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進不求名,退不避罪》鑒賞
〔地形〕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
【鑒賞】這是孫子論述的一個指揮作戰的將帥應該具有什么樣的道德品質的名言。劉寅注:“進不求戰勝之名,退不避違命之罪,唯民命是保而吾君是利,此乃國家之寶也。”顧福棠注:“進不求戰勝之名,實有利于國家而進也;退不避違命之罪,實有蹙國殘民之害而退也。”孫子在這里描述了在前線作戰的將帥應有這樣的精神境界:他向敵人進攻不是為了求得功名利祿,而是因為這樣對國家和人民有利;他撤退不避違抗君命之罪而要受到的懲罰,只是因為這樣做可以保護人民和軍隊不遭受毀滅性的打擊;他所做的一切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保護人民,并符合君主的根本利益。這樣的將帥,是國家的瑰寶啊!
三國魏明帝時,駐守于上庸(今湖北竹山縣)的蜀降將孟達在諸葛亮的誘惑下,準備聯合蜀、吳,反叛魏國朝廷。屯駐于宛城(今河南南陽市)的魏將司馬懿得知這一消息,立即著手征討。按照當時的法令,司馬懿要發兵征討,必須先上報朝廷,待批準后方可行動。但宛城離朝廷路途遙遠,孟達反叛又迫在眉睫。為爭取制敵時機,司馬懿在沒有得到朝廷詔令的情況下,果斷采取行動。他率軍晝夜兼程,僅用8天時間就到達上庸城下。司馬懿軍的到來,使孟達措手不及。由于時間短促,城防工事尚未堅固,孟達部屬見勢不妙,即出城投降。上庸很快被攻破,孟達兵敗被殺。魏將司馬懿“不求名”、“不避罪”,為保衛國家而“利合于主”,他沒有得到朝廷批準許可,便擅自率軍,迅速平定了一場降將勾結別國勢力的叛亂。司馬懿在晚年雖有專權篡位的跡象,但在早年還是忠心于魏君,對魏國政權的鞏固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孫子提出的對將帥思想品德的這一要求,在今天來說仍有其積極的現實意義。進攻不求名利,退卻不避罪過,只求保護人民,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如果把“利合于主”改為“利合于國”,其精神境界將更高。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地形者,兵之助也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