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文本篇·節葬
[下]子墨子言曰:仁者之為天下度也①,譬之無以異乎孝子之為親度也。今孝子之為親度也,將奈何哉?曰:“親貧則從事乎富之,人民寡則從事乎眾之,眾亂則從事乎治之。”當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財不贍②、智不智③然后已矣,無敢舍余力,隱謀遺利④,而不為親為之者矣。若三務者,孝子之為親度也,既若此矣。雖仁者之為天下度,亦猶此也,曰:“天下貧則從事乎富之,人民寡則從事乎眾之,眾而亂則從事乎治之。”當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財不贍、智不智,然后已矣,無敢舍余力,隱謀遺利,而不為天下為之者矣。若三務者,此仁者之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
今逮至昔者三代圣王既沒,天下失義,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喪以為仁也,義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喪以為非仁義,非孝子之事也。曰二子者,言則相非,行即相反,皆曰:“吾上祖述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者也。”而言即相非,行即相反,于此乎后世之君子皆疑惑乎二子者言也。
若茍疑惑乎之二子者言,然則姑嘗傳而為政乎國家萬民而觀之,計厚葬久喪,奚當此三利者?我意若使法其言,用其謀,厚葬久喪實可以富貧眾寡、定危治亂乎?此仁也,義也,孝子之事也,為人謀者不可不勸也。仁者將興之天下,設置而使民譽之,終勿廢也。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謀,厚葬久喪實不可以富貧眾寡、定危理亂乎?此非仁非義,非孝子之事也,為人謀者不可不沮也。仁者將求除之天下,相廢而使人非之,終身勿為。是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國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嘗之有也。
何以知其然也。今天下之士君子,將猶多皆疑惑厚葬久喪之為中是非利害也。故子墨子言曰:然則姑嘗稽之。今雖毋法執厚葬久喪者言,以為事乎國家。此存乎王公大人有喪者,曰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存乎匹夫賤人死者,殆竭家室。存乎諸侯死者,虛庫府,然后金玉珠璣比乎身,綸組節約,車馬藏乎壙。又必多為屋幕、鼎鼓、幾梴、壺濫、戈劍、羽旄、齒革,寢而埋之,滿意。若送徙。曰:“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
處喪之法將奈何哉?曰:“哭泣不秩,聲嗌,缞绖,垂涕,處倚廬,寢苫枕凷。”又相率強不食而為饑,薄衣而為寒,使面目陷陬,顏色黧黑,耳目不聰明,手足不勁強,不可用也。
又曰:“上士之操喪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若法若言,行若道,使王公大人行此,則必不能早朝晏退,聽獄治政。使士大夫行此,則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實倉廩。使農夫行此,則必不能早出夜入,耕稼樹藝。使百工行此,則必不能修舟車為器皿矣。使婦人行此,則必不能夙興夜寐,紡績織纴。細計厚葬為多埋賦之財者也,計久喪為久禁從事者也。財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猶禁耕而求獲也⑤,富之說無可得焉。
是故求以富家而既已不可矣。欲以眾人民,意者可邪?其說又不可矣。今唯無以厚葬久喪者為政,君死,喪之三年;父母死,喪之三年;妻與后子死者,五皆喪之三年;然后伯父叔父兄弟孽子其;族人五月;姑姊甥舅皆有月數;則毀瘠必有制矣。使面目陷陬,顏色黧黑,耳目不聰明,手足不勁強,不可用也。又曰:“上士操喪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若法若言,行若道,茍其饑約又若此矣。是故百姓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作疾病死者不可勝計也。此其為敗男女之交多矣。以此求眾,譬猶使人負劍而求其壽也⑥,眾之說無可得焉。
是故求以眾人民,而既以不可矣,欲以治刑政,意者可乎?其說又不可矣。今唯無以厚葬久喪者為政,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若法若言,行若道,使為上者行此,則不能聽治;使為下者行此,則不能從事。上不聽治,刑政必亂;下不從事,衣食之財必不足。若茍不足,為人弟者求其兄而不得,不弟弟必將怨其兄矣;為人子者求其親而不得,不孝子必是怨其親矣;為人臣者求之君而不得,不忠臣必且亂其上矣。是以僻淫邪行之民,出則無衣也,入則無食也,內續奚吾,并為淫暴,而不可勝禁也。是故盜賊眾而治者寡。夫眾盜賊而寡治者,以此求治,譬猶使人三還而毋負己也⑦,治之說無可得焉。
