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記載:齊國相國晏子出使到楚國去,楚王聽說晏子的口辭很好,就和底下的人商量一個辦法,想借此侮辱一下晏子。晏子到來后,楚王設宴招待他。席間故意捆綁了一個人來到楚王面前。楚王問,這人是干什么的?小吏說,是個小偷,齊國人。楚王對晏子說,齊國人原來長于偷盜?晏子站起來說:“嬰(晏子的名)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本段原是楚王以小偷為齊人一事來侮辱晏子,晏子說,齊國百姓在齊不偷,入楚則偷,大概是楚國社會風氣不好。這樣反過來使楚王感到難堪。淮:淮河。枳:zhí,極難吃的一種水果。本條兩句:橘樹生長在淮南,結的是香甜可口的橘子;生長在淮北,結的是又酸又澀的枳子。比喻人在齊國都是好人:一到楚國,就都成了小偷。借此反過來使楚王陷于被動。
上一篇:《橫看成嶺側成峰.》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下一篇:《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