多層的大船)組成的水軍,由益州(成都)出發,揚帆東進攻打吳國,最后迫使吳主孫皓在石頭城(即吳國都城金陵)舉旗投降。詩的前四句就是對這段史實的概括。雖是詠史,卻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感慨。詩人僅用一個“下”字來表現晉軍的行動,而對吳國的失敗則花了較多的筆墨進行渲染。如此安排,把戰敗者一方的不堪一擊,表現得非常突出。盡管他們以所謂“帝王之氣”作為精神安慰,又采取了以長達千尋(八尺為一尋)的鐵鎖來攔截江面上敵船進攻的軍事措施,但竟然統統在對方這一“下”里土崩瓦解。詩人以其疏密有致的描寫,展示了一幅形象生動的歷史畫卷,引起人們對東吳政權迅速覆亡原因的深深思索。
第五句、六句進一步抒發感慨,但涵蓋面卻更廣了。“幾回”二字值得玩味。詩人的意思是說:這段晉吳更替的往事固然令人喟嘆,但歷史上類似的事件決不是僅此一樁。而作為人事代謝的最好見證者,應該是眼前這西塞山下的滾滾長江水吧。這兩句詩,不僅巧妙地把詩人懷古的場所不露痕跡地點明,而且把筆觸伸向更為廣闊的歷史背景,使讀者聯想到更多的興衰往事,從而展開更高層次的回顧與反思。
最后兩句尤其富有余味。一方面,說明當今(唐代)正逢四海一家、全國統一的局面;另一方面,又展示出一幅具有悲涼意味的畫面:秋風蕭蕭,蘆荻搖搖,殘存的營壘依然可見。詩人以這樣的寫法來結束全詩,顯然有著他并未直接道出的言外之意:“四海為家”并不等于天下太平,興盛中蘊含著危機,回想紛紛往事,面對歷史陳跡,人們該在思想上敲起警鐘了吧?
全詩以寫古入,以寫今出,運用逐層深入的手法,成功地表達了作者借古喻今、鑒往知來的創作意圖。
上一篇:《行宮》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西宮春怨》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