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習名言大全·學習是花運用是果》的名人名言
有了知識而不運用,如同一個農民耕耘而不播種。
〔伊朗〕薩迪《薔薇園》
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于一只蜜蜂不釀蜜。
〔伊朗〕 薩迪《薔薇園》
光有知識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應用知識;光有意志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見諸行動。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德〕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的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
〔德〕馬克思《〈黑格爾法批判〉導言》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
〔德〕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哲學家們只要把自己的語言還原為它從中抽象出來的普通語言,就可以認清他們的語言是被歪曲了的現實世界的語言,就可以懂得,無論思想或語言都不能獨自組成特殊的王國,它們只是現實生活的表現。
〔德〕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
能作正確理論的人,也會創造。誰想創造,必須學會理論。
〔德〕 萊辛《漢堡劇評》
理論在變為實踐,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
〔俄〕列寧《怎樣組織競賽?》
離開革命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而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俄〕斯大林《列寧主義基礎》
理論上一切爭論而未決的問題,都完全由現實生活中的實踐來解決。
〔俄〕 車爾尼雪夫斯基《西方科學原著選讀》
理論知識是掌握自覺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礎。因此,掌握理論知識不僅不妨礙技巧的形成,而且恰恰相反,乃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條件。
〔俄〕贊科夫《和教師的談話》
智育包括: 獲得知識和形成科學世界觀,發展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腦力勞動文明,養成一個人在整個一生中對豐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需要。
〔俄〕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問題不在于學到的是什么樣的知識,而在于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
〔法〕 盧梭《愛彌兒》
要做各種各樣的研究,就應當實地去觀察而不應當僅僅是念書本。
〔法〕 盧梭《愛彌兒》
僅僅一個理論上的證明,也比五十件事實更能打動我。
〔法〕狄德羅《哲學思想錄五十》
只有理論才能激發和發揚發明創造精神。
〔法〕巴斯德《科學研究的藝術》
我們把別人的學問和見解保存下來,便算完事了嗎?我們必須把它們變為自己的。
〔法〕蒙田 《蒙田隨筆》
誰都不會死讀一本書。每個人都從書中研究自己,要不是發現自己就是控制自己。
〔法〕羅曼·羅蘭《羅曼·羅蘭文抄》
青年的敏感和獨創精神,一經與成熟科學家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相結合,就能相得益彰。
〔美〕貝弗里奇《科學研究的藝術》
一切關于實在的知識,都是從經驗開始,又終結于經驗。
〔美〕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
僅僅死記那些書本上可以翻到的東西,什么事件啦,人名啦,公式啦,等等,根本就不用上大學。我覺得,高等教育必須充分重視培養學生會思考和探索問題的本領,人們解決世界上的問題,靠的是大腦的思維和智慧,而不是照搬書本。
〔美〕愛因斯坦《科學家軼事》
知識不能單從經驗中得出,而只能從理智的發現同觀察到的事實兩者的比較中得出。
〔美〕愛因斯坦《科學發現縱橫談》
親眼目見的東西,還得親手摸一摸才知道虛實。
〔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知識是果樹,知識的應用就是果樹上結出的果實。
〔阿拉伯〕伊本·穆加發《卡里來和笛木乃》
為學不限于讀書……。學問的要訣,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學問,便等于無學。
〔日〕 福澤諭吉 《勸學篇》
人類用認識的活動去了解事物,用實踐的活動去改變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制造宇宙。
〔意〕 克羅齊《美學原理》
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
〔意〕 達·芬奇 《論繪畫》
有價值的書籍,必須好好學習;學習到的知識,必須嚴格運用。
〔印度〕瓦魯瓦爾《古拉爾箴言》
理論的知識比經驗的知識要優越得多。
〔英〕赫·斯賓塞《教育論》
沒有實踐的科學家,猶如不去釀蜜的蜜蜂。
《俄羅斯諺語》
自知有知識不用之于世,猶如燈只點在瓦甕里。
《俄羅斯諺語》
舞劍是一回事,作戰是另一回事。
《英國諺語》
求學如同吃東西一樣,得益的是自己去做的人,并不是看人去做的人。
《英國諺語》
真理的長河里流淌著的是實踐的汗汁。
《英國諺語》
知識是一座寶庫,而實踐是開啟寶庫的鑰匙。
《英國諺語》
大膽的嘗試等于一半成功。
《英國諺語》
學者不付諸實踐等于樹木不結果。
《土耳其諺語》
镢頭硬不硬,土地做鑒定。
《莫桑比克諺語》
不聯系實際的學者,正好像是無蜜的蜂窩。
《阿富汗諺語》
知識是一匹無私的駿馬,誰能駕馭它,它就會為誰效力。
《蒙古諺語》
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春黍也,以錐飡壺也,不可得之矣。
(戰國)荀況《荀子·勸學》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戰國)荀況《荀子·儒效》
察伯樂之圖,求騏驥于市。
(漢)班固《漢書·枚福傳》
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集解》
智不務多,務行其所知。
(唐)魏征《群書治要·體論》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
(宋) 朱熹 《近思錄集注》
為學之實,因在踐履,茍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則所踐履者又未知其果為何事也。
(宋) 朱熹 《答曾元可書》
曾讀《荔支譜》,品品諶第一。較量滋味論高低,大抵聞名不聞實。
(宋)楊昢《玉泉院荔支軒》
茍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不在于學。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一《上皇帝萬言書》
多聞識者,猶廣儲藥物也,知所用為貴。
(宋)楊時《二程粹言·論學篇》
百工治器,必貴于用。器而不可用,工不為也。學而無所用,學將何為也!
