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柱而鼓瑟。》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
《膠柱而鼓瑟。》出自:《史記》名言名句
《膠柱而鼓瑟。》譯文如下:
(藺相如列傳)
“柱”為瑟上的雁足,可以自由移動,而調節瑟弦振動的速度。若粘住雁足,則弦音必然單調而毫無變化。故以此比喻拘泥而不能變通之意。
趙孝成王時趙的大將能臣均已凋零殆盡,只剩下廉頗一人。秦趙長平之戰,秦軍派遣間諜,潛入趙國散播謠言,宣稱秦軍只怕趙奢之子趙括一人,根本不把廉頗放在眼里,于是李成王遂以趙括為將,代替廉頗的職務。年老多病性命垂危的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擔心。因為他知道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根本沒有實際作戰的經驗。因此就勸趙王道:“大王只是聽說趙括的名聲大,便任用他為將,事實上趙括僅僅讀過一些兵書,作戰時根本不知道如何權宜變通,隨機應變。”但是趙王不接受他的意見。后來趙括果真中了白起的計謀,全軍覆沒,不出一年趙即為秦所滅。
“瑟”即大型的琴。
(參考)
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文書傳,不知合變也!”趙王不聽。
上一篇:《忠臣去國,不潔其名。》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
下一篇:《謀黃發番番,則無所過。》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