是故求以治刑政,而既已不可矣;欲以禁止大國之攻小國也,意者可邪?其說又不可矣。是故昔者圣王既沒,天下失義,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齊晉之君,此皆砥礪其卒伍,以攻伐并兼為政于天下。是故凡大國之所以不攻小國者,積委多,城郭修,上下調和,是故大國不耆攻之。無積委,城郭不修,上下不調和,是故大國嗜攻之。今唯無以厚葬久喪者為政,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若茍貧,是無以為積委也;若茍寡,是城郭溝渠者寡也;若茍亂,是出戰不克,入守不固。
此求禁止大國之攻小國也,而既已不可矣。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意者可邪?其說又不可矣。今唯無以厚葬久喪者為政,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若茍貧,是粢盛酒醴不凈潔也;若茍寡,是事上帝鬼神者寡也;若茍亂,是祭祀不時度也。今又禁止事上帝鬼神,為政若此,上帝鬼神始得從上撫之曰:“我有是人也,與無是人也,孰愈?”曰:“我有是人也,與無是人也,無擇也。”則惟上帝鬼神降之罪厲之禍罰而棄之,則豈不亦乃其所哉!
故古圣王制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體;衣衾三領,足以覆惡。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壟若參耕之畝,則止矣。”死者既以葬矣,生者必無久哭,而疾而從事,人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
今執厚葬久喪者之言曰:厚葬久喪,雖使不可以富貧眾寡、定危治亂,然此圣王之道也。子墨子曰:不然。昔者堯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陰,衣衾三領,榖木之棺,葛以緘之,既窆而后哭,滿坎無封,已葬,而牛馬乘之。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衾三領,榖木之棺,葛以緘之。已葬,而市人乘之。禹東教乎九夷,道死,葬會稽之山。衣衾三領,桐棺三寸,葛以緘之,絞之不合,道之不埳,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壟若參耕之畝,則止矣。若以此若三圣王者觀之,則厚葬久喪,果非圣王之道。故三王者,皆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豈憂財用之不足哉?以為如此葬埋之法。
今王公大人之為葬埋,則異于此,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劍鼎鼓壺濫,文繡素練,大鞅萬領,輿馬女樂皆具,曰必捶涂差通,壟雖凡山陵,此為輟民之事,靡民之財,不可勝計也,其為毋用若此矣。
是故子墨子曰:者,吾本言曰,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謀,計厚葬久喪,請可以富貧眾寡、定危治亂乎?則仁也,義也,孝子之事也,為人謀者不可不勸也;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謀,若人厚葬久喪,實不可以富貧眾寡、定危治亂乎?則非仁也,非義也,非孝子之事也,為人謀者不可不沮也。
是故求以富國家,甚得貧焉;欲以眾人民,甚得寡焉;欲以治刑政,甚得亂焉。求以禁止大國之攻小國也,而既已不可矣;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禍焉。上稽之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而政逆之,下稽之桀紂幽厲之事,猶合節也。若以此觀,則厚葬久喪其非圣王之道也。
今執厚葬久喪者言曰:厚葬久喪果非圣王之道,夫胡說中國之君子為而不已,操而不擇哉?子墨子曰:此所謂便其習而義其俗者也。昔者越之東有輆沭之國者,其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其大父死,負其大母而棄之,曰“鬼妻不可與居處。”此上以為政,下以為俗,為而不已,操而不擇,則此豈實仁義之道哉?此所謂便其習而義其俗者也。
楚之南有啖人國者,其親戚死,朽其肉而棄之,然后埋其骨,乃成為孝子。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謂之登遐,然后成為孝子。此上以為政,下以為俗,為而不已,操而不擇,則此豈實仁義之道哉?此所謂便其習而義其俗者也。
若以此若三國者觀之,則亦猶薄矣。若以中國之君子觀之,則亦猶厚矣。如彼則大厚,如此則大薄,然則葬埋之有節矣。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猶尚有節;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獨無節于此乎?