(宋)楊時《二程粹言·論學篇》
生而不知學,與不生同,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
(宋)黃晞《聱隅子》
知,譬則目也;行,譬則趾也。
(宋) 楊萬里《庸言》
學不必博,要之有用; 任不必達,要之無愧。學而不用,涂車當靈也,仕而有愧,鶴軒虎冠也。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
能讀而不能行,是猶鳳鳴而鷙翰,雖胸中有萬卷,身為行秘書,謂之不讀書。
(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
學貴知要,不在貪多; 用貴適時,不專泥古。
(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
講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謂真知矣。徒講而不行,則遇事終有眩惑。
(明)王廷相《與薛君采二》
為學最要務實。知一理則行一理,知一事則行一事。
(明) 薛瑄《讀書錄》
學者不患立志不高,患不足以繼之耳;不患立言不善,患不足以踐之耳。
(明)薛應旎《薛方山紀述》
道不虛談,學務實。
(明)李贄《焚書·定林庵記》
能讀不能行,所謂兩足書櫥。
(清) 申居鄖《兩巖贅語》
讀得書來,口會說,筆會做,都不濟事,須是身上行出,才算學問。
(清)顏元《習齋記余·答齊篤公秀才贈號書》
真知即可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清)顧東橋《答人論學書》
人類認識的歷史告訴我們,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了它們的不完全性。許多理論是錯誤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
毛澤東《實踐論》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理愈明而用愈廣。
孫中山 《孫中山全集·上李鴻章書》
知而不行,是為不知。
孫中山 《孫中山全集·建國方略》
學貴專門,用須求實。
黃興《黃興集·致袁世凱電》
教學生讀書易,教學生做事難。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半周歲的燕子磯國民學校》
各盡所能,各學所需,各教所知。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民主教育》
有行的勇敢,才有知的收獲。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鄉村工學團試驗初步計劃說明書》
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新舊時代之學生》
學以致用,不是無的放矢。
徐特立《徐特立文集·在教師節談新民主主義教育》
學習是為著指導自己的行動。
徐特立《徐特立文集·怎樣學習哲學》
用與學的分離,是工作和學習雙方的失敗。
徐特立《徐特立文集·怎樣進行自然科學的研究》
書能活用可通神。
董必武《董必武詩選·向歐陽海同志學習》
離開實際的理論是死理論,離開理論的實踐是瞎實踐。
劉伯承《合同戰術》
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極終點在“行”。
葉圣陶 《葉紹鈞文集·略談學習國文》
凡是能力,總要在實踐中鍛煉。
葉圣陶《葉圣陶序跋集·〈文章評改〉序》
沒有什么捷徑,要說門路嘛,得抓住兩條,一個是讀書,一個是寫作。在學校里是學什么寫什么,到了工作崗位就要倒過來,變成寫什么學什么。
廖沫沙 引自1983年第5期《自學》第8頁
科學的理論決不是教條,不該成為你思想的桎梏,相反它鼓勵你讓思想沖破世俗的牢籠,再插上翅膀去自由飛翔,領略那從未見過的思想王國的風光。
章佩敏《站在嶄新的高度鳥瞰大地》
不要只知力學,不知力行。
惲代英《惲代英文集·做人的第一步》
說一尺,不如行一寸。
《中國諺語》
藏書再多,倘若不讀算是一種癖好;讀書再多,倘若不用只能成為空談。
《中國諺語》
知識好比駿馬,看誰能駕馭它。
《中國諺語》
上一篇:關于《學業》的名人名言
下一篇:關于《學習名言大全·學無止境》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