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主題篇·治軍有方》鑒賞
〔軍爭〕《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是故晝戰多旌旗,夜戰多金鼓。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勢〕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見吳王〕(貴賤少)長遠近習此教也,以為恒命。此素教也,將之道也。
【鑒賞】如何治理好軍隊,孫子認為,除了選擇好將帥、嚴明法制、用賞罰激勵士卒外,還必須在平時對士卒進行嚴格的訓練。《計》篇中孫子談論戰爭雙方勝負的條件,其中之一就是:“士卒孰練?”古代訓練士兵,用金鼓和旌旗。古兵書《軍政》說:“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金鼓、旌旗是古代指揮軍隊的信號。金是金屬制的打擊樂器,戰時鳴金就退卻、收兵,擂鼓就進攻、沖鋒。旌旗是帶領軍隊前進的標志,士兵跟著旌旗的方向進攻、沖擊。《軍爭》篇指出:“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軍隊士兵(即“民”)在金鼓旌旗的指揮下,進退整齊,步調一致,才能形成和發揮巨大的力量。關于軍隊如何訓練的問題,孫子在《勢》篇中又論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劉寅《孫武子直解》謂:“偏裨卒伍之分,十百千萬之數,各有統制。”曹操注:“旌旗曰形,金鼓曰名”;杜牧注:“夫形者,陳形也”;王晰注:“名者,各有其名號也。”孫子認為,指揮眾多的軍隊參加戰斗,像指揮寡少的軍隊一樣,必須依靠組織編制(“分數”)的嚴密,利用旌旗金鼓、隊形名號(“形名”)的變化。
對于軍隊應該嚴格地服從命令聽指揮的原則,在《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見吳王》篇中,孫子進一步強調: 必須使“(貴賤少)長遠近習此教也,以為恒命。此素教也,將之道也。”所謂“素教”、“恒命”,就是要在平素加強教育、操練,使士兵養成服從命令聽指揮的習慣,這是將帥一項極重要的工作。
軍隊必須訓練,歷史上許多軍事家都作過論述。司馬穰苴說: 軍隊訓練,必須“立卒伍,定行列,正縱橫”(《司馬法·嚴位》)。軍隊按一卒一伍的位置排開,規定其行列,整齊其縱橫,然后才能訓練“左右前后跪起”等隊列變化。吳起指出:“凡戰之法,晝以旌旗幡麾為節,夜以金鼓笳笛為節。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則進,金之則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從令者誅。三軍服威,士卒用命,則戰無強敵,攻無堅陳矣。”(《吳子·應變》)軍隊如此整齊,聽從指揮,“三軍服威,士卒用命”,一定要在平時加強訓練。齊國有軍事家認為,必須對士卒進行“五教: 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耳以號令之數;三曰,教其足以進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長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賞罰之誠。五教各習,而士負以勇矣”(《管子·兵法》)。這樣的“五教”,可謂相當細致。《六韜》中論述訓練士兵之法,說:“凡領三軍,有金鼓之節,所以整齊士眾者也。將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變法。”尉繚提出練兵從基層的“伍”開始:“伍長教其四人,以板為鼓,以瓦為金,以竿為旗,擊鼓而進,低旗則趨,擊金而退,麾而左之,麾而右之,金鼓俱擊而坐。”(《尉繚子·兵教》)由伍長、什長直到大將,層層負責,使全軍訓練扎扎實實地搞好。歷史上諸多軍事家訓練軍隊的做法,與孫子訓練軍隊的主張,是英雄所見略同。
歷史上由于軍隊訓練有素而取得勝利的戰爭,可以舉出很多。商朝末年,周武王姬發率領周國軍隊以及匯集而來的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八國聯軍,在商朝首都朝歌南郊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的廣場上舉行誓師大會。周武王在大會上發表誓詞,說:“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勖哉夫子!”(《尚書·牧誓》)周武王告訴討伐商紂的將士們: 今日進行伐紂之事,在行進中不超過六步、七步,便停下來,把隊伍整齊一下。戰士們,努力啊!在殺伐中,不超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便停下來,整齊一下。努力啊,戰士們!正是由于周軍及其盟軍,步調整齊,紀律嚴明,在與商軍的戰斗中很快取得了勝利,商紂自焚身亡。
《國語·齊語》詳細記載了齊桓公時齊軍的編制和訓練計劃。由于齊軍有著嚴密的“分數”組織和指揮系統,又有著“春以搜振旅,秋以狝治兵”的訓練措施,故齊軍在當時強于天下,“一戰帥服三十一國”,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任霸主。
晉國的軍隊也是訓練有素的。公元前589年齊晉鞍之戰,晉中軍元帥郤克中箭受傷,血流不止,無法擊鼓指揮軍隊作戰。同車的御者解張鼓勵說:“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于是,解張左手并執兩根韁繩,右手持鼓槌代郤克擊鼓。這時,“馬逸不能止,師從之”(《左傳·成公二年》)。晉軍在鼓聲指揮下,向齊師猛沖而來,因而獲得大勝。晉軍并沒有因主帥的受傷而停止進攻,全軍只聽鼓聲的指揮而奮勇沖擊。這說明“金鼓旌旗”真正起到了“一民耳目”的作用。晉軍之所以能在這次戰爭中獲勝,就因為它是一支如孫子所說的有“素教”、“恒命”的軍隊。由此可知,孫子關于軍隊訓練的主張如此高明,是從歷史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
上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戰前準備
下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出奇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