子墨子制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領,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無菹漏,氣無發泄于上,壟足以期其所,則止矣。哭往哭來,反從事乎衣食之財,佴乎祭祀,以致孝于親。故曰子墨子之法,不失死生之利者,此也。
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誠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節喪之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注釋〕①度:度量,量度,考量,考慮,打算。②贍:富足。③智不智:智力達不到智謀的要求。④隱謀遺利:隱藏謀略,遺失利益。 ⑤此譬猶禁耕而求獲也:這就像禁止耕種,而想求得豐收。形容荒謬。⑥譬猶使人負劍而求其壽也:這就像叫人脖子上放著利劍,而想求得長壽。形容荒謬。⑦譬猶使人三還而毋負己也:這就像叫人在自己面前三次轉身,而想讓他不要背對自己。形容荒謬。
【鑒賞】《節葬》是墨子關于喪葬習俗的專題論文,是其節用說的引申和題中應有之義,從一個側面折射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思想觀點。《節葬》篇表現出了墨子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
墨子批判當時王公大人辦喪事,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即棺材一定要多層,葬埋一定要深,隨葬衣服一定要多,棺材紋飾一定要講究,墳堆一定要高大。
諸侯死,耗盡府庫之財,將金玉珠璣綴滿死者全身,用絲絮組帶裝束,將車馬入墓隨葬。帳幕、鐘鼎和鼓、幾席、壺鑒、戈矛刀劍、鳥羽牛尾、象牙獸皮一起埋葬,送葬就像大搬家。用厚葬久喪求富,就像禁耕求獲;用厚葬久喪求眾,就像負劍求壽,荒謬悖理,自相矛盾。
墨子批判的王室貴族厚葬久喪惡習,從商代到清代,一直未斷。在墨子活動的戰國初期,今湖北隨縣一帶,有個小國曾國。1978年5月曾國君主曾侯乙(前475—前433)墓被發現,墓中出土青銅樂器、禮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15 000多件。其中青銅編鐘一套65件,重 2 500 余公斤。
墨子說“諸侯死者,虛府庫,然后金玉珠璣比乎身”。曾侯乙墓便是一典型。該墓編鐘銘文為“宴賓之宮”,顯示主人生時宮殿的奢華,有輝煌的宴樂廳供游樂。編鐘架由銅人身體支撐,折射出統治者的奢華生活是以勞動者的犧牲為代價的。
墨子說,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這為該墓的發掘所證實。該墓有殉葬棺21具,是13到25歲的女性遺骨。且該墓的女性殉葬棺,與狗棺并放,表明女奴的人權,可被主人任意剝奪,地位如狗。
墨子學說的形成,跟墨子批判儒家厚葬說有必然聯系。《淮南子·要略》說,墨子最初學習儒家學說,接受孔子思想,但覺得儒家禮節繁瑣,厚葬逝者,不但浪費財產,還使人民貧困,而長久服喪,傷害人民身體的同時也妨礙他們做事,所以摒棄周代厚葬的習俗,改倡夏代節葬的風尚。
清儒曹耀湘《墨子箋·節葬下》注說,《節葬》一篇,批評厚葬久喪,是墨子的救世之論。明李贄《墨子批選》說,墨子明言節葬,非薄其親而棄之溝壑,以與狐貍食也。儒者說墨子“無父”,“是禽獸”,是出于誤解和偏見。好入人罪,自孟子已是如此。批評了孟子對墨子的無理攻擊。
中國歷史上統治者厚葬的習俗,延續幾千年。有多少民脂民膏和勞動者的生命,被統治者掠奪殘害。墨子站在廣大勞動者的立場,尖銳批判統治者厚葬風俗的危害。墨子的節葬觀,符合現代喪儀節儉的社會習俗,有超越時代的現實意義。
上一篇:《墨子·文本篇·節用》鑒賞
下一篇:《墨子·文本篇·貴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