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農之望歲,固也。奈何以歲一不登而輟耕乎,且吾業已悔之,汝復蹈吾悔耶?
【譯注】
這句話的意思是,農民期望豐年,這是一定的。怎么能因為一年農業歉收而不再耕種了呢?并且我已經后悔棄儒從商了,難道你要重蹈我的覆轍也后悔一輩子嗎?
輯自張海鵬、王廷元《明清徽商資料選》。
【感悟】
這是歙縣商人汪珮勸慰他兩個弟弟的一句話,鼓勵他們即使這次失敗了孟子評論墨家的“兼愛非攻”時說的。他主張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故事鏈接】
徽商在教育子弟的時候,善于寓教于喻,具體形象地闡述道理。如歙縣商人汪珮,年輕時因家庭貧困,遵父命棄儒就賈,以供養兩個弟弟學習儒業。后來其大弟未中縣學,也準備棄儒就賈。汪珮勸導他,把一次科場失利喻作農民的一年歉收,以告誡其弟不可棄儒,頓時提高了其弟的覺悟,于是其弟“感公言,趣歸發憤,卒有文名”。又如歙縣商人方其柏“嘗戒其子矩曰:‘葛猶能屈其根,人胡不如?’”(民國《歙縣志》卷9,《人物志·義行》)以此誡子維護宗族利益。再如歙縣閔氏,其仲子“丁年陸沉,其黨諷之學賈曰:‘其利速,無寧以于思而希儻來。’”閔氏不想因為經商“利速”,而讓兒子放棄正在攻讀的儒業,為勸子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傾向,宜人曰:“樹木者芘非旦夕效也。”〔(明)汪道昆《太函集》卷55,《誥贈奉直大夫戶部員外郎程次公暨贈宜人閔氏合葬墓志銘》〕她以樹木成材為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耐心等待的重要和鍥而不舍追求的必要。用類似特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或道理,這可以深入淺出地講清道理,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明清徽商家庭能夠運用這種教育藝術,表明他們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社會文化知識。
【延伸閱讀】
通信教育子弟
明清時期,通過書信對子弟進行施教的徽商很多,他們在信中所傳達的教育內容也無所不包。如黟縣商人余光徽在長子就學他鄉時,他“書以諭之曰:‘為學當修身養性,藝術為次。’”(民國《黟縣四志》卷14,《雜志·文錄·余光徽傳》)以此教子明確讀書治學的目的。歙縣吳伯清“棄儒就賈淮海之間”不能經常回家,所以他不僅“寓書”其妻,囑咐她“善課兒”,而且直接與兒子吳士奇通信聯系,在兒子吳士奇始“成進士”時,他“以書戒曰:‘臣無二心,當矢策名之,始俗之漸人,中士尤難自持。’”誡子不要沾染官場的惡劣風習,并在信中寫下“寧靜”、“淡泊”作為其子為官時的信條(明吳士奇《綠滋館稿》卷5,《先大夫請狀》)。出身于休寧商人家庭的趙吉士回憶說:“不孝令交城時曾制羊裘奉(雙親),先大夫輒遺書切責。自是不孝兄弟雖絲粟不敢寄。”“丙辰秋,伯兄(趙吉端)出宰彌牟,先大夫手書時至,諄諄以‘盡忠補過,無曠厥職’為戒。”(清趙吉士《萬青閣自訂文集》,《先考介庵府君行述》)雖在萬里之外,封封家書卻已把其父的規誡和期望通統帶到,在其教誨下,兒子趙吉士“作吏業,置身家性命于度外,惟知殫瘁竭忠”(清趙吉士《萬青閣自訂文集》,《先妣汪恭人行述》)。
上一篇:《吾侄鮮兄弟,難自立,以市業分之,其善自保可無饑寒矣》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少習舉子業,已棄去,游廣陵淮陰間,以居積起家,家政悉倚孺人(吳氏)……泉布出入,不假簿記,籌算心計之,雖久,錙銖不爽處士既得孺人,無內顧慮,專精乘時,致資巨萬》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