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文本篇·貴義
1.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
2.子墨子自魯即齊①,過故人②,謂子墨子曰:“今天下莫為義,子獨自苦而為義,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處③,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則食者眾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為義,則子如勸我者也④,何故止我?”
3.子墨子南游于楚,見楚惠王,惠王以老辭,使穆賀見子墨子。子墨子說穆賀,穆賀大說,謂子墨子曰:“子之言,則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賤人之所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藥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順其疾,豈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農夫入其稅于大人,大人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豈曰賤人之所為而不享哉?故雖賤人也,上比之農,下比之藥,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嘗聞湯之說乎?昔者湯將往見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湯曰:‘將往見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賤人也。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湯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藥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則吾必說而強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國也,譬之良醫善藥也。而子不欲我見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茍然,然后可也。”
4.子墨子曰:“凡言凡動,利于天鬼百姓者為之。凡言凡動,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凡言凡動,合于三代圣王堯舜禹湯文武者為之;凡言凡動,合于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者舍之。”
5.子墨子曰:“言足以遷行者,常之。不足以遷行者,勿常。不足以遷行而常之,是蕩口也。”
6.子墨子曰:“必去六僻⑤。默則思,言則誨,動則事,使三者代御⑥,必為圣人。必去喜,去怒,去樂,去悲,去愛,去惡,而用仁義。手足口鼻耳,從事于義,必為圣人。”
7.子墨子謂二三子曰:“為義而不能,必無排其道,譬若匠人之斫而不能,無排其繩。”
8.子墨子曰:“世之君子,使之為一犬一彘之宰,不能則辭之,使為一國之相,不能而為之,豈不悖哉!”
9.子墨子言曰:“今瞽曰,皚者白也⑦,黔者黑也⑧,雖明目者無以易之。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雖禹湯無以易之。兼仁與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10.子墨子曰:“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⑨。商人用一布市⑩,不敢繼茍而售焉⑪,必擇良者。今士之用身則不然,意之所欲則為之,厚者入刑罰⑫,薄者被毀丑⑬,則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
11.子墨子曰:“世之君子,欲其義之成,而助之修其身則慍,是猶欲其墻之成,而人助之筑則慍也,豈不悖哉!”
12.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傳其道于后世,是故書之竹帛,鏤之金石,傳遺后世子孫,欲后世子孫法之也。今聞先王之遺而不為,是廢先王之傳也。”
13.子墨子南游使衛,關中載書甚多⑭,弦唐子見而怪之,曰,吾夫子教公尚過曰,揣曲直而已⑮,今夫子載書甚多,何有也?”子墨子曰:“昔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七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吾安敢廢此?翟聞之,同歸之物,信有誤者,然而民聽不鈞,是以書多也。今若過之心者,數逆于精微⑯,同歸之物,既已知其要矣,是以不教以書也,而子何怪焉?”
14.子墨子謂公良桓子曰,衛,小國也,處于齊、晉之間,猶貧家之處于富家之間也。貧家而學富家之衣食多用,則速亡必矣。今簡子之家⑰,飾車數百乘,馬食菽粟者數百匹,婦人衣文繡者數百人,吾取飾車食馬之費,與繡衣之財,以畜士,必千人有余,若有患難,則使百人處于前,數百于后,與婦人數百人處前后,孰安?吾以為不若畜士之安也。
15.子墨子仕人于衛,所仕者至而反。子墨子曰:“何故反?”對曰:“與我言而不當,曰,待女以千盆⑱,授我五百盆,故去之也。”子墨子曰:“授子過千盆,則子去之乎?”對曰:“不去。”子墨子曰:“然則非為其不審也,為其寡也。”
