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記載:劉備在漢中拒抗曹兵,曹操因戰事不利,想要回兵。軍官請示口令時,曹操說了“雞肋”二字。官吏們不明白什么意思。楊修就清理行裝,作走的準備。大家問他怎么知道要走。楊修說:“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雞肋:雞的肋部,肉極少,吃起來沒有味,扔掉了又有點可惜。比喻有用又無用的人,或有價值又無價值之事。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記載:劉備在漢中拒抗曹兵,曹操因戰事不利,想要回兵。軍官請示口令時,曹操說了“雞肋”二字。官吏們不明白什么意思。楊修就清理行裝,作走的準備。大家問他怎么知道要走。楊修說:“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雞肋:雞的肋部,肉極少,吃起來沒有味,扔掉了又有點可惜。比喻有用又無用的人,或有價值又無價值之事。
上一篇:《食不語,寢不言.》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下一篇:《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