16.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視義士不若負粟者⑲。今有人于此,負粟息于路側,欲起而不能,君子見之,無長少貴賤,必起之。何故也?曰:義也。今為義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語之,縱不說而行⑳,又從而非毀之,則是世俗之君子之視義士也,不若視負粟者也。”
17.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賈倍蓰㉑,雖有關梁之難㉒,盜賊之危,必為之。今士坐而言義,無關梁之難,盜賊之危,此為倍蓰,不可勝計,然而不為,則士之計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18.子墨子北之齊,遇日者㉓。日者曰:“帝以今日殺黑龍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聽,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謂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于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北方,若用子之言,則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違心而虛天下也㉔,子之言不可用也。”
19.子墨子曰:“吾言足用矣,舍吾言革思者㉕,是猶舍獲而捃粟也㉖。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猶以卵投石也,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不可毀也。”
〔注釋〕①即:到。②過:探望,訪問。故人:老友。③處:閑處,閑待,坐食。④如:宜,應該,應當。⑤六僻:六種偏僻的愛好,指喜怒樂悲(哀)愛惡。僻:偏僻,邪僻。⑥三者代御:指用“默則思,言則誨,動則事”三種要求,互相交替地起統率作用。代:交替,輪流。御:駕馭,控制,治理,統率。⑦皚:白。⑧黔:黑色。⑨布:古代錢幣。 ⑩布市:用錢買物。市:市場交易,買物。⑪繼茍而售:隨便購物,輕易買東西。⑫厚:情節嚴重。⑬薄:情節輕微。⑭關中:車廂。 ⑮揣曲直:衡量是非。揣:衡量。⑯數逆于精微:仔細考察精微奧妙。 ⑰簡:閱,看。⑱盆:量粟米容量的單位,指俸祿的數量。 ⑲負粟:用肩膀扛糧食,背糧食。⑳縱不說而行:縱然不喜歡實行。㉑倍:一倍。蓰:五倍。㉒關梁:關隘橋梁。㉓日者:古時根據天象占卜的人。㉔違心而虛天下:違背心愿,欺騙天下。㉕舍吾言革思:棄舍我的言論,改變思考。㉖舍獲而捃粟:舍棄豐盛的收獲,撿拾遺落在地上的米粒。比喻舍本逐末,放大抓小。
【鑒賞】本篇共19章,其中有13章是墨子的獨白,另有四章是墨子跟時人的對話,有兩章是墨子跟弟子的對話。本篇墨子關于圣人觀和“吾言足用”的自白,反映了墨子對自身歷史使命感的自覺和自我評價,值得關注。
本篇第6章載墨子說,靜默時就深入思考,出言說話就教誨別人,行動就從事正義的事業,使這三種要求交替地起統率駕馭作用,就能成為圣人。這是貫穿墨子全部議論的基本思想。《尚賢中》說,圣人應該“精其思慮,索天下之隱事遺利”。《尚賢下》說,為賢之道包含著“有道者勸以教人”的應有意義,“隱慝良道而不相教誨也”,則是不仁不義的行為。
本篇第1章說:“萬事莫貴于義。”第2章墨子在齊國的老朋友,對墨子說:“今天下莫為義,子獨自苦而為義。”第4章墨子自稱:“凡言凡動,合于三代圣王堯舜禹湯文武者為之;凡言凡動,合于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者舍之。”這同《荀子·正名》所謂“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之行”是一致的。第16章載墨子把自己稱為終生實行仁義的“義士”,以“世俗之君子,視義士不若負粟(背糧食)者”自嘲自況。
墨子所謂“去六僻”,就是排除違反仁義原則的“喜怒樂悲(哀)愛惡”等個人的思想感情,把仁義作為衡量一切是非的標準。圣人的眼耳鼻舌身等認知器官和手足等運動器官以及視聽言動,應該全部投入為實現仁義而奮斗的事業中去。墨子對其圣人觀的闡釋,言簡意賅,內涵豐富,從中可窺見這位文化巨人的人生理想、人格特征和思想風貌。
墨子在活著時,就被稱為圣人。墨子門徒跌鼻,曾對墨子提出疑問:“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為什么會生病)?”本篇第3章所載資訊,時間在前439年,墨子到楚國游說,順便把自己的著作獻給楚惠王看。惠王借口自己年老,派大臣穆賀出面接待墨子。楚國封君魯陽文君提醒楚惠王說:“墨子,北方賢圣人。”規勸楚王不要怠慢墨子這位“賢圣人”。
跌鼻和魯陽文君不約而同地說墨子是“圣人”,反映當時社會對墨子的一般認識和評價。墨子作為“北方賢圣”的地位,在他的壯年時代業已確立。本章載墨子自我評價自己的學說,“上比之農,下比之藥”,是“賤人之所為”,就像農民生產的糧食,采集的草藥,有普世價值,對任何人都有用。
本篇第19章載墨子說,我的言論就足夠用了。如果拋開我的言論,遵照別的學說,相當于農民拋棄收獲,撿拾遺落在地上的幾粒糧食。舍獲而拾粟,意同于丟西瓜撿芝麻。你用別的學說,非難我的學說,是“以卵投石”,拿雞蛋打石頭,把天下的雞蛋都打爛,我這塊石頭依然牢不可破。因為我的學說是真理,不會被攻陷。這是墨子的豪言壯語,充分表現出墨子對自己學說的自信。從墨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貢獻來看,墨子的自信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據。
上一篇:《墨子·文本篇·節葬》鑒賞
下一篇:《墨子·文本篇·辭